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三十八)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三十八)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八)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农庄、农场下达计划指标,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这些做法(  )‎ A.增强了集体农庄抵御风险能力 B.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实现了政府对农业的科学管理 D.限制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 解析:选D 材料中只是体现了政府对农庄的指令,并未说明农庄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并未获得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对农业的科学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政府对农庄的严格限制,不利于农庄的自主发展,故D项正确。‎ ‎2.(2019·永州一模)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解析:选D 1960年苏联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故B项错误;畜牧业没有大力推进机械化,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3.下表反映了苏联集体农庄中个体家庭收支状况,对此正确的历史解释是(  )‎ 项目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家庭 总收入 ‎(100)‎ 集体农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其他 ‎23.9‎ ‎28.1‎ ‎31.1‎ ‎29.4‎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家庭总支出(100)‎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其他 ‎27.1‎ ‎29.9‎ ‎36.1‎ ‎35.2‎ A.“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 B.农庄集体的收入持续上升 C.农庄庄员拥有一定自主权 D.形成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 解析:选C “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推行的工业改革,与集体农庄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庄中个体家庭收支状况,不能体现农庄集体的收入持续上升,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家庭其他收入也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可知农庄庄员拥有一定不受集体农庄控制的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中家庭的收支状况,不能体现出集体农庄形成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故D项错误。‎ ‎4.(2019·衡水金卷)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解析:选A 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与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D项错误。‎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 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而“原班人马”又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 ‎6.1991年,原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并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D项错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应有机结合,完全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是一种过激行为,故C项正确。‎ ‎7.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 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选B 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 ‎8.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解析:选B 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 ‎9.1971年12月份,美元从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贬值到38美元,到1973年2月份,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导致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 D.美国经济的逐渐衰退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凯恩斯主义地位下降,故A项错误;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对美元贬值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而美元贬值是在70年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地位的确立是与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应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美国不能维持美元的价值,故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故D项正确。‎ ‎10.下表为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世界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解析:选C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但是当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因此是积极向国内输入黄金,不是对外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债务增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机制,在战后初期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及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双挂钩”机制导致美国的黄金持有量逐渐减少,故D项错误。‎ ‎11.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 B.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根本转变 C.发达国家塑造全球责任形象 D.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 解析:选D 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到“世界贸易组织……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可得出发达国家受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了尊重,故D项正确。‎ ‎12.下表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  )‎ 年份 国家  ‎ ‎2010年以前 ‎2010‎ ‎2018‎ 美国 ‎16.36‎ ‎15.85‎ ‎15.87‎ 日本 ‎7.85‎ ‎6.84‎ ‎6.83‎ 中国 ‎2.77‎ ‎4.42‎ ‎5.71‎ 印度 ‎2.78‎ ‎2.91‎ ‎3.22‎ A.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的投票权基本稳定 B.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 C.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得到扭转 D.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 解析:选D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虽略有下降,但总体稳定,不能据此推断出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故B项错误;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投票权比重的上升说明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这并不能扭转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略有下降,中国、印度却不断上升,这说明国际经济秩序在逐步转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1789年由国会通过了《1789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大概为20%左右。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进入20世纪,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1930年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 材料二 ‎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301”“特别301”条款。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 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阶段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异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15分)‎ 解析:第(1)问,由上述材料可直接总结出,相同:美国独立后,不同时期的美国一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美国的基本国策;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对外国产品征收关税。不同:第一阶段,据材料一从关税税率的高低上分析;第二阶段,据材料二从单边贸易制裁手段的使用、贸易战、经济遏制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各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带来的冲击分析;第二小问,从对美国的贸易保护和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制约上分析。‎ 答案:(1)相同:一直奉行的基本国策;对外国产品征收关税。‎ 不同:第一阶段,以高额关税为主。第二阶段,非关税壁垒成为主要手段;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频繁使用;打击他国高科技产业;具有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特征。‎ ‎(2)背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和中国等高科技产业发展。‎ 影响: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12分)‎ 解析: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47年10月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等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世界经济体系是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在论述的时候要把其原因进行分析,在最后做总结的时候,还要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作用。另外,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得出二战后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这一结论,在论述的时候要用史实来证明哪些规定体现了这一论点。‎ 答案:示例一: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阐述: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示例二:二战以来,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阐述:二战以来,欧洲各国的衰落,美国以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并通过认缴较多的股金份额,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进而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为扩大世界市场,打击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又推动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削减各国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便利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经济扩张。‎ 总之,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