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1.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A. 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 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 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D. 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答案】C ‎【解析】‎ 田庄的生产包括农业,也包括手工业,甚至兵器修造,说明田庄经济能够做到自给自足,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提到农民受到剥削,排除A项;田庄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不是用来出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的劳动状况,排除D项。‎ ‎2.2.就“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这一主题,某班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形成了以下四组认识,其中哪一组认识将得到大家的赞同 A. 秦汉时期出现了原始陶瓷 B. 南北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唐代出现五大地方瓷 D.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原始陶瓷出现在商朝时期,不是秦汉时期,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我国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器系统,故B项错误;宋代瓷器出现五大地方名窑,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不仅出现粉彩瓷器还有珐琅彩等,种类繁多,故D项正确。‎ ‎3.3.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 加强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力度 B. 使私人土地所制得到充分发展 C. 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D. 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没有还授田的规定”可知当时的政府措施主要目的是鼓励私有土地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发展土地私有制,不是国家土地私有制的部分,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关于土地制度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生产组织形式,不符合材料土地制度变化信息,故D项错误。‎ ‎4.4.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严格限制 C. 手工业生产产品精良 D. 生产革新缺乏市场需求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是由于市场需求少而没必要转变,即生产革新缺乏市场需求的推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属于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第七卷》中介绍古代某个城市时说:“州桥至龙津桥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业街,著名的相国寺内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开放贸易,是著名的‘瓦市’,还有许多‘瓦子’,进行各种伎艺演出。”这座城市最可能是 A. 西汉的长安 B. 唐朝的长安 C. 北宋的开封 D. 隋朝的长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仅夜市出现,娱乐场所出现,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打破了传统的坊市界限,应该是北宋时期的城市,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商业活动没有图片空间的限制,故A、B和D项错误。‎ ‎6.6.“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 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 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C.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D. 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麦哲伦船队航行的时间是1519-1522年,航线从大西洋穿越太平洋再到印度洋,通过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判断出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这一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理论,故A项正确;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是哥伦布船队航行,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故B和C项错误;1497年达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到达印度,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线,故D项错误。‎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只有三个大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个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宗教方面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次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如本题解析的内容;第三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如对世界的影响、对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不同的影响。‎ ‎7.‎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宋朝 A. 实现货币统一 B. 已经发行纸币 C. 出现货币买卖 D. 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宋之所以得行者”“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反映的是黄宗羲心目中纸币管理的理想模式,说明了宋朝的时候已经发行了纸币,B符合题意,而材料主要阐述的是纸币的管理,与ACD所述无关,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的纸币 ‎8. 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A.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B. 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C. 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D. 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作者是认为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显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D项正确;依据材料,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经济文化领域,但没有显示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兆,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9.9.“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 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 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D. 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根据材料信息“依赖于整个世界”“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可知作者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大工业推动世界各国的孤立状态消失,故A项错误;大工业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形成显然是推动历史的发展,故D项错误。‎ ‎10.10.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 新航路的开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 题干信息“最早”“化学添加剂”,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建立带来的结果,故C正确; AB两项时期没有出现化学添加剂,应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应排除。 ‎ 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建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化学添加剂”,注意限定信息“最早”,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建立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11.11.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大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结合”主要是指 A.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B.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C. 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D.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理的大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世界商品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种类增多,伴随着商品贸易发展带来的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掠夺,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主要是针对欧洲的影响,故B项错误;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属于政治和科技发展,不符合材料“双重结合”的含义,故C项错误;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故D项错误。‎ ‎12.12.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 A. 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 B. 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 C. 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 D. 在美洲掠夺金银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兴起,欧洲殖民者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这是违背人类公义的行为,因此利物浦市政厅称之为“人类悲剧”,故C项正确;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主要是针对亚洲进行贸易,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不属于“悲剧的贸易”,故B项错误;在美洲掠夺金银是西班牙殖民者的行为,故D项错误。‎ ‎【点睛】运用图示法理解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13.13.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B.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C.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但客观上却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经济上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种豆得瓜”的“瓜”是指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故B项正确;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是洋务运动的主旨思想下产物,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促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故C项错误;“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属于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不是得的“瓜”,故D项错误。‎ ‎【点睛】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这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③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4.14.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中华民国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C.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民政府成立至今”可知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历史,1935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使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开始;B属于1912年中华民国时期政策;C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 ‎15.15.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工厂制组织形式 B. 机器大工业生产 C.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 垄断组织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促进自由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材料中的“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说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工厂制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不属于经济运行规则,故A项错误;机器大工业生产是技术革新,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D项错误。‎ ‎16.16.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B.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 C.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D.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第二次科技革命”、“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科学研究的作用日益重要,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故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将美国与其它国家对比,故无法体现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故A选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公司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不是物质基础,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力强弱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7.17.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具有相当的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致使经济不发达现象的根源之一。中国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最终结束,是在 A.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B.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C. 1952年土地改革之后 D.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之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6‎ 年三大改造中对农业实行生产合作社形式,让个体的小农经济加入集体经济,走集体化道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形态最终结束,故D项正确;A是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新中国成立主要是民族独立,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故B项错误;1952年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施小农经济形态,故C项错误。‎ ‎【点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8.18.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为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萎缩的原因,排除。因此ACD项均错误。1948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苛捐杂税搜刮、官僚资本的排挤和美国的经济侵略等。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正确。‎ ‎【点睛】民国时期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为筹措战费,加紧了对经济的侵略,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市场萎缩。更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排挤,民族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外有美国同国民党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也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19.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A. 受外国资本控制 B. 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已是近代性质企业 D. 是洋务派开创的近代民用企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铜铁机器车房”“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可以看出,发昌号是用机器生产机器的企业,属于近代性质的企业,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从广告说是英国制造,没有说明该企业受到外国资本控制,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1869年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故B项错误;材料中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官办的洋务运动企业,故D项错误。‎ ‎【点睛】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区别:近代化不单是经济的工业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 ‎20.20.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B. 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C. 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D. 1935—1936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抗战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是以蒋介石为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以及帝国主义的压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工业的搬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正确;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故C项正确;1935—1936年间,由于国民政府的积极措施,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故D项正确。‎ ‎21.2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 A.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D.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就是市场经济,显然邓小平要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现实共同富裕,故B项错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实践的标准,故C项错误;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故D项错误。‎ ‎22.22.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和农村经济体改革效果明显,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由改革开放之前公有制为主体,现在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格局,②错误;从1979年经济特区设立到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③正确;我国经济总量有较大增长,但和美国还有差距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3.23.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 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 C.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 D.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式服装的流行同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密切相关;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故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符合题意;A、C和D项均属于正确的原因表述,排除。‎ ‎24.24.2015年11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这应该是李克强总理为中国高铁做的性价比最高的一次“代言”了:一趟高铁,中国总理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一起乘坐!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 ‎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有关,故①正确;同时中国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抢占了市场的先机,故②正确;中国本世纪初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故③正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促进了职工积极性,导致高铁建设的热情高涨,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5.25.一位学者说:“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天朝迷梦破灭的过程,随着天朝迷梦的破灭,原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中国人对于一向所贱视的称之为蛮夷、讥之为鬼子的外国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甚至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在这样的情况下,洋人对于缠足风俗的反对态度势必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 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废止缠足 B. 维新运动提倡立法干预缠足 C.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D. 新文化运动时期消灭了缠足风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戊戌变法时期开始主张废止缠足,故A项错误;维新运动只是主张,并没有立法,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以法令形式颁布废止缠足,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推翻传统旧风俗,但并没有彻底消灭缠足风俗,故D项错误。‎ ‎26.26.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A. 娱乐大众 B. 报导国内外大事 C. 宣传政治主张 D. 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架买空盘”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D。‎ ‎27.27.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 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B. 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C. 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D. 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中主要阐述了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一部分,并不是占有重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论述个体经营的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论述自由市场销售的问题,没有说明产品生产的问题,故D项错误。‎ ‎28.28.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这些规定 A. 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B. 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 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D. 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1960年冬,国家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问题,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中“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显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故D项正确;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是1952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不是消除,故B项错误;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是1978年农村经济体改革之后,故C项错误。‎ ‎29.29.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A. 《时务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B. 19世纪,福建巡抚在台湾开设中国第一部无线电台 C.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格局基本奠定 D. 《渔光曲》的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故A项错误;19世纪,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无线电报则是在20世纪初,故B项错误;1905年《定军山》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故D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格局基本奠定,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 ‎30.30.罗斯福总统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 A. 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 B. 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 C. 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 D. 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沟底,1932年,美国总统实行大选,罗斯福以新政旗号获得选举成功,故C项正确;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使得经济混乱,故A项错误;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并没有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促使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才开始,故D项错误。‎ ‎31.31.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经济高积累。”这一材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 混合市场经济 B. “统制经济体制”‎ C. 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D.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故A项错误;统制经济体制是指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干预”和“管制”经济的体制,故B项错误;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是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故C项错误;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根据材料信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协调经济高积累” 可见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 ‎32.32.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A. 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B. 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C. 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 D. 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欧盟国家紧缩财政,缩减社会福利措施引起民众和工会组织罢工游行,说明原有的福利政策使得国家财政出现困难,促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故,故B项正确;福利制度是减少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福利的实施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高收入阶层缴纳的税收较多,故C项错误;福利政策是西方国家通过政府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再分配的方式,故D项错误。‎ ‎【点睛】福利国家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而付出的代价,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 ‎33.33.“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A.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准确理解与认识,题干中“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故D项正确;A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排除;BC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在一起的,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4.34.(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实际上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详解】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并没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只是批评了斯大林,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就人论事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是批判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并不是对前人功过的评价,故B项错误;“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的评判,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点睛】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35.35.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C.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 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A 项正确;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6.36.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意即用儒家思想中的礼仪教化,用法家思想中的法制来进行矫正,儒法并用,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7.37.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的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乎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韩非子墨子 B. 老子韩非子孔子 C. 墨子韩非子老子 D. 孔子韩非子老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应该是韩非子思想;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D项符合题意。‎ ‎【点睛】诸子百家思想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家(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子)‎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8.38.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C.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思想 D.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道之大原出于天”体现出君权神授思想,“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以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说明在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正是思想的统一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局董仲舒思想的来源和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限制君权的思想,主旨不是论述“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9.39.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A. 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 B. 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 C. 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 D. 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宣扬女子要恪守妇道,提出种种限制,但现实社会中并不完全如此,材料“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说明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故B项正确;女性在封建社会一直没有突破传统封建三纲五常思想束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女权运动的支持,故C项错误;妇女民权运动开始于近代社会,故D项错误。‎ ‎40.40.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 A.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B.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C.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D.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董仲舒从天的哲学出发创立新儒学,提出君主受命于天,天人感应等学说,“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指董仲舒提出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理论,故A项正确;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是孔子,C 项错误;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是宋明理学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就给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暴政。‎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3道,41题14分,42题16分,43题10分,满分40分)‎ ‎41.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早期中国民族企业表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材料二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如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等。‎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请回答:‎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2)材料二表明,在1895—1913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特点:地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行业上主要分布在轻工业。‎ ‎(2)原因:①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③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④甲午战后,列强扩大对我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答出3点给 ‎(3)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解析】‎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小问从地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近代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 ‎(2)联系所学史实,举出1895~1913年间创办的两家民族企业(包括企业名称和创办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发展的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清政府的政策调整等方面分析回答。‎ ‎(3)材料三反映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政府政策等等。‎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42.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付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金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答案】(1)经验:①养老保障法制化;②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④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⑤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答出4点 ‎(2)背景:①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②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③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④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等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金制度”以及“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的信息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改革开放分红利的需要、改革开放关注民生的需要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第(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43.43.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 ‎【详解】本体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本题首先依据图片数轴说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的本质含义,然后结合图片中时间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以及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角度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确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的变化。‎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