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 历 史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计48分)‎ ‎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A. 封邦建国 B. 王权至上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中可以看出夏商时期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2.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权力的高度集中 D.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各项事务,说明统治者欲通过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A项正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统治主要涉及到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占卜无关,排除B。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的形式是以以宗族关系为基础,与迷信占卜有本质区别,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于商周时期,“戎”是古代兵器的总称;“从”的本意是跟随;“王”的本义为天子、君主;“国”在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侯”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分封制下诸侯和周天子形成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其中,诸侯有随同天子作战的义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文字涉及的是周王与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宗法制无关;C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形成中的重要环节,与图示信息无关;D选项错误,内外朝制始于汉武帝,是调整君权与相权的制度,与图示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表明“陈”源于 A. 出生居住地 B. 古代的官职 C. 周朝分封制 D. 父祖辈的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说明陈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陈”不是陈姓出生居住地,故A项错误;“陈”也不是古代的官职,故B项错误;“陈”不是父祖辈的字,故D项错误。‎ ‎5.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东征,周人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周初广建诸侯国 A. 扩大了王畿区域 B. 开发了边远地区 C. 削弱了周王权威 D. 解决了内部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周“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可见周初广建诸侯国,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推动全国经济文化交流,B正确;王畿是指镐京、洛邑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周初广建诸侯国与扩大王畿区域无关,排除A;周初广建诸侯国有利于扩大周王权威,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解决了诸侯内部的矛盾,故 D错误。‎ ‎6.“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神权色彩浓厚 C. 政治等级森严 D. 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搞清大小宗关系)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和贵族的特权,故BD项不选;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政治等级制度,故C项不选。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特点:‎ ‎①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③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 ‎7.如图为“颖川赖氏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 A. 宗法制的特征 B. 礼乐制的遗风 C. 禅让制的传统 D. 分封制的痕迹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反映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符合宗法制特征, A项正确。礼乐制度与题干中反映的以血缘为主体的族谱无关,排除B。禅让制是古代以贤能为标准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中的族谱无关,排除C。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有论者称,秦王朝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政治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 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B. 统一度量衡 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 确立嫡长子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 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政治模式”可知是指秦朝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被后世历代王朝采用,对秦以后的中国政治产生深远影响,C项正确。A项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与题干中基本政治模式不符,排除。统一度量衡属于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B。嫡长子的正统地位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建立,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9.《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切入,结合皇帝制度进行思考即可。‎ ‎10.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知朝议制度除了三公九卿这些高官之外,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朝议有有集思广益的功效,因此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在四个选项中,B选项因为朝议并没有法律化,不能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而C、D选项皆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11.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知,这一官员不仅具有负责执掌群臣奏章,还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御史大夫的职能,A项正确。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排除C。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详解】‎ ‎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三公九卿制 D. 实行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汉初沿用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与材料信息无关;D选项错误,行省制实行于元朝,不是西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法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推恩令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地方自主权力,故AD项错误;材料“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说明C项错误。‎ ‎14.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 C项正确。题干强调节度使削弱中央集权,与加强了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节度使削弱中央集权,与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5.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由少府属官变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朝廷与地方的事务须经尚书台办理,“三公”实际上成为名义职位,史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此可知,尚书台地位的改变是为了 A. 加强皇权 B. 协调政务 C. 废除宰相 D. 整顿吏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汉尚书台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而原来的“三公”成为虚职,这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尚书台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和协调政务、整顿吏治无关,故BD错误;废除宰相是在明代,故C项错误。‎ ‎16.唐朝某中央机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御史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中可知,这个机构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能,根据所学知识,这机构是门下省。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7.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A. 宰相专权 B. 皇权独尊 C. 三省分权 D. 分层决策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了唐朝行政机制具有分层决策的特点,D项正确。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排除A。根据题干“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排除B。题干只提到中书省、门下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8.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西周 B. 秦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中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二府”是枢密院、中书省;“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司。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19.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A. 禅让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世官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出身豪门,升官无望,所以世家大族把持着政治特权。所以本题选B。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0.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的出身及时间可知是科举制,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九品中正制强调门第、出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的政治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以“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的出身及时间为切入点,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 ‎2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专制统治,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宰相制度 B. 成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 建立内阁制度 D. 设立三司使分宰相财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下令废除丞相制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制度,与明朝无关;C选项错误,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D选项是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明朝。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 秦代的三公 B. 唐代的三省长官 C.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 清代的军机大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无相名”、“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可知该朝代已经没有了丞相。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代三公包括丞相;B选项错误,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D选项错误,清代军机处没有票拟权。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表明清代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内阁被军机处完全取代 C. 皇帝直接管理地方 D. 军机处拥有政务决策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材料中由军机处按皇帝要求起草的诏书不经任何机构直接传到各部,而各地上报的奏章也直接交军机处送到皇帝手中,不经过其他机构,说明朝中一切决策由皇帝负责,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内阁被军机处完全取代”,排除B;“皇帝直接管理地方”不符合史实,排除C;军机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结合所学清朝军机处的职责、特点分析解答。‎ ‎24.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的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简答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2)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3)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原因: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无力再控制诸侯。‎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直接找出答案; (2)本问题其实就是分封制下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 (3)材料三中文字说明诸侯王敢公然反抗周天子的命令,甚至直接对周天子进行人身攻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以找出其原因所在。‎ 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点评: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②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 ‎【详解】‎ ‎2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答案】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职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职责。关于三省设置的目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分割相权、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等方面概括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和结合第(1)问的中书省职责,可从两者职责不同方面比较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筑行者.成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是?它的依据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世袭制;血缘、门第、等级。‎ ‎(2)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孝廉。‎ ‎(3)影响:宣扬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制度是世袭制,是按血缘、门第、等级等为标准。‎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提到的“德”“学”等可知察举制;从注重品行、才学、孝廉等方面概括其依据。‎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征文射策以取禄位” “无所易业”“耻不言文墨焉”“故忠贤隽韫才毓行者”等信息归纳可得答案。‎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征文射策以取禄位” “无所易业”“耻不言文墨焉”“故忠贤隽韫才毓行者”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整体分析: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了先秦时期的世袭制、汉朝的察举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统治越来越注重官员的才学,选官制度趋于体系化和制度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