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 2.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排除ABC,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井田制 3.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手工业者和商人皆为官府奴仆,按照官府的需求进行生产,而不按照市场情况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供给方式,不能解释为何社会上的需求消失。且该制度仅适用于周代,并不适用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故A项错误。B项,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百姓日常需求可以通过自己生产而达到满足,从而不会产生过多社会需求。故B项正确。C项,广大农民的贫困并不是造成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的原因。故C项错误。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并未完全禁止商业发展,不是有效需求几乎消失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4.“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 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 【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5.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D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并不禁绝海外贸易,只在广州一处,设十三行进行贸易,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不仅仅针对百姓,排除B;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C项中的“唯一”说法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汉代发明犁壁,牛耕推广,D正确。 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迥异于传统”、“向工业文明演进”可以判断出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出现的标志是产生了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ABD项是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表现,排除。所以答案选C。 点睛:从材料中关键系信息“迥异于传统”、“向工业文明演进”“明清时期”“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发展趋向,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7.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的地位,与材料中“民间工匠”“匠籍”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匠”表明是手工业而非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有利于手工业发展,而不会“限制了”,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民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8.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A. 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黄金梦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增加 C. 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 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对货币和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欧洲人开始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A不符当时的社会史实;C应该为东西方通商要道断绝,出现了商业危机,因而开始探求新的航路,探求新航路后,促进了商品价格猛涨,所以排除;黄金梦是社会因素,排除D。 9.马克思在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价格革命,A B D三项都是价格革命的影响;C项与商业革命有关。故选C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文明的链接 10.历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亚洲的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美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东方的传统思想观念 ④玉米、葡萄等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洲居民的生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进行侵略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获得大量财富,这破坏了亚洲传统的经济结构。随着资本主义的侵略,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传播到东方,这冲击了东方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觉醒。在美洲,资本主义国家将美洲完全变为殖民地,掠夺财富,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破坏了美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但是,物种的交流不是冲击,而是文化传播与交流,而且甘蔗、葡萄是从欧洲传入到美洲的。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1.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16世纪以后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这说明16世纪以后英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崛起 12.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先后打败了 A. 西班牙、荷兰、法国 B. 西班牙、法国、德国 C. 荷兰、葡萄牙、美国 D. 法国、葡萄牙、荷兰 【答案】A 【解析】 【详解】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故排除BCD,选A。 13.科技革命带来了新发明、新创造,丰富并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出现许多新的职业。下列新职业按其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C.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D.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火车司机自然应运而生;1875年,贝尔发明了电话,电话接线员由此产生;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随后用于民用运输,空姐随之产生;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发明,网络管理员出现;综上所述,答案选C。 14.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美国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初成为头号经济大国,②符合美国,故选B;1820年左右,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鸦片战争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呈现上升趋势,③代表中国,排除C;印度与中国类似,但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低于中国,④代表印度,排除D;工业革命开始后,西欧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此后呈现下降趋势,①符合西欧,排除A。 15.“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答案】D 【解析】 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A、B和C顺序不符合。 16.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根据1936年的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钢、铁、铁路运输、机器采煤等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83%;97%;90%;66%.材料表明 A. 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 B. 民族资本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C. 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 D. 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还有1936年的统计,清朝政府此时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企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从外国在华资本在钢、铁、铁路运输、机器采煤等方面所占比重极大可以看出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故C项正确。“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此表述太绝对,故D项错误。 17.图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发展的6个阶段。下列属于第3阶段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商企业的刺激 B. 洋务运动的诱导 C. 清朝放宽设厂限制 D.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3阶段1912—1919年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本题答案选D项。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促成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AB两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为了解决巨额战争赔款和财政枯竭的问题,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排除C项。 18.阅读如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 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 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 民族工业获得显著发展 D. 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A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错误;仅仅根据进出口量的数据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因此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故B错误;再结合材料棉纱、棉布的大量出口和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说明了1936年的中国国民经济富有活力,民族工业获得了显著发展,故C项正确;轻工业产品的进口量下降,间接反映出轻工业的发展,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的,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C项。 19.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B 【解析】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21.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C;②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排除ABD三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名师点睛】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2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B. 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 C.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分析运用思维层次,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涵、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掌握。学生首先需要把握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是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立足国内积累建设资金,力争短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不难判断A、B、C都是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变革的手段和表现,得出答案为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3.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通过 ①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②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开放内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顺序为:③设立经济特区、①设立沿海开放城市、②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放内地,C符合题意。 24.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 B. 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C.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949—1979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强力干预经济建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能反映某个时期的原因,不能从整体上反映1949—1979年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排除A、B、C项。 25.《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 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D. 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材料时间是1906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此时并没有被废除,故B项错误;儒家传统的礼仪至今都没有被废除,故C项错误;“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与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的信息相符合,故D项正确。 【点睛】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民俗学研究的重点,其变迁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本专题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6.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A.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B.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C.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 D.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但是根本原因应该从生产力的角度理解,故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 。 27.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 科技传入引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 B. 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C. 西方科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 D. 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近代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在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是有先后之分的,与C项中的“渐进性变化”相符。故本题答案选C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科技传入引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和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且这两个选项与本题题意不相符合,排除AB两项。材料主要阐述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史实,没有提及民族工业,排除D项。 28.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答案】D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1925年前后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内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排除A项。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业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出现,排除B项。C项依据题干材料不能直接得出结论,排除。。故D项符合题意。 2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郭士立1831至1833年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这三次航行的经历,使得他深切地感到,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 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 C. 在华进行文化精神渗透 D. 消除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偏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可得知郭士立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国进行文化精神渗透,故本题答案选C项。该报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排除A项;该报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外国人的利益,不是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排除。 30.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的推动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国人由轻将贱报人,认为是“莠民之贱业”,而维新变法期间则掀起了办报高潮,其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故结报刊开启民智,故选B;通过报刊宣传了维新思想,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族危机深重单只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五:(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发展. (2)表现:①时间、空间均不再限制(答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也可);②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③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④海外贸易发达; (3)社会现象:①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②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可得知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再结合书本所学宋代经济发展状况,可得知商品经济发展。 (2)表现:根据材料“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可得知时间、空间均不再限制;根据材料“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可得知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和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可得知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3)社会现象:根据材料“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可得知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根据材料“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可得知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知识,从资本积累、手工工场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切入分析。 32.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材料三 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为其他新产业的产生留下空间,以汽车为例,轮胎的需求为橡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工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运输和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增强,……总体上工业革命极大的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 (2)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2)原因: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 (3)相同影响:①都推动了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②都推动了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都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④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⑤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4)因素:政府政策;科技创新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并凭借着广阔殖民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美国后来居上的原因:根据材料“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可得知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 (3)相同影响:根据材料“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为其他新产业的产生留下空间,以汽车为例,轮胎的需求为橡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工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运输和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增强”,可得知都推动了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可得知都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根据材料“总体上工业革命极大的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可得知都推动了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4)因素: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策和科技两个角度来分析。 3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材料二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操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组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率先由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时代,是继工业1.0机器代替人工时代、工业2.0的流水线时代、到工业3.0高度自动化时代,又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数据化、智慧化、网络化成为工业4.0的关键词。2014年11月4日,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标志“中国制造”将逐渐向“中国智造”升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官办和民营工业分别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2)材料二中,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工业4.0时代的有利国内外经济条件。 (4)综上,概括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官办:改变经营模式,“招商承办”。 民营:放宽设厂限制,立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2)特点:发展重工业;推动西南、中部地区工业发展。 影响: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全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3)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加人世贸组织。国际:新科技革命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 (4)因素: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等。 【解析】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可得知清政府对官办制定了“招商承办”的政策;根据材料“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可得知清政府对民营工业制定了放宽设厂限制,立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的政策。 (2)特点:根据材料“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可得知注重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可得知推动西南、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等方面切入分析。 (3)条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结合经济体制,世贸组织、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知识来回答。 (4)因素: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可从政策、环境、技术和经济发展趋势等角度切入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