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普通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普通班)

‎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普通班) ‎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先秦时期,宗庙、陵寝、祭祀礼仪制度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主要体现先秦政治的( )‎ A.皇权性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性 ‎2.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3.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 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 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 ‎5. “汉朝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据此,对汉朝选官标准的判断,说法最全面的是( )‎ A.以孝廉为标准 B.以才学为标准 C.以品德和才学为依据 D.以贤良方正为依据 ‎6.“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 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7.《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材料说明( )‎ A.三省长官失去相权 B.中书禁中独掌相权 C.加强皇权弱化相权 D.皇权相权平分秋色 ‎8.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 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 ‎9.《史记》记述: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唐六典》记述: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由上述资料可知汉至唐政治制度演变特点是( )‎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10.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1.《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相互制约 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1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 )‎ ‎①在皇宫内办公 ②按才德标准遴选 ③多为临时差遣 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历史学家李守孔分析:1两银子在18世纪是兑换1000文铜钱,而在1845年,其市值超过了2000文……,1石米以前卖3000文,按1000比1的老兑换率值三两,但在1845年,根据上扬了的2000比1之兑换率,1石米只能换到1.5两。实际上,这意味着农民的租地负担重了一倍。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银价上涨主要是因为鸦片大量输入,银贵钱贱 B.中国晚清,随着国门打开,对外开放,出现通货膨胀 C.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农民负担加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D.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愈加困苦 ‎14.历史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为,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漾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 )‎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②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④表达了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精神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根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 )‎ A.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 B.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C.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 D.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16.《天津一月记》中记载:“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坛附和,或仿效装束,鱼肉良善……奉教者皆扮成假义和拳会,各处寻仇杀人,北京西城尤多。”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清末反洋教斗争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B.义和团具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C.因清政府承认,义和团向津京地区扩展 D.义和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成分不纯的现象 ‎17.左宗棠收复新疆,被誉为“中国人的气质’。当时的英国人曾这样评价:“乾隆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军队所取得的最辉煌成就”。下列有关收复新疆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左宗棠制定“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 B.1876年,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 C.1880年,左宗棠在喀什噶尔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D.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收回伊犁 ‎18.据《清季外交史料》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860年代,从1875年至1894年,每100页文件只出现1次“主权”一词;从1895到1899年,每100页出现2.5次;从1900年到1901年,每100页出现8.8次;从1902年到1910年,每100页出现22次左右,其中1909年每100页出现37次。该史料反映出( )‎ A.“主权”一词使用频度与近代社会变迁相关B.洋务运动催生了国人“主权”意识的出现 C.维新变法运动促使民众“主权”意识高涨D.辛亥革命推动了“主权”一词的广泛使用 ‎19.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废止美、英两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其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人民为废除美、英在华特权进行不懈抗争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不利于美、英两国的变化 C.中国坚持抗战维护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利益 D.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导致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 ‎20.下表的数据最能说明 A.日本速决战的企图被打破 B.日本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百团大战的效果显著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不下 ‎21.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 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22.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是指(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变乱 ‎2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提出了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这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24.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前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后者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③前者落后于时代潮流,后者适应了时代潮流④前者具有空想性,后者缺乏现实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6.1905年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孙中山的此观点体现了( )‎ A. 鲜明的中华民族意识 B.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 C.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D.执着的民主共和精神 ‎27.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使人民获得充分的民主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8.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 )‎ A.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B.截断了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条件 C.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战略反攻的序幕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9.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30.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革命虽有几次成功,但均是军事奋斗的成功,革命事业并没有完成,就是因为党之本身不巩固的缘故。故本次改组,即把本党团结起来,使力量加大,使革命容易成功,以迎合全国国民的心理。”这一演说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 )‎ A.1905年 B.1911年 C.1917年 D.1924年 ‎31.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深有感触地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我愿意在这个方针下,尽力联系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团结在政府的周围,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应有的作用。”引发邵力子感触的是新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2.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哪次会议的开幕词(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33.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 )‎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5.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下列属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上采取的重大举措的是( )‎ A.修订新时期宪法,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把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C.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6.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37.2011年6月28日上午,我国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来自首批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厦门的290名游客,分别搭乘10架航班和1艘游轮前往台湾。个人游的启动( )‎ ‎①有利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 ②进一步发展了两岸关系 ‎③增进了台湾人民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④再次证明两岸人民血浓于水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8.1954年的某份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的挽救者,他已赢得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下列对该材料的相关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 空格部分(□□)是指第一次亚非会议 ‎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赞誉 C.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 D.周恩来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 ‎39.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说,新中国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意在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半岛问题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改变了新中国外交孤立的状态 ‎40. “60年来,它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如果它在所有国家相互关系中获得认可,那么世界就几乎不会有任何冲突和战争”。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指(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日内瓦协议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一、二、三签订于哪三场战争之后?并分别写出三场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并说明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4分)‎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10分)‎ ‎42、(20分)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 ‎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对你有何启示?(8分)‎ ‎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 ‎(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5DCCDC 6--10BCCDD 11--15DABBD 16--20BDACD ‎21--25DDBBA 26--30BABBD 31--35CBCCB 36--40CADCD 二、41.(20分)(1)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反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6分)‎ ‎(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 ‎(3)依据: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等战役;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武装奋起抗日等。‎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分)‎ ‎42.(20分)(1)三权分立原则。‎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6分)‎ ‎(2)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3)启示:结合国情;学习借鉴;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