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赤峰二中2019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1.《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A. 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 B. 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 C. 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 D. 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大邦维屏”指分封制,即“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而“大宗维翰”体现了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宗法制,B项正确。 AC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三代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大邦维屏”“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 2.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 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基础的封国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疆域问题,因此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诸侯国在地方上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并非全部文化,因此排除D ; B通过分封制,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地方诸侯国联系起来,并使得周文化得到传播,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 赋役制度的变化 B. 以“孝道”治天下 C. 郡县制度的发展 D. 皇帝制度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反映了分封制与姓氏紧密相关,战国以后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故平民逐渐获得姓氏,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赋役制度的变化,故A错误;以“孝道”治天下,属于伦理观的方面,与平民逐渐获得姓氏无关,故B错误;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关系最直接”,学生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的演变趋势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 “诸侯朝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 “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薛无别,则宗族乱。” D.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CD分别反映了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等内容,而B礼乐征伐开始出自于诸侯,说明了分封制遭到了破坏,王权衰微,所以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重大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得免于战国”和“人人自以为更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以此肯定秦朝统一的重大意义在于使人民有了生产生活的安定环境,D项正确;人民从诸侯统治进入秦朝统治时期,与“人人自以为更生”不符,A项错误;我国政治格局的长远发展不是百姓最切实的利益, B项不符合史实;秦朝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与结束了战乱,百姓“自以为更生”的说法不对应,C项不符合题意。 6.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内容; (1)建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裁。 (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总的特点:中央机构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a)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b)军国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c)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③作用:形成了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3)地方制度: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①推行: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②内容:a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b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c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7. 云梦秦简中记载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 A. 地方治安形势非常严峻 B. 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 C. 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 D. 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虽是秦律,但是没有强调追究四邻的责任,而是强调里典、伍老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所以不算苛政严律。选项A不切题,CD言过其实,只有B切题。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8.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 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及材料中“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可知皇位是血缘世袭的;这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宗法制;故选D。A项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同姓子弟、功臣、先代贵族;C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项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其核心内容;故排除A、B、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9.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下列对此段史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北宋当时不存在外忧 B.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奏效 C. 宋代政府多奸臣当道 D. 太宗仍将巩固专制集权作为首要目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统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可知宋太宗将治理国家的重点放在对内部的统治,即巩固中央集权为目标,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0. 《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 A. 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 B. 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C. 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唐朝官员“受财而枉法者”、“ 受财而不枉法者”进行处罚措施,符合题意的是A项,唐朝是封建社会,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是人人平等,排除B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 1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世卿世禄制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代实行的制度兼有周代的分封和秦代的郡县制,即实行了郡县制,故选D项;“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的措施,世卿世禄是选官制度,重用侍从、秘书削弱相权是加强君主专制,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BC。故选D。 12. 汉朝时期,最基层的官吏要把(君主的)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乡亭市里。这种现象说明( ) A. 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B. 汉代基层官吏也拥有很大权力 C. 皇帝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D. 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把(君主的)诏书写在乡亭的墙壁上……悬挂在乡亭市里”可知皇帝通过政令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故选D项;A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帝事必躬亲,排除C。 1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C 【解析】 【详解】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和监督,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符合题意;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权虽一分为三,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并非独立施政,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故B项不符合题意;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C.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知元代推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正确。行省不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还有宣政院。排除B项;行省没有军政大权,行省行使权力要受到中央节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行省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故D项错误。 15. “廷寄”是中国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始于雍正皇帝,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泄密。皇帝将机要文书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廷寄”可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哪一历史问题的重要资料 A. 选官制度的突变 B. 宰相制度的变革 C. 监察制度的发展 D. 君主权力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皇帝将机要文书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军国大事不经内阁,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问题,故A项错误;清朝没有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监察制度的内容,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皇帝将机要文书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交兵部捷报处”,学生应该联系军机处的相关知识,理解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6.“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17.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清“康乾盛世”时期的两倍多,都城汴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然而北宋“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体制因素是 A. 强干弱枝,地方兵权收归中央 B. 削弱地方官员的实权 C. 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D. 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说明了北宋军队战斗力低,造成北宋积弱的体制因素主要是军事上的“收精兵”措施,导致地方军队战斗力低下,故选A;B、C两项不属于军事措施,D项是清朝的内容,排除。 18.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在宋代曾依次担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要职,他分别执掌( )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御史中丞负责监察、三司使掌管国家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 19.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20.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迅速调度粮草。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现象应当发生在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是明朝的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六部由皇帝直接统领,故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 A. 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 B. 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C. 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D. 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说明唐朝的宰相由多人执行,分散了相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2.西周分封制下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 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 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 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 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西周分封制是周天子按宗法制血缘关系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属于贵族政治;而秦汉之后的官僚政治地方官的任命则由皇帝决定,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故二者的不同为A项。故选:A 2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表述,题中的这一做法是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丞相的废除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 24.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 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 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 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 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研究所学,道光皇帝是中国由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皇帝。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被动地进入近代社会。但作为统治者,在思想上依然抱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放,致使中国依然在封建专制统治的道路上蹒跚而行。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ABC题干没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针对据材料二中的 “诸侯更相诛伐”现象,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答案】(1)制度: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4)认识:官僚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至于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组织答案。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说明王室的衰落;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说明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等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根据材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官僚体制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却强调了专制,概括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地方制度·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 26.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答案】(1)结束三公九卿制,开创三省六部制。 (2)原因:宋初统浩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承袭五代积弊。 趋势: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中枢制度上唐代最大的变化是结束了三公九卿制,实行了三省六部制。 (2)原因:根据“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可总结相关原因,即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承袭了五代的弊端等。 趋势:结合所学内容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地方权力和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和君权不断加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