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12月大联考试题(解析版)
天壹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12月大联考 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 1.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A. 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B.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 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 【答案】C 【解析】 “谥法”的重新恢复,可以对已逝贵族大臣进行褒贬评价,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这种做法与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无关,排除D项。 【点睛】“谥法”是指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因此恢复“谥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2.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指出:如果说秦始皇完成了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遗嘱的话,汉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则确认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这两方面的转型意义重大,使秦汉开始的多民族国家充满发展的活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其意在说明秦汉两朝 A. 具有历史奠基的作用 B. 都以孔子思想治理国家 C. 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D. 是最有发展活力的时期 【答案】A 【解析】 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汉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天下一统,以儒治国,是贯穿整个古代历史的,因此秦汉两朝具有历史奠基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B项;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改变历史发展进程,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秦汉最具活力,排除D项。 3.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在万历年间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 B. 流动人口增加促进手工业发展 C. 雇工素质较低制约着经济发展 D. 中国开始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答案】B 【解析】 石门镇人少,需要雇佣临近地方的人,也就是流动人口,如没有这样的流动人口,雇佣劳动力问题就难以解决,手工业也就无从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B项;仅一个部门看不出显著增加,排除A项;材料虽说所雇佣的人属无赖或者避罪者,但没有体现雇工素质低制约经济发展,排除C项;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没有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排除D项。 4.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 A. 通过“格心”“致良知” B.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注重“气节”“声誉” D. 践行“知行合一”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官者,如何为官大多数是清楚,问题往往出在“行”上,王阳明践行了“知行合一”思想,成为一代名臣,故D项符合题意;只有“良知”是不够的,关键是能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A项排除;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所倡导的,但将社会责任意识落实到一生的实践中是需要意志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故B项排除;“气节”“声誉”大多数人都会重视,但面对声色物欲的诱惑,往往就“失节”,毁掉声誉,故C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 5.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其创始人之一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为人佣工,在清军费扬古部充伙夫,服杂役,后来与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先是肩挑负贩,拉骆驼,后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开“吉盛堂”商号,其后改名为“大盛魁”,几经磨难,终于白手起家,到雍正时大盛魁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这反映出晋商 A. 开拓进取的精神 B. 经商环境的恶劣 C. 官商勾结的特性 D. 忠义爱国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白手起家,由贫穷到富商,首先需要有志向,其次需要克服各种困难,脚踏实地奋斗,因此反映出晋商开拓进取的精神,故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环境恶劣,排除B项;虽然王相卿是通过随军而从商的,但材料没有体现出他经商与军方或官方的利益关联,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王相卿为国效力的内容,排除D项。 6.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讲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时,总是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但在研究与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还是有必要对两者加以区分。就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封建社会始终维持着强大的中央集权 B. 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后期阻碍了社会进步 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与专制主义相伴而生,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C项;封建社会出现过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国家分裂割据的时期,排除A项;中央集权即使在封建社会后期,仍有其积极作用,排除B项;与专制主义相伴而生是正确的,但积极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主流,排除D项。 【点睛】我国自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7.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江西河口镇“向产细白连史纸,商号用以包裹绸缎各物,近年多改用洋纸,然洋纸粗而有毛,不如土纸之光滑细腻,商呈但取价廉,乐于购用。”材料现象 A. 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 B. 说明传统造纸技术的落后 C. 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D. 加速了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土纸”由传统手工业生产,由于洋纸便宜,商家乐于购用,土纸销量日减,必然导致生产土纸的手工业衰落,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使用洋纸是因其“价廉”不体现崇洋,排除A项;材料信息显示,中国土纸质量和水平都高于洋纸,说明传统造纸技术并不落后,排除B项;材料现象会导致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这必然使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因而客观上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排除C项。 8.近代某学者指出:“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他呼吁“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力争“开民智,新民德”。该学者应属于 A. 地主阶级洋务派 B. 封建顽固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C 【解析】 由“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可知,该学者抨击的是“中体西用”思想,再由“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可知,该学者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结合教材知识可知,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是该学者抨击的对象,B项与材料无关,D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维新派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法律、教育和政治制度,提出更加鲜明的资产阶级要求,在对待中国君主专制和封建意识形态方面能够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抨击,逐步提出建立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主张。 9.1918年3月,列宁在联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说到:“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它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这一认识使苏联(俄)开始关注并支持中国革命,其最主要表现是 A. 促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 B. 支持中国共产党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 策划组织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五四”运动 D. 支持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其他国家革命对俄国革命的援助,表现为相关国家开展反帝斗争,牵制帝国主义力量,减轻俄国革命所面临的压力,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规模宏大的国民革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故答案为A项;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是反帝斗争,不能对俄国革命起到援助作用,排除B项;俄国没有策划组织“五四”运动,排除C项;俄国没有支持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D项。 10.《良友》画报(1926年诞生于上海)百分之九十的封面都是女性,包括时髦女郎、影视滋系明星、社会名媛等,只要代表着独立、自信的新女性都是封面所要歌颂的女性。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王若梅认为,《良友》牢牢抓住了摩登女性活跃而流动的魅力,在摄影和文字的虚实建构中为女性提供了模仿的对象。这说明《良友》 A. 记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B. 致力于女性的解放 C. 担当起社会启蒙的责任 D. 以改良风俗为己任 【答案】C 【解析】 《良友》封面人物虽多选择女性,但其标准是“代表着独立、自信”,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女性,传播一些新理念,促进读者的思想革新,说明《良友》担当起社会启蒙的责任,故答案为C项;“记录”本身不是目的,排除A项;解放女性、改良风俗,相对于社会启蒙,都相对片面,排除B、D两项。 11.如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图,曲线D代表的是 A. 自然经济 B. 民族资本主义 C. 外国资本主义 D. 洋务企业 【答案】B 【解析】 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企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建国后经过三大改造被改造为国有经济,曲线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故答案为B项;曲线A代表自然经济,曲线B代表洋务企业,曲线C代表外国资本主义,排除A、C、D项。 【点睛】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建国后经过三大改造被改造为国有经济;自然经济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新中国建立后逐步消亡;外国资本主义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消亡;洋务企业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12.据统计,抗战八年来中共领导的对敌作战达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30余万人,民兵达268万人,建立了约100万平方公里、近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该统计主要强调 A. 中共已成为抗战中的重要力量 B. 中共的壮大主要得益于抗日战争 C. 抗日战争改变了国内力量对比 D. 敌后抗日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建立了约100万平方公里、近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等信息,意在强调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力量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故答案为A项;中共的壮大主要得益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13.“号外”是报刊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而临时编印的报纸特刊,具有鲜明的及时性。下面是1950年2月15日《新华日报》所编印的号外。据此“号外”可知,当时中国外交 A. 明确了与英美等国家的对抗 B. 开始确立了“一边倒”政策 C. 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D. 旨在保证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号外”反映的是中苏结盟,“中苏结盟”使新中国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故答案为C项;中苏结盟并非是为了与英美等国对抗,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而不是开始确立,排除B项;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爆发,排除D项。 【点睛】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宣布:“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实际上确立了中苏之间的盟友关系。中苏结盟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4.中国1978年宪法序言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颠覆。”这说明1978年宪法 A. 仍然未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 B.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C. 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 D. 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宪法依然体现着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宪法依旧没有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形势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为主了;C选项说法错误,没有看到局限性;D选项是从积极角度的评价,不符合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15.截止到2003年10月,我国95%以上的社会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其中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这说明我国 A. 深受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 B. 国家已经失去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 C. 商品市场秩序趋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答案】D 【解析】 我国95%以上的社会商品价格由市场商定,这体现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占居了主导作用,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故答案为D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与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不同,排除A项;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并不等于国家不能控制商品市场,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市场秩序问题,排除C项。 16.罗马法律的自然作用是用来造就一个伟大的民族,而非用来统治这个伟大的民族。它可让罗马人民效忠于共和国,却不能让被征服的所有民族都效忠共和国;它可让罗马的战士骁勇善战、无畏不惧,却不能在不断凯旋之后,限制将领权力;它能让城市不断扩张,却无法将分散的居民凝聚成统一的整体。正如孟德斯鸠所说,罗马失去自己的自由,是因为它把自己的事业完成的太早了。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僵化导致罗马帝国衰落 B. 罗马法没能有效应对领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 C. 罗马法随着罗马的扩张被抛弃 D. 罗马法能维护统治却无法造就一个伟大民族 【答案】B 【解析】 万民法只是为了调整罗马公民和其他民族之间以及其他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被迫做出的改变,它不可能使被征服者与罗马公民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新整体,而且随着扩张,罗马公民内部将领权力膨胀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故答案为B项;罗马帝国的衰落不是罗马法造成的,排除A项;随着罗马的扩张,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排除C项;D项说法片面,排除。 17.英国著名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在1584年发表的《论西方发现》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英国的雇佣机会将会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作者意在强调 A. 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B.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C.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 殖民扩张便于解决英国失业问题 【答案】D 【解析】 由“雇佣机会将会增多”和“繁忙的工匠”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殖民地为英国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即殖民扩张有利于解决英国人口的失业问题,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8.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康德强调 A. 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B. 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 C. 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 D. 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 【答案】A 【解析】 由“使人权……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知,康德强调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故A正确。 “要在人权和神权继续斗争” 不是康德强调的主旨,排除B;早在理性主义思潮出现之前,人性就已经得到解放,排除C;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均是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两者强调的角度不同,排除D。 19.马克思讲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如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研究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是必然的 B. 各国采用何种政治体制具有偶然性 C. 制度创新需要等待条件的成熟 D. 各国政治追求的目标相同过程有异 【答案】A 【解析】 创造需要以“继承”为前提,各国的历史不同,继承的条件当然不同,其创造的成果由于受到“继承”的影响,必然不会相同,故答案为A项;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只是各国的历史不同,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排除B项;创新需要条件,但不能等待,而要积极创造条件,排除C项;各国的国情不同,追求的目标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不是相同,排除D项。 20.《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这样做 A. 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B. 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C. 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 D. 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答案】B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就要求各国统一汇率及兑换机制,以适应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故答案为B项;这样做不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排除A项;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不能消除国际贸易隔阂,排除C项;当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产生,排除D项。 21.保罗布烈尼斯(P.Bremes)曾说:“在《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及其所产生的物化关系的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同时貝备解放性和压迫性的图景。启蒙运动及其实用主义产物强调的是这一图景的前一面;浪漫主义思潮则强调后一面。而马克思独自将这两者融合为统一的批判视野,"这说明马克思 A. 以理性思维看待工业革命影响 B. 看清了启蒙运动与浪漫上义的本质 C. 理解资产阶级进步的矛盾性 D. 调和了理性上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既有“解放性”(进步性),又具有“压迫性”(局限性或反动性),这两方面是矛盾的,说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进步性的认识是辩证客观的,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而马克思独自将这两者融合为统一的批判视野”来看,马克思的态度实际上是兼具理性与浪漫,排除A项;B项没有抓住材料的主体内容,排除;虽然马克思的态度兼具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征,但这是克服了各自认识上的片面性,而非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22.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金中夏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及其影响仍然很大:一是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二是为了避免竞争性贬值,就应开展多边合作,这种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二是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而不时基于某些国家的自愿。以上二点 A. 来自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实践 B. 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经验与教训 C. 是世界经济体系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D. 保障了战后世界经济稳定有秩序运行 【答案】B 【解析】 “避免竞争性贬值”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是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投票权的规定,明显不符合民主化原则,而第三点实际上是教训,因为“规则”对美国货币发行的约束是有限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看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排除A、C项;D项中的“保障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向繁荣。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迎来了美国领导世界经济时代的到来。 23.“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出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儿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令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岀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 A. 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 B. 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 C. 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 D. 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而由于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从而使得斯大林模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机制中得不到彻底消除,致使一有机会就出现反弹,并最终使苏联的改革失败,故答案为B项;斯大林模式非常僵化,不是充满活力,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而不是得到广泛拥护,排除C项;D项中的“取决于”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斯大林体制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为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如图是二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对漫画最准确的信息解读是战后美苏两国 A. 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 B. 共同分亨世界主宰权 C. 以冷战形式进行对抗 D. 争夺重点地区在亚洲 【答案】C 【解析】 漫画中美苏两国虽手握战争武器但却在用拳头在对抗,因而体现了对抗的冷战特点,故答案为C项;漫画体现了美苏的拳头垂打在欧洲,不能体现在全球争夺霸权,也不能反映争夺重点在亚洲,A、D两项错误,排除;漫画体现的是对抗而不是分享,排除B项。 【点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5.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全球问题如环境、安全等.没有一个超级大国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周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这可以印证 A. 世界政治俗局已从属于经济格局 B. 历史结论中的政治成分相对突出 C. 经济全球化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D. 经济全球化呼叮更多的国际合作 【答案】D 【解析】 由“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局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全球性问题急需更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故答案为D项;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不存在从属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结论虽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但并非说明历史结论偏重于政治方面,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区分华夷继承了孔子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观念.最显著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此陈寅恪先生论述道:“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区分.而非以血统论。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作某少数民族之人。即使后来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统治者也认为应以文化而非血统划分华夏和夷狄,他们认为,只要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就应被视为华夏族的一员。如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 ——摘编自彭杨智《浅论孔子“华夷之辨”的民族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中国传统士大夫仍然以文明优越自居。传统的夷夏观虽然有别种族的意蕴,但其文化色彩更为凸现,“夷”、“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夷夏”框架中构筑的天下格局里,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地位,文明交流上只能是单向度的以夏变夷,而决不可用夷变夏。 郭嵩焘则认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谓之夷狄,为其倏盛倏衰,环起以立国者,宜以中国为宗也,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皆为夷狄,独中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他还认为:“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在此基础上,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 ——摘编自张晨怡《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郭嵩焘的相关主张。 【答案】(1)首先,这种华夷观是在华夏文化长期领先于周边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其次,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华夷观念,包含民族平等、开放、包容等观念;第三,有利于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第四,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2)传统士大夫是在全世界谈夷;郭嵩焘则认为只能在礼乐政教所及范围之内谈这一问题,不能把中国以外的民族都称之为夷狄。传统士大夫认为,中国是文明中心,中国文化最优越,其他国家或民族只能向中国学习,盲目排外;郭嵩焘则认识到西方文化有其优越性,有益于国家富强,改善民生,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在民族或国家地位上,传统士大夫认为,其他民族只能处于从属地位;郭嵩焘则认为,中国不能凌驾于其他国家或民族之上。 (3)有利于当时国人树立世界意识,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有利于国人正视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进洋务运动;有利于唤起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谋求民族自强。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华夷观和近代郭嵩焘的看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是“应以文化而非血统划分华夏和夷狄”,对此进行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体现文化自信、包含民族平等开放包容等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的传承等方面来回答。 (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夷夏’框架中构筑的天下格局里,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地位”“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对郭嵩焘相关主张的评述,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民族自强等方面来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年至1900年各国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单位:%) 年份 区域 1750 1830 1860 1900 英国 1.9 9.5 19.9 18.5 德意志 2.9 3.5 4.9 13.2 美国 0.1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阅读上面表格,提取其中两个国家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英国:1860年前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00年前后发展放缓。 说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日不落帝国”日益巩固,其生产占世界的比重日益加大;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但中心不在英国,其科技创新也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殖民地获取利润,由此英国发展逐渐放缓。 德意志:1860年后工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 说明:国家统一及代议制的确立;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积极对外殖民扩张等。 美国:1860年后工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 说明:美国独立,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南北战争北方取得胜利后逐渐废除黑人奴隶制,南北市场统一;工业革命的开展,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科技创新突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1830年以前中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1830年后发展逐渐落后。说明:清王朝封建统治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不断丧失;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并逐步沦为西方世界的商品市场与原料基地;西方迅速崛起。 【解析】 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出“英国:1860年前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00年前后发展放缓”“德意志:1860年后工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美国:1860年后工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中国:1830年以前中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1830年后发展逐渐落后”等结论。然后任意选取两个国家的状况来进行说明,如确定“英国:1860年前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00年前后发展放缓”,可以联系所学从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论述;如确定“中国:1830年以前中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1830年后发展逐渐落后”,可以联系所学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来论述。 28.材料 追寻历史,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代。……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四百二十七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明代白银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全面展开,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一征银。在万历初年所谓“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已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一系列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事实上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特别是大量外销丝绸和青花瓷,都可以从这里得到根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变迁、社会变迁,直至国家财政体系乃至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赋役征银的改革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在民间土地等交易中作为货币大量使用,使赋役折银成为明政府赋税改革的一条主线;赋役征银又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白银进一步货币化。 (2)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帮形成、市镇兴起;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一丝绸和青花瓷大量外销;促进新型生产关系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一系列制度与社会变迁;促进国家财政体系乃至国家的转型。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的关系、赋役征银的改革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明朝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的关系,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事实上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赋役征银的改革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特别是大量外销丝绸和青花瓷,都可以从这里得到根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变迁、社会变迁,直至国家财政体系乃至国家的转型”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9.材料一 显然,双方在形成一条''和平战线”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由于彼此间的极不信任,它们没能这样做。英法担心苏联利用与西方的条约扩张东欧,而苏联则怀疑英法不会在希特勒侵略时兑现援助苏联的诺言,结果就是留下苏联单独对抗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议会演说中表示“尽管我们有着诸多的矛盾和分歧,但在对抗集权暴力国家这个全人类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一致的意见,我可以预见到未来两国并肩作战、奔向胜利的美好场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及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选自''美国之音"的内評备忘录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苏联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面对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态度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应对? 【答案】(1)在二战之前,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国家的扩军霸道行为,希望他们与苏联进行火拼;二战中,在法西斯国家反人类的暴行面前,西方国家放下矛盾,与苏联结为同盟;二战后,由于美苏争霸、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国家与苏联再次反目成仇。 (2)二战前,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中,苏联与西方各国结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苏联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国家相抗衡。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苏联的不同态度,以及苏联的应对策略,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苏联的不同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结果就是留下苏联单独对抗希特勒”“但在对抗集权暴力国家这个全人类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一致的意见,我可以预见到未来两国并肩作战、奔向胜利的美好场景”“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二战前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二战中共同抵抗法西斯国家反人类的暴行、二战后美苏争霸等方面来回答。 (2)苏联面对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态度分别进行的应对,应当联系所学从二战前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中与西方各国结为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联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国家相抗衡等方面来回答。 30.材料一 侵华战争中,日寇十分重视宣传战……在华北,日寇先设有“宣抚班”,当占领一个地方之后,由其负责“以演说、唱歌、演剧以至散传单、办报纸等手法,宣传'日华提携'、'共同防共',来论证日本侵华的合理性"……同时,密切军队与民众的关系,而把握民心……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发动反共政治攻势……进一步提高舆论宣传的地位,提出“本党书刊报纸之大量发行,乃为目前最迫切之要求”……服从党的命令,尤为无可旁贷职责”,否则“邪说谬论自必乘隙而入,更形披猖”……抗战爆发后,我党我军积极开展抗战宣传鼓动,但旧有的宣传工作方法,并不完全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亟待改进。 材料二 抗战期间,他发表了20多首诗词……绝大多数以战地、将士为主题,如《太行春感》、《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等……这些诗词无疑体现了朱德对军事宣传的重视。不仅如此,朱徳还多次针对忽视军事宣传问题给予直接的批评……朱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辩证看待宣传的作用,把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关游击区内的宣传方法,朱德概括为文字宣传、图影宣传、口头宣传、行动宣传……但朱德却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八条注意事项,涉及用词、内容、动作、语速、时间、音量、语态、条理等,操作性极强。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朱之江《抗战时期朱德宣传战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德宣传战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朱德宣传战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日伪毒化奴化宣传手法不断翻新,宣传攻势不断强化;国民党大肆散布反共舆论,宣传垄断力度不断加大;我党我军反敌伪顽宣传滞后于斗争形势的发展。 (2)特点:军事色彩浓郁;科学精神鲜明;务实风格突出。 意义:朱德宣传战思想是他在抗战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宣传斗争经验和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丰富了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理论,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今天军队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本题考查朱德宣传战思想产生的背景、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朱德宣传战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侵华战争中,日寇十分重视宣传战”“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发动反共政治攻势……进一步提高舆论宣传的地位”“抗战爆发后,我党我军积极开展抗战宣传鼓动,但旧有的宣传工作方法,并不完全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亟待改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朱德宣传战思想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绝大多数以战地、将士为主题”“朱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辩证看待宣传的作用”“操作性极强”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总结宣传斗争经验和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丰富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今天军队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发挥提供宝贵经验等方面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