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城关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城关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城关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 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2.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就是说,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 C. 知州、通判、转运使 D. 内阁制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行省”“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可知,本题考查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化与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知州、通判、转运使的设置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 项。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都属于中央行政制度,均为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BD项。‎ ‎3.明初规定“凡内外官署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 A. 利于政治风清气正 B. 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C. 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 推动人才选拔公正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明朝实行官员回避制度和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其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政治风气,故A项正确。B项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预防腐败,不能说是防止了官员的腐败,排除。C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开始形成独立体系,排除。明代监察制度与人才选拔公正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4.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5.‎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A. 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 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 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答案】C ‎【解析】‎ ‎“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并体现出民族抗战性,故C正确;东北抗战并不是改称“十四年抗战”的目的,故A错误;历史功绩不是主旨,故B错误;长久悲壮不符合“十四年”抗战目的,故D错误。‎ ‎6.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1921年中共成立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持续增强,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削弱,1927年底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力量开始回升,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力量又削弱,‎ ‎1936年长征结束后革命力量持续上升,除了1941年皖南事变有短暂削弱外,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持续增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因此力量曲线应该从1921年起上升,到1927年下降之后开始回升,1934年下降,到1936年后上升,除了1941年短暂下降之外,持续上升至1949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项中的趋势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D ‎【解析】‎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项。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A项;1982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8.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示意图。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 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1991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它们纷纷同中国建交,故D选项正确;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内容不是中国与外国建交,故B选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等于中国与外国大量建交,故C选项错误。故选D。‎ ‎9.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 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 ‎10.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11. 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一群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乡巴佬,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更邪门的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 A. 说明美利坚民族缺乏创新精神 B. 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C. 强调美国宪法存在明显的不足 D. 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更邪门的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即可判断出材料认为美国宪法有较强的稳定性。故B正确。‎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特点 ‎12.巴黎公社的一份文告称:“弟兄,你受骗了。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城市里创造一切财富的人无衣无食,无处栖身,求助无门;但是乡下的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有钱的地主和企业主这两种被叫作剥削者的人,会有什么区别吗?”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 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B. 寄望获得农民支持 C. 揭露私有制罪恶 D. 彻底消灭剥削阶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由材料可以看出,这封文告是发给农民,文告称农民为兄弟,并认为乡下的地主和城市的企业主是一样的,都是剥削阶级,而农民和工人也是一样的,都是被剥削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反抗剥削。巴黎公社希望通过此举联合农民,得到农民的支持,故B选项正确;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主要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但是乡下的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可以看出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政权寄望获得农民支持,没有揭露私有制的罪恶,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工人为了获得农民的支持,而不是为了彻底消灭剥削阶级,故D选项错误。‎ ‎1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他主张 A. 推翻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B. 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C. 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D. 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可知A项正确;B项“农民阶级革命政权”只提及一个方面,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错误,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制度;D项属于无关项,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议会制共和国”指资产阶级政权,“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指无产阶级政权,材料反映出列宁主张用无产阶级政权取代资产阶级政权;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4.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A. 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 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 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 政府角色完全转变 ‎【答案】D ‎【解析】‎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救亡运动并不是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 ‎15.“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 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1924~1927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至1928年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16.‎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B、C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A。‎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时代,法律之范围,极端狭小,故曰:“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基此定义,法律只建筑于限制极严之功利基础,其作用,在维持现状,在维持已然之社会生活,则当日之法律,并无创造性也明矣。然则其原因安在耶?曰,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故有权者为家族,而非国家,有严格之家法,而无有力之国法也。‎ 降至西历纪元前后,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赛尔苏斯曰:“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意若曰: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嗣因与天主教一直吻合,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故是项理论,颇有权威,而足以推翻前说。然此新观念,并非偶然形成,良以原始时代,家父权高于一切,对妻子、奴隶,滥用权威,违背人道,国家不能干涉,先贤自目击此不人道不平等之现象,乃希望伸张法律之权威,借重法律,以杀宗法之势力,而提高被压迫阶级之地位耳。‎ ‎——摘自陈朝壁《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 ‎ ‎ 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人法律观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的特点及其与罗马法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变化:从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到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公平正义的。‎ 原因:早期家族观念对法律影响大;后来受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法的影响;天主教势力的推动;宗法势力过大。‎ ‎(2)特点:法律有继承性;以礼入法,礼法并施;注重刑法;判决注重事实;注重维护封建秩序和儒家伦理道德 价值:分别对东西方法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都是人类社会宝贵的遗产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等信息可知,罗马人法律观从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到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因,根据材料“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可知,当时早期家族观念对法律影响大;根据材料“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可知,受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罗马人对法律的观念逐渐变化;根据材料“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可知,影响罗马人对法律观念的变化还有受自然法的影响;根据材料“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可知,天主教势力的推动也是导致罗马人法律观念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良以原始时代,家父权高于一切……以杀宗法之势力,而提高被压迫阶级之地位耳”等信息可知,当时宗法势力的过大,滥用权力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法律维护平等方面的重要性。‎ ‎ (2‎ ‎)特点,根据材料“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可知,法律有继承性;根据材料“‘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可知,以礼入法,礼法并施;根据材料“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可知,中华法系注重刑法;根据材料“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可知,判决注重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和儒家伦理道德。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和中国古代法律都对本国的法律制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都对本国的维护统治、稳定秩序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都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等从本国和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回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下院又称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以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为例……选民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选邑多达159个,而这些选邑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英格兰全部489名议员总数的64%。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伦敦地区人口已达百万,也仅有10个议席。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席位。‎ 根据1710年的议会法案,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这些规定显然是把中低收入阶层排除在议会之外。在郡选区,选举的独立性仅限于贵族阶层,谈论选举的民主性非常荒唐可笑,因为收买选票的事情往往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收买选票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下层选民来说,选票就相当于一笔财富,因而随时愿意卖给开价最高者。据统计,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一般采用暴力革命或者和平改革(这里是指“光荣革命”和议会改革)的方式。到底该采取哪种方式呢?就英国而言,最终采取的是和平改革方式。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光荣革命形成的传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得通过改革完成政治民主化成为可能”。‎ ‎——摘选自《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的原因。‎ ‎【答案】(1)问题:议席分配未能依据人口、经济变化而适时调整;仍沿用落后选举权制度,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 意义: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话语权;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防止独裁统治;有利于形成和平改革民主政治的政治传统,避免暴力冲突。‎ ‎(2)原因: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以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君主立宪制形成了王权、上院、下院相互制约,共享权力的政治体制,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提供了民主框架 ‎【解析】‎ ‎(1)问题,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不同的地区人口、经济增长有变化,但是议席分配却未做相应调整;根据材料一“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说明选举方法落后;根据材料一“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说明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根据材料一“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得出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根据材料一“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得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意义,1832年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方式取得席位的,其意义从对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享有民主权利,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其改革的方式等角度分析。‎ ‎(2)根据材料二“光荣革命形成的传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得通过改革完成政治民主化成为可能”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以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上院、下院、国王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的体制,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提供了条件。‎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一部族一宗族一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 ——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答案】(1)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困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 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两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3)趋势: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等信息可从血缘、家国同构、君权至上、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易生暴政等方面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二时间“‎1901年1月29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 ‎(3)根据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信息可从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分析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