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第七单元 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 外交 |课后加餐练| 1.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又是在 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基于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 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礼尚往来 D.和平共处 解析:选 B A 项是指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不平等的 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排 除;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 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因此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 实考虑,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方针,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 出礼尚往来的特征,故 C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 的,故 D 项错误。 2.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 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说明 (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中苏国家利益的差异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可以看出,新 中国并不是无原则地倒向苏联,而是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 针,故选 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故排除 A 项;B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 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中国处于孤立地位 B.在国际交往中加强和苏联的合作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解析:选 C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 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 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表明其 着眼点都是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故 C 项正确;A、B 两 项都是“一边倒”的目的和表现,故排除;D 项主要指亚非拉国家力 量,不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对象,故排除。 4.1953 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 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 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当时中国政府(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 C.提出“求同存异”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 D 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故 D 项正确;A 项发生在 1954 年,B 项发生在新中 国成立初期,C 项发生在 1955 年,均排除。 5.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 50 年代中期, 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 C 中苏关系恶化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美关系 改善始于 70 年代初,A、B 两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排除;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 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 本准则,故 C 项正确;中国意在维护国家利益,发展与其它国家的 关系,而非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 D 项。 6.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 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 莫乐兮心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这说明( ) A.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 B.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 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 D.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选 D “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 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是中印关系改善的重要表现,这表明新中国外 交取得巨大成就,故 D 项正确;美国、中印矛盾材料未涉及,故 A、 B 两项错误;万隆会议是在 1955 年召开的,故 C 项错误。 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 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 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 B 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 加了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 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 B 项。 8.1954 年 7 月 21 日,会议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使持续 8 年之久的印支战争停止下来,使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 缓和。这一会议( ) A.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C.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殖反霸 D.形成了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解析:选 B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故 A 项错误;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中国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暂时解决了印度支那冲突问 题,故 B 项正确;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霸斗争是亚非会议的 内容,故 C 项错误;形成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应该是新中国成立的 第一年,故 D 项错误。 9.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参加时间 参加会议或组织名称 与会国家 数量 1949年 11月 亚澳工会代表会议 14 个 1952 年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37 个 1954 年 日内瓦会议 5 个 1955 年 万隆会议 29 个 A.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B.建国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 C.中国多边外交策略的实施 D.解决二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解析:选 A 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议之中,是想创造一个良好 的国际环境,故 A 项正确;建国初期的建交高潮,主要是与社会主 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材料涉及到的更多是与非社会主义阵营 国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中国推行多边外交策略,主要是在改革 开放以后,故 C 项错误;解决二战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推动新中国 外交的主要因素,故 D 项错误。 10.1955 年,毛泽东提出让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 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这说明毛泽东( ) A.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B.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C.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 D.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解析:选 B 1955 年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时没有 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 音,可以看出是强调舆论宣传的作用,故 B 项正确;万隆会议主要 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体现不出材料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材料 是希望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没有体现出冷战思维,故 D 项错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 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 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 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 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 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 “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 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 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 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 4 个“互”字、1 个“共”字,既 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 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 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因 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可得出 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来思考。第(2) 问,依据材料二“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 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 4 个互字、1 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 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概括即可。第(3) 问,因素,从材料一可知,它与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政权性质等因 素相关。从材料二可知,它与民族文化相关。 答案:(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意义:赢得了苏 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 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 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3)因素: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政权性质、国际形势、民族文化、 个人因素、国民意识、历史经验等。 |课后拔高练| 1.(2016·全国Ⅰ卷·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 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 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 B 1972 年之后新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 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 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 来自苏联的威胁,故 B 项正确;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 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 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D 项错误。 2.(2018·北京卷·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 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解析:选 A 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结合材料时间 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国,故 A 项正确;当 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 战对峙,故 B 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 不是在联合国,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 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 D 项错误。 3.(2017·江苏卷·12)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 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 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 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选 B 参加万隆会议是 1955 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 A 项错误;材 料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 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 B 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 1954 年,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 C 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 1950 年, 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 D 项错误。 4.(2016·江苏卷·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 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 16 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 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 A 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 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 那三国之一,故 A 项正确;万隆会议是 1955 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 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 故 B 项错误,1961 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 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 C 项错误;第 26 届联合国大 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5.(2015·山东卷·22)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 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选 B 1950 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 孤立和不承认的政策,故 A 项错误;中英关系从英国开始承认新中 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国家的利益 和现实的需要出发,故 B 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 孤立中国,故 C 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 D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