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10月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10月联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伍 什 里 邮 亭 乡 县 五 十 百 五 千 五 万家 家 家 百 家 千 家 家 家 图1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2.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实行独尊儒术 B.注重基层教化 C.确立察举选官 D.推行重农抑商 3.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 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 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4.北宋时期,各路均设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但江淮荆浙发运使不是一个普遍设置的官职, 而是一个特别的职务,只管发运淮南、江南、荆湖与两浙六路的粮食到首都地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北宋时期 A.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B.长途贩运贸易高度发达 C.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5.有学者对明代165 位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做了统计,其中任职在1 年以下的占18.63%,1~2 年的占 22.98%,2~5年的占26.09%,15~20年的占6.83%,20年以上的仅占2.49%.这一现象折射出: A.内阁大臣更迭频繁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君权相权矛盾尖锐 D.君主专制的强化 6.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土布逐渐采用洋纱织布,出口量迅速增加。表2为1871~1900年间中国土布出口 量值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 表2 年代 数量(担) 价值(千海关两) 1871~1875 3903 193 1876~1880 9328 487 1881~1885 12917 526 1886~1890 28086 1037 1891~1895 88526 3289 1896~1900 139188 5855 A.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贸易顺差 B.海关税收成为清政府的经济支柱 C.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巨大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完全解体 7.《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虽举起“科学”“人权”的大旗,却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1920 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 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说明陈独秀 A. 其主张从思想启蒙转向了政治改造 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集体性转型 C. 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 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8.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期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 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 A.巩固了中共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D.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保证 9.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 意是 A.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0.公元前 8世纪,“荷马史诗”的神话体系中,绝对服从与接受“命运”是人唯一的选择。而公元前6 世纪前后的古希腊悲剧,大都以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的激烈冲突为主线,从神到英雄再到凡人都不再一味的服从,而开始寻求反抗。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希腊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人文精神已然觉醒 D.公民忽视道德建设 11.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于 1875 年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 “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的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D.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12.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A.对未来理性王国的向往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世界走向一体的憧憬 D.对科技进步的重视 13.下图为《一战后脱离德国的领土》图。细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相关解读错误的是 A.“划给法国”指把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B.“法国托管”指把萨尔煤矿交法国开采与管理 C.“划给波兰”是为了新建一个民族国家波兰 D. 大量领土的“脱离”刺激了德国民族复仇情绪 14.下图是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处水利工程,它们的共同点是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 A.都是为了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建 B.都是为了快速推进本国工业化 C.都可说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D.都不同程度体现国家干预经济 15.美国之音是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机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会增加了对美国之音的拨款,用以改善设备,加强其对外广播活动。这个时期的美国之音所用语言的种类达到40多种,超过了二战期间 的水平。这表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A.舆论宣传方式有所创新 B.更多国家接受美国价值观 C.意识形态领域对抗激烈 D 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明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监生舒镛、举人何瓒龙、监生吴洪、监生许俊、余种德堂、程桂林堂、王大经堂、胡族义堂(下 尚有程、汪等四十余家族堂名,兹从略)稟称:黟(今安徽黟县)属僻壤,山高而水迅,生于斯者借为保障,葬其中者冢墓如麟,阴阳二墓两相利赖,以故建文峰,造亭阁,非徒以壮观瞻,实为万民培命脉。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值前宪公(前任县令)出迫禀捕主(发令抓捕被告李大坤),虽蒙训谕,坤等知悔,而实等尚复逡巡境内,勾诱附近有山之家重资租赁,冀图冷灰复燃。……(故今本宪告尔等)县境内田少山多,贫民惟借樵采,每日负薪易米,以资口食,即妇女挑柴为生者,亦复不少,若烧石灰,尽用煤石,则卖柴者少,贫民生计更绌。 ——据《黟县志》卷11《附嘉庆十年(1805年)知县苏禁水口烧煤示》 分别指出材料中乡族势力、官府对“入山凿石烧煤”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态度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从历史原因和影响等角度进行解释) 17.(14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及派别对李鸿章评价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派别 评价 谭嗣同 办洋务至精至当,惜一生仅师法西洋之皮毛。 光绪皇帝 赐与“文忠”谥号,赞其“平发剿捻”、“削平巨 寇,光复中兴”,尤其称誉其在庚子事变中,通过外交斡旋,力保清廷不灭的功绩。 革命派 称其汉奸,认为其仅能为满洲朝廷保其私产,而不 能为国扩其利益。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翦伯赞 (1945年前后)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代言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 的代言人。 ——摘编自高波《李鸿章形象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影响评价李鸿章的因素进行阐释。(14分) 18. (14分)“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明代王阳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毛泽东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革命时期关 于 “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13分)孤立主义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开 国以来,美国即奉行以孤立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93年4月 英法战争爆发期间,华盛顿发表《中立宣言》,宣布对交战双方“诚心诚意地”采 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或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1807 年、1809 年杰斐逊总统颁布封港令,禁绝对英法两个交战国贸易,美国商业陷入非常紧张的状态。 1823年12月 门罗发布国情咨文,即《门罗宣言》:第一,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美洲夺取殖民地; 第二,不干涉原则: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事务,美国也不干涉欧洲事务;第三,美洲体系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1918年1月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是“威尔逊主义”的集中表述。威尔逊主义第一次明 确提出美国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奠定了整个20世纪美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指向。威尔逊认为“一个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时代,情况似乎是,我们必须领导世界。” 1947年3月 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以遏制苏联“极权政制”为主要特 征的总构想,他强调“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一定会危及本国的繁荣昌盛。”此即“杜鲁门主义”,它规定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 ﹣﹣以上材料均据岳西宽《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 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所谓“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 势。(5分)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A A B C A D B A D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B B A C B A A D B D 1.【考点】原始人类遗址 【答案】C 【解析】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排除A项;北京人距今70万至20万年前,排除B项;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故选C项;蓝田人遗址距今时间久远,蓝田人距今约为75—115万年左右,是中国长江以北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排除D项。 2.【考点】中华文明早期特征 【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黄河、长江中下游、西辽河等地区都有中华文明起源的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的各个地区,即体现了“本土多元”的基本特征,故选D项;“漫天星斗”学说是由苏秉琦提出的,该观点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漫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这与题干之意不符,排除A项;“多元一体”学说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大的整体,但其中有很多小的文明,各个文明在相互竞争、独立发展过程中,彼此又有很多交流互鉴,这与题干之意不符,排除B项;“兼容并蓄”主要表现为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3.【考点】商朝统治区域 【答案】A 【解析】商朝的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而安阳处于黄河的中游,故选A项;安阳不在长江中游,排除B项;安阳不在黄河下游,排除C项;安阳不在长江下游,排除D项。 4.【考点】原始社会人类文化遗存 【答案】A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从对石器的打制上判断,该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 5.【考点】西周分封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封邦建国体制,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庶人是国家的统治基础,故选B项;郡县制的地方政府为郡、县,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君主专制指的是以古代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行省制是指在地方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这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6.【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认为天下百姓与天子相同,只有在统一后才会处于相同的国家内,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项;君主专制是法家主张,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主张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孔子主张,排除D项。 7.【考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故选A项;商鞅变法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推广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等措施加强基层管理,排除D项。 8.【考点】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答案】D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本因素应从经济角度寻找,正因为铁器的出现,使得生产力提高,土地开始私有化,进而引发国家之间的诸侯争霸,故选D项;诸侯争霸是历史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出现是这一历史转折的主要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层面的反映,排除C项。 9.【考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答案】B 【解析】诸侯国国君的称谓由春秋时期的“公”或“侯”到战国时期的“王”,说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僚政治正式确立,排除A项;井田制是西周奴隶制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材料说的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未受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A 【解析】秦朝设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管理一切政治事务,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故选A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排除C项;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排除D项。 11.【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才是正式的统一政府,故选D项;皇帝制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排除C项。 12.【考点】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权力,名位制度还延伸到皇亲国戚,故选B项;据材料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排除A项;皇位的继承与称呼无关,排除C项;应该是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与众不同,排除D项。 13.【考点】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答案】C 【解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农民起义,最终被刘邦的起义军所灭,故选C项;秦朝灭亡与少数民族入侵无关,排除A项;秦朝通过郡县制有效控制地方,故无地方势力坐大,排除B项;秦朝灭亡与掌权大将夺权无关,排除D项。 14.【考点】丝绸之路 【答案】B 【解析】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选B项;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640年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排除A项;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排除C项;1295年,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D项。 15.【考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 【解析】汉武帝任命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把获利最大的铸钱、煮盐、冶铁和酿酒等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故选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排除B项;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排除D项。 16.【考点】“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刘秀鉴于王莽乱政,着重防范外戚干政,故选B项;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改土归流发生在清代,排除D项。 17.【考点】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可知时空定位于“陕北汉代”,位于农牧经济交汇处,体现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融合,故选B项;生态环境恶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排除A项;政局统一强调政治的认同,而这里体现的是文化,排除C项;商业贸易发展体现双方贸易的数量、种类等增多,排除D项。 18.【考点】两汉的文化 【答案】A 【解析】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人类书写更为方便,符合题意“影响人类历史进程”,故选A项;《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排除B项;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发明,排除C项;蔡伦没有传播道教或佛教,排除D项。 19.【考点】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故排除③。正确选项为C。 20.【考点】门阀政治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权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维护统治,这是门阀政治发展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导致分裂割据,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项错误;D项中的“合理”说法错误,排除。 21.【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A 【解析】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采用汉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B、C、D三个选项都包括在其中。A选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22.【考点】隋朝统一与巩固措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运漕商旅,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A。 23.【考点】唐朝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贵中华,贱夷狄”中的“中华”指的是中原的汉族,“夷狄”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性的称呼。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但是唐朝“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交融具有积极影响。故选D项。 24.【考点】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答案】B 【解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出现了藩镇割据,故选B项。 25.【考点】五代十国 【答案】D 【解析】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称为“五代”,五代政权没有后蜀,故选D项。 26.(14分) 1. 西晋 2. 北魏 3. 宋 4. 北周 5. 陈 6. 北朝 7. 南朝(每空2分,共14分)。 27.(12分) (1)治理黄河水患灾害的需要;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的侵扰。(6分) (2)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国家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治理黄河水患);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安定(避免了长期战乱)。(6分) 28.(24分) (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从“和亲”(或:和)(2分)到反击战争(或:战;北击匈奴)(4分)。(只答一半给2分) (2)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任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出其中四点即得8分,共8分) (3)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2分)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答出两点即可得分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