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东安联合体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湖南省东安联合体高考模拟历史

2018 年湖南省东安联合体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 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 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解析:材料强调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公共性君臣关系,没有涉及分封制,故 A 项错误;根据 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 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因而具有“公天下” 的某些特征,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 C 项错误;D 选项是宗法制 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 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皇权专制始于秦始皇时 期,故 A 项错误;地方分权体制不是周朝开创的,周朝借鉴和发展了前代体制,故 B 项错 误;据材料“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可知,分封制是周王朝为加 强对地方控制服务,与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说明 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 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 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 A.民族歧视等级明显 B.社会重视宗教文化 C.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D.政府重视科举制度 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歧视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重视宗教文化,故 B 项 错误;根据材料中“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 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以及赵翼的记载“九儒十丐”可知当时因为不允许汉人参加科举, 所以文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贡举法废”说明并不重视科举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唐玄宗时期规定,男 15 岁、女 13 岁,可以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 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C.扩大了唐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 考第”可知,唐政府对能够劝课农桑、保境安民的贤臣能吏予以行政嘉奖,这必然能够极大 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单纯的行政嘉奖并不等于纯粹的官员监督,故 B 项 错误;能够获得政府嘉奖的对象是“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而非一般民众,这些人已然是唐 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故 C 项错误;仅仅的行政嘉奖并不能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因而也就无 法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 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 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解析:A 项是材料“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信息的作用,但不是目的, 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可知,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凸显正统, 而不是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可知此 举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故 C 项正确;据材料“有归魏的南朝人士”可知, 收留归魏的南朝人士,会加剧南北政权的矛盾,而不是缓和矛盾,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 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 15 年的斗争,终于 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皇权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家国一体的发展,故 A 项错误; 材料仅仅涉及太子的人选问题,不能说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历 经 15 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 明皇帝不得不遵循传统的长子继承制,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主思想,故 D 项错 误。 答案:C 7.乾降帝即位后,历时 10 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 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 的是( ) 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C.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解析:根据题意,并未出现文化中心转移的现象,故 A 项错误;题目阐述的是《四库全书》 的编写的利弊,并未牵涉科举制的束缚和僵化,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阐述了编写《四库 全书》的积极性和弊端,C 项表述仅仅阐述了其积极作用,并未牵涉弊端,表述不全面,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乾降帝即位后,历时 10 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 绝后的大型丛书”、“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 当”得出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 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 B 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 C 项错误;南方 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 D 项错误。 答案:B 9.北宋元祐年问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祐令自第一等 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 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 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解析:“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不能体现商品经济是否 繁荣,故 A 项错误;“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可见主要讲到了差役,没有涉及土 地兼并问题,故 B 项错误;“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没有体现差役的轻重问 题,故 C 项错误;从“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 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 听州县从便”可得出差役从“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到“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 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的变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0.《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农业商品化加强 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C.不注重保护环境 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解析:根据材料“闭门成市”,正是体现的传统庄园经济的封闭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 反映东吴大姓奢侈腐化等信息,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 里”,反映的是欣欣向荣的庄园经济景象,与环保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僮 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了传统庄园经济,无所不有,不假外 求的封闭性,自给自足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 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而 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 A 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 B 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是在唐宋以后,切是多种因素作用 的结果,故 C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的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2.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 工匠每年服役 2 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对手工业者的管理,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地位,故 A 项 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 B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对 手工业者的管理,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对手 工业者的管理,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3.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居店停商, 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远年老,惑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故,即复 盛。”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唐代( )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B.工商业经营获利巨大 C.官员从事商业经营 D.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由材料“家有绫机五百张”可知何明远建立了私营作坊,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由材料“每于驿边起居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及“家贫破, 及如故,即复盛”可知,何明远从事商业与手工业经营获利巨大,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由材料“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居店停商”可知何明远本为官员,也 从事商业经营,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时小农经济依然是主体经济,纺织业不可能 占主导地位,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4.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 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 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 B 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 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 础表述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 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5.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 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 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事折射出( )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士大夫肯定商业的作用,在价值上认同商业。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 化不能推断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官商仍然是商人的主体,故 A 项错误;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对文化重心的影响,故 B 项错误;士大夫对商业 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对货币体系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士大夫对 商业作用和价值上的肯定认同,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6.据唐史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磨行、磨家大量出现。工部侍郎李栖筠“置私碾百余所, 以收末利”。“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这反映出唐代( ) A.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争利 B.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C.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强调是 “以麦造面”,并未说明饮食结构的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反映了开元、天宝年 间在京城附近的个别现象,不能说明当时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故 C 项错误;根据 材料中“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说明当时农产品商品化,这主要得益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7.(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 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 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关市之租”“市征所算之名品”这些规定没有涉及到交易场所的变更,不能体现“坊 市”的变化,故 A 项错误;“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会增加财政收入,故 B 项错误;“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可见对商税的征收没有停止,不能体现对重农抑商的放弃, 故 C 项错误;“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贩夫贩 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关税的措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8.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 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 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解析: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 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 A 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 B 项错 误;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 C 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9.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31 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 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 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 ) 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 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 解析:根据所学,清代尚未有清晰的维护海权意识,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断 定材料所述事件为清代海禁的开始,故 B 项错误;材料所述“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 手各年貌项下”,主要针对国内的商、渔人员,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取具船户不得租与 匪人甘结”、“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 出口时按名查验”,结合所学,说明清代严防人民出海与境外人士勾结,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0.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 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 ) 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 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 解析:答题的重点在元朝“科举考试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 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要用儒家宣扬封建礼 教以维护统治,A 项中“民族歧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A 项错误;B 项中“制度矛盾”在 材料中无体现,故 B 项错误;C 项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D 项中“以备顾问”无法从材料 中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1.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 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 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者是 在强调( ) A.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解析:据材料“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 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 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得出作 者是在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说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关系,北 宋商品经济繁荣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B 项错误;作者在材料中说的含有自给 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不复存在,而不是说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理学 不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是说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2.据史料记载,1839 年 9 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 15 人,中国水师 29 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 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解析:中国人的封闭愚昧是表象,不是实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英军并无人员伤亡,但 是林则徐的报告是“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说 明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林则徐一类政治清廉的官员也是谎报军情,说明政治制度的腐败,预 示着战争失败的必然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战争过程,故 C 项错误;材料的主 旨不是强调中英军事的差距,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3.1838 年 6 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 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 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B.重治吸食人员 C.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D.严惩鸦片贩子 解析: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烟仍旧效果不佳,故 A 项错误;黄认为贩烟之盛源于 吸食之盛,禁烟首先应重治吸食人员,故 B 项正确;贩烟之盛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防控白银 外流治标不治本,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鸦片贩子的惩处措施,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 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 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 )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 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 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 A 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已经打破了闭关锁国政 策,题目时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牺牲关税主权换取西 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没有保全中国国 家利益,故 C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此时是列强主导中外谈判,不是清政 府,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 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 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民族工业兴起 C.新思想的萌发 D.维新变法运动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1842 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由于外国的侵略加剧,引发了失业问题,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推动了 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 A 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是在 19 世纪六七十 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林则徐等人新思想的萌发是受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 的直接刺激,故 C 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是在 19 世纪末甲午战后开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 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三次战争仅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开放重庆、沙市、苏 州、杭州中的重庆、沙市均为内地城市,故 C 项错误;甲午战前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本,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7.1899 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 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 年,清政府 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 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 放新疆。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 1899 年、1901 年、1902 年等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1899 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 废立计划……1901 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 年,清 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 B 项正确;据材料 慈禧“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可知这是慈禧 与光绪帝的个人恩怨,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而据材料“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 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可知,“1902 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是受 列强的指使,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故 C 项错误;据材料“1901 年,清政府与联军 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 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 可知义和团运动与朝廷内争无关,朝廷惩办载漪等人是受西方侵略者指使,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8.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 但 1923 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 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 央认为合作( )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解析:根据题目中“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得出,进行国共合作的目的 是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并非弱化国民党在中国的国内影响力,故 A 项错误; 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B 项正确;根据题目中“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C.D 项表述均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 C.D 项错误。 答案:B 29.1927 年 5 月 18 日,中共中央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 命将来的发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中共中央提出此主张的意图是( ) A.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C.抵制“城市中心论”的主张 D.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解析:材料中“1927 年 5 月 18 日”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是汪精卫,故 A 项错误;1927 年 4 月发生四一二政变,大革命局部失败,材料中“1927 年 5 月 18 日”强调“工农小资产阶级 之革命民权的同盟”表明努力挽救统一战线,故 B 项正确;材料中“1927 年 5 月 18 日”还 未提出农村革命道路,更谈不到抵制“城市中心论”,故 C 项错误;1924 年国民党一大时完 成国民党改组,与材料中“1927 年 5 月 18 日”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0.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说:“为彻底实现土地革命,工人阶级就不能不领导 着农民根本推翻中国的资产阶级,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混合。 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他的这一认识( ) A.模糊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B.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团结 C.扩大了革命斗争的范围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据材料“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混合”可知,瞿秋白认为资产 阶级和豪绅地主都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对民主革命性质的认识并未发生改变,故 A 项错误; 据材料“大革命失败后”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破裂,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坏,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可知,将资 产阶级也列入民主革命的斗争对象,扩大了革命斗争的范围,故 C 项正确;材料是大革命失 败后,中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反思,扩大了革命斗争的范围,但没有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正确的革命道路,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1.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 60%~90%,他们除 了将年产庄稼的 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 正常地税的 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 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B.“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C.农村革命报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解析:近代国际联盟成立于 1920 年 1 月,而清政府早在 1912 年 2 就被辛亥革命所颠覆, 故 A 项错误;平均地权主张是孙中山提出于 1905 年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之上,而其思想的酝 酿更是在这之前,同样远在国联成立之前,故 B 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大致是存在于 1927 年至 1937 年,当时中国农民深受地主的沉重剥削,“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也是中 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政策最重要的现实考量,故 C 项正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正式开始于 1947 年春,而国际联盟在这一时期已经宣告解放,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 1927—1937 年的中国历史有如下的总结:“然则此时人民已 受军队劫掠,索饷之士兵则由将官一声叱咤而处死刑,此时此刻公私权利是否存在?若是蒋 介石专制独裁,则冯玉祥、阎锡山与唐生智可以算作民主之发言人?所以,历史学家至此已 别无他法,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 民主体制,此刻却不能立即成为民主。”对此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践踏民主体制,是历史的反动 B.蒋介石专制独裁错过了建立民主体制的历史机遇 C.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历史的产物 D.在当时民主和专制独裁斗争激烈 解析:从材料“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可以看出其并不认为蒋介石独裁 是历史的反动,故 A 项错误;从材料“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民主体制”, 可以看出其认为蒋介石独裁是建立民主的重要阶段,故 B 项错误;结合 A.B 两项的解释,可 以看出其认为蒋介石的独裁是历史的必然阶段,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当时中国民主与 专制的斗争,只是在说明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合理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3.1937 年 12 月 17 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 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 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故 A 项错误;中共的《论持久战》是 毛泽东 1938 年提出的且材料并未涉及,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 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知认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敌后战场的认识,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4.某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 80 余万人,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 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据自己统计死伤 30 万人。日军投入 8 个师团和 2 个旅 团 20 万余人,宣布死伤 4 万余人。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民族抗战的形势逐渐形成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D.国民政府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解析:“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没有提及共产党的军 队,不能说明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 A 项错误;“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 80 余万人,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国民党的大部分 军队已经出动,表明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积极抗日,可见全民族抗战的形势 逐渐形成,故 B 项正确;“纷纷奔赴战场”不能说明已经完全服从中央的领导,故 C 项错误; “自己统计死伤 30 万人”没有涉及联系群众,发动人民战争的内容,故无法证明其为全面 抗战路线,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5.抗日战争胜利 40 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 2 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 8 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 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中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突出的世界范围内的合作抗日,不是突出中共,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突出强调美苏,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台儿庄大捷”“百团大 战”“敌后游击战”等信息得出并不是侧重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故 C 项错误;根据 材料描述的信息,特别是“台湾光复”“伟大胜利”可知是强调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6.1932 年 3 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一系列议案: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剿匪为副 目的,同时并当积极改进,务适于国防之用;陆军应依据常备兵额为有程序的编遣,海军以 能供国防上防御为目的;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陪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集中全力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C.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作抗战准备 D.通过迁都改善中国民族工业布局 解析:材料中国民党仍然强调“剿匪”,可见国民政府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民党提出“剿匪为副目的”,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不是其主要目标, 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1932 年国民党“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可见国民政府为应对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作抗战准备,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国民政府作迁都准备,但 没有涉及对中国民族工业布局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7.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 和国”。1937 年 2 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结合 1935 至 1937 年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故 A 项正确;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发生于 1934 年,故 B 项错误;西安事变和平解 决发生于 1936 年,故 C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 1937 年 9 月,故 D 项错误。 答案:A 38.1938 年 11 月,蒋介石提出:“我们这次抗战……可以说只有两个时期,第一期的任务, 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第二期的任 务,就是要承接前期奋斗的成绩,实现我们第一期中所布置的一切计划,发挥我们抗战的力 量,以达到抗战胜利与建国成功之目的。”这说明蒋介石要( )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制定对日反攻计划 C.坚持持久抗战战略 D.建立一党专政政府 解析:据材料可得蒋介石政府积极准备抗战,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蒋介石准备长期抗 战,B 项在材料中无体现,对日反攻发生在战略反攻阶段(1944.1—1945.8),故 B 项错误;据 材料“1938 年 11 月”“第一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 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第二期的任务,就是要承接前期奋斗的成绩,实现我们第一期 中所布置的一切计划”可得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介石政府坚持持久抗战战略,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 D 项,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9.《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 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除司法系统及公 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审问或处罚,而 人民则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上述规定( ) A.说明中国共产党内右倾思想严重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表明边区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D.杜绝了公务人员的政治腐败行为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这些规定,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内右倾思想的表现,而是有利于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巩固,故 A 项错误;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提及边区政府的权力构成, 故 C 项错误,杜绝了公务人员的政治腐败行为绝对化倾向明显,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0.1944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了美国驻华外交官戴维斯的报告:“……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搞 封锁,从而使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迫使他们逐渐依附俄国。要是美国派一个观察 团到延安去,那就会打破这种孤立无援状况,削弱依附俄国的趋势,同时又能遏制蒋介石试 图以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愿望”。此材料说明美国( ) A.彻底放弃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对蒋介石抗战已经丧失信心 C.试图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 D.准备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 解析:从材料无法反映出彻底放弃了扶蒋反共的政策的信息,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反 映美国对蒋介石抗战已经丧失信心,故 B 项错误;抓住材料“1944 年”、“削弱依附俄国的 趋势”、“遏制蒋介石试图以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愿望”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面对蒋介石对中 共的封锁,美国试图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故 C 项正确;美国派观察团到延安的目的是“削 弱依附俄国的趋势,并不是准备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1.1946 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 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 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解析:从抗日战争胜利后直至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崩溃,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始终采取的是扶 植与支持的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美国舆论对中共的态度相关提及,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1946 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 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可知,这一时期国共全面内战还尚未正式爆发,故 C 项错误;根据材 料“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 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可知,南京谈判破裂而引起的国共关系紧 张和一触即发的内战,这些都引发了美国的高度关注并对中共给予了有限的支持和帮助,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2.1948 年 8 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圈券 1 元 比法币 300 万元、以金圆券 1 元比东北流通券 30 万元的比价兑换,金圆券发行总额以 20 亿元为限。同时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禁止任何人持有;限期登记管理民 间存依在国外的外汇资产。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 B.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C.扰乱解放区金触秩序 D.推动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解析: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是为了取代 1935 年发行的法币,原因是法币发行量大增,几年 间增加超过一百倍,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国民政府改发行金圆券,并强制收兑民间 黄金、白银和外国币券,以挽救经济危机,故 A 项正确;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是国民政 府的手段,不是其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做法主要是在国统区,没有涉及扰乱解放区金融 秩序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推动货币现代化转型不是当时国民政府措施的目的,故 D 项错 误。 答案:A 43.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 1847 年达 22000 余包,1852 年 44000 余包,1856 年 79000 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 争后历年增长,1856 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解析: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的丝和茶叶大幅增加,体现出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加 强,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丝、茶出口量的变化,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不是材料反 映的主旨,故 B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丝、茶出口量增加,没有体现中国仍 然保持外贸出超的地位,故 C 项错误;丝茶农副产品商品化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但与材 料反映的丝、茶出口量增加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4.19 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 19 世纪 60 年代 前期开启后,一直到 80 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 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李提摩太 此语旨在( )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不是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清廷重满轻汉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认为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 的近代化兴起,实际得益于洋务运动的推动,并非归咎于洋务派缺乏进取精神,故 C 项错误; 根据材料“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 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说明正是由统治者的一些决策,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 体现了政治决策对近代化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5.慈禧在 1862 年 11 月 17 日的上谕中,命沿海各口岸挑选民兵,接受西法训练,说:“官 兵不能得力,暂假洋人训练,以为自强之计。”并且表示:“除学习洋人兵法外,仍应认真学 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各项得其密传,能利攻剿。”据此可知当时( ) A.洋务派已掌握地方大权 B.清政府统治危机依然严重 C.清政府正筹建近代海军 D.慈禧认识到“制夷”的关键 解析:材料反映了慈禧积极向西方学习军事操练及军事技术,不能反映洋务派是否掌握地方 大权,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官兵不能得力,暂假洋人训练,以为自强之计”可知慈禧主 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操练是因为传统士兵不得力,由“除学习洋人兵法外,仍应认真学习洋人 制造各项火器之法。各项得其密传,能利攻剿”可知慈禧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是为了“攻 剿”太平天国,联系时间可知清政府统治此时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严重,故 B 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慈禧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操练,并非创建近代海军,故 C 项错误;“制夷”的关 键应是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根本的变革,慈禧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6.1874 年上海宁波同乡会抵制法国人越界筑路,1883 年汉口茶商联合抵制外商茶价,但其 行动均超越不了小团体和地方性水平。1905 年上海总商会倡议“相戒不用美货”,通电 35 处商埠的商会。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在 160 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 团体。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据此可知( ) A.传统民间组织不具有爱国性质 B.抵制洋货的运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 C.民族资产阶级是爱国运动主体 D.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 解析:据材料“1874 年上海宁波同乡会抵制法国人越界筑路,1883 年汉口茶商联合抵制外 商茶价”可知这些传统民间组织具有爱国性质,故 A 项错误;抵制洋货的运动是和外国资 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的,抵制洋货的运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社会很多阶层都表现出了爱国热情,故 C 项错误;据材料“1905 年 上海总商会倡议‘相戒不用美货’,通电 35 处商埠的商会。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 在 160 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可 以得出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7.上海机器面粉工业,始于 1897 年开办的英商开办的英商增裕面粉厂。中国民族资本机器 面粉厂 1913 年共有 11 家。为保证原料供应,这些面粉厂纷纷派人到产地设庄收购,小麦价 格逐步上扬,促使农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材料说明( ) 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 C.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相互推动 D.英国侵华助推上海面粉加工 解析:根据题目中“促使农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并未出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 A 项错误;根据题意,题目强调的是城市外国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B 项 表述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C 项正确;根据题目中“英商开办的 英商增裕面粉厂”并未牵涉英国侵华,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8.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 年 8 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 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 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 ) A.为坚持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恢复 解析:1931 年抗日战争开始,从国民政府的措施上看,主要是把兵工厂进行调整:“对地处 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 则加以扩充”,可以推断出国民政府是在为抗日战争做准备工作,故 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 是“兵工厂”的安置,与工业化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对“兵工厂”的安置, 没有提及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问题,故 C 项错误;官僚资本在中国近代史上主要是指以蒋、 宋、孔、陈为主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此之前,官僚资本没有受到损失,无从谈“恢复”,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9.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 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 14.1%增长为 25.2%。进口商品前 5 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 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 ) A.国内市场的扩大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商品流向的变化 D.商业资本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进出口,不是国内市场,故 A 项错误;根据题中进口的棉织品减少而 进口的机器工具、化学产品等增多,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C 项仅仅是材料表面信息的解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发展机器工业等,因此资本是工业资本, 不是商业资本,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0.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 1912 年到 1936 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 三,1926 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 年占 进口总额的 13.7%,1936 年则增至 47%。这反映了( )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解析:近代我国的民族工业一直没有呈现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故 A 项错误;这一时期 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劣势,因此不是贸易顺差,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国轻工业出口的 增加和机器进口的增加,说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故 C 项正确;我国的经济结构仍 是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1.经济学家马寅初 1935 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 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 竞争之武器。但到 1940 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 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 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解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 1938 年武汉会战后,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变化 是在 1940 年,故 A 项错误;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是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 B 项错误;“吾 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 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表明官僚资本的膨胀,这 是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由赞成到批评的原因,故 C 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是马寅初赞 成统制经济的原因,不是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2.1942 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大公报》 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 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由此可 说明( ) 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开始走向动摇 D.国民党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 解析:材料中报刊直接批判中央政府,不仅仅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并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报刊对中央政府的批判和蒋介石的态度说 明国民党的统治遭到冲击,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3.1864 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 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 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据材料“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 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可知清政府开始了解到国际法等外交常识, 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外交活动,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 A 项正确;材料表明 清政府逐步改变传统夷夏观念,外交观念与国际接轨,“抛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 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运用国际法中的国际外交规则来指导外交活动,而事实上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就被迫开始接受国际外交原则,故 C 项错误;当时正值洋务运动初期,清政府的主要 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4.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 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解析:材料中仅仅说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对当时采取的措施的认识,并不 能说明他们转变为维新派,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西方的议院,可知指的是对当时的西 方政体的认识,不是哲理之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 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等信息说明当时对中体西用提出了质疑,故 C 项正确;材 料中仅仅是少数人的观点,不能说洋务派的主张受到广泛批判,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5.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 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地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 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 ) 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 D.洋务运动的破产 解析:根据所学,这一时期国人的认识才开始从学习器物向学习政治转变的过程中,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表明,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 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甲午战败, 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关注日本的发展经历,并不等于认同君主立宪政体,故 C 项 错误;根据所学,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破产与《日本国志》的关注没有直接 必然的联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6.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 “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 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解析:据材料可得严复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不涉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故 B 项正确;据材料可得严复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但在材料中不涉及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 模式,故 C 项错误;严复主张改革,不涉及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7.19 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 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 2/3 是士大夫阶层 建立的,分散在 10 个省、31 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很多组织,但无法证明成为社会共识,故 A 项错误;材料没 有体现地方权贵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根据“分散在 10 个省、31 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可知变革图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故 C 项正确;材料“这些学会 2/3 是士大夫阶层建立 的”没有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属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8.梁启超说:“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 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 以拥护其未定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这说明梁启超( ) A.反对共和制 B.维护君主专制 C.倾向革命 D.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 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可知梁启超主张循序渐进式的改革,倡导君主立宪制,反对 共和制,故 A 项正确;梁启超维护君主制,不是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梁启超倾向改革,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信息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9.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 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 的攻击和漫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提议遭到了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和攻击,这就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阻力强大,故 A 项正确;洋务派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进 步力量,不可能主张变革清政府的政治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近代中国外交 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洋务派之所以能够能掀起洋务运动,就是因为其暂时获取了清廷 最高统治阶级的认可与支持,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0.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 “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 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 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 A.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解析: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 先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 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说明“反帝反军阀成为拥有民权的前提”,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民族危机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答案: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