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课件(共58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 1 讲 先秦 时期 —— 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 ( 奠基 ) 通史概览 主干知识排查 壹 考向命题研析 贰 内容索引 大题高分导练 —— 25 分大题导练 1 叁 主干知识排查 壹 1. 夏商周时期 “ 天下共主 ” 的确立 (1) 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 分封制 ①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 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 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 “ 天下共主 ” 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3) 宗法制 ① 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 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 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 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 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 易错练 1] 西周是否形成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周初建立了分封制度, “ 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 。这反映了分封制下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等级森严的制度特征 C.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 点拨 在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被尊为 “ 天下共主 ” ,但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仍有相当大的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西周并未形成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1. 农业 (1)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 “ 铁器时代 ” 。 (2) 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 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 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2. 手工业 (1) 夏商周时期:我国的 “ 青铜时代 ”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 商业 (1) 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 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 周朝:实行 “ 工商食官 ” 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 经济政策 —— 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 易错 练 2] 分辨不清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2019· 济南高三期末, 1)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 “ ( 汉代 ) 赵过始为牛耕 ” 。但是 1923 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 时代 B .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 久远 D .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点拨 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载和描述。不同时代史料的挖掘占有状况、叙述主体的学术修为及学术素养,都会影响历史叙述的真实性。本题中关于牛耕技术的记载出现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叙述中,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我们只能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得出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知: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1. 西周时期: 文化上 “ 学在官府 ” ,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 春秋战国时期 (1) 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 “ 无为而治 ” 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 仁 ”“ 礼 ” 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 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 —— 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 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 易错练 3] 百家争鸣的实质 (2019· 黑龙江哈三中 10 月模拟, 2)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 “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 。各家都期望 “ 以其学易天下 ” ,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 “ 兼而礼之 ” 。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学术气氛空前 浓厚 B . 诸子百家相互诘难 C. 养士之风极为 盛行 D .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 返 回 点拨 诸子百家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百家争鸣表面上体现在思想领域,而实质是对治国方略的争议。 考向命题研析 贰 考向一 商周政治和文明传承 命题语言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西周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作出了贡献。全国卷高考多次从 “ 文化认同 ” 的视角来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例如下面的第 3 、 4 题。 真 题感悟 1. (2019· 课标全国 Ⅰ , 24)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 由 “ 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 ” 到 “ 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 ,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可知 B 项正确。 √ 1 2 3 4 变式训练 2. (2018· 课标全国 Ⅱ , 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 乃去其三面 ”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 “ 网开三面 ” 反映了商汤的 “ 仁德 ” 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故 A 项正确 。 题 干材料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的原因, “ 经济 ”“ 生态 ” 不符合其主旨;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导致了 “ 夏商更替 ” ,故 B 、 C 、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 1 2 3 4 变式训练 3. (2017· 课标全国 Ⅰ , 24)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 ( 今河南淇县 )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 ( 今山东曲阜 )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 ( 今北京 ) 。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 认同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 控制 D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周王把子弟分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 A 项正确 。 周 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 B 项 ; 当时 ,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未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 C 项错误 ; 材料 并未体现 “ 世袭特权 ” ,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 1 2 3 4 变式训练 4. (2016· 课标全国 Ⅲ , 24)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 体系 B .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 挑战 D .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根据 “ 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 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 B 项 。 “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 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故 A 项错误 。 材料 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 C 项错误 。 “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 1 2 3 4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风俗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强化了人伦秩序 D . 发展了小农经济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尊重当地原有风俗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 可知,这种做法有利于民族之间关系的友好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故 B 项正确 。 分封制 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A 项错误 。 人伦 秩序强调的是君臣、父子间的尊卑等级关系,与材料反映的主旨无关,故 C 项错误 。 材料 所述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 D 项错误。 √ 1 2 3 4 变式训练 说明 本题和 2016 年全国 Ⅲ 卷第 24 题同样都考查周代青铜器铭文,但设问角度不同。 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 ( 1) 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① 从中国早期的 “ 公共权力 ” 到周朝的 “ 天下共主 ” 再到秦朝的 “ 个人独裁专制 ” 趋势。 ② 从商朝的 “ 内外服制度 ” 到西周的 “ 分封制 ” 再到秦朝的 “ 中央集权制度 ” 。 ③ 从商朝的 “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 到西周的 “ 礼乐制度 ” 再到秦朝 “ 焚书坑儒 ” 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 西周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当时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例如: “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 。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认知深化 预测 1 ( 隐性热点 ) 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先秦政治制度 (2019·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调研, 1) 商代 “ 服国 ” 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 “ 授民 ”“ 授疆土 ” ,周天子由夏、商时的 “ 诸侯之长 ” 变成名副其实的 “ 诸侯之君 ”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 考向押题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不能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故 A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 “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 ‘ 授民 ’‘ 授疆土 ’ ,周天子 …… 变成名副其实的 ‘ 诸侯之君 ’” 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 B 项正确 ; 分封制 确实有利于疆土的开拓,但材料未体现,故 C 项错误 ; 商 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项错误。 预测 2 ( 知识拓展 ) 依据先秦政治制度考查与其关联的政治生活 (2019· 江门高三调研测试, 24) 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 “ 稍食 ” ( 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 ) 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 A. 说明官僚政治开始 形成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 制 D . 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 √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 A 项错误 ; 结合 所学知识,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B 项错误 ; 结合 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从上而下的等级制,故 C 项正确 ; 题目 中并未涉及等级制度的加强,故 D 项错误。 考向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 (2019· 课标全国 Ⅱ , 24)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真 题感悟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D 对: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战国 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 A 项错误 。 春秋 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B 项错误 。 秦朝 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 C 项错误。 1 2 3 4 变式训练 2. (2018· 课标全国 Ⅲ , 24)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 分布 情况 如图。据此可知,战国 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 铁技术 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 分布可反映 社会发展程度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观察地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分布集中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新疆地区。 唯物史观:生产工具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发展程度。铁器分布集中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 普遍 ”“ 普及 ” 与 “ 战国以前 ” 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 “ 联系紧密 ” ,故 A 、 B 、 C 三项均排除 。 黄河 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故 D 正确。 1 2 3 4 变式训练 3. (2017· 课标全国 Ⅱ , 24 ) 如 图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 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 繁荣 √ 解析 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今山东地区,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 A 项正确 。 争霸 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 B 项错误 ; 交通条件 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可能 “ 决定 ” ,故 C 项错误 ; 地图信息 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 2 3 4 变式训练 4. (2013· 课标全国 Ⅰ , 2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说明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 C 项说法正确 。 战国 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进行争霸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 A 项说法错误 ; 分封制 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并未形成君主集权, B 项错误 ; 战国 时期,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 项说法错误。 1 2 3 4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2019· 眉山一中 9 月模拟, 1) 春秋时期开始有 “ 县、郡 ” 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 .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 .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实行郡县制,秦朝时期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 C 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 D 选项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 1 2 3 4 变式训练 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 从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 ① 转型的原因:君权日益扩张;各国变法图强;战争需要集权。 ② 转型的表现:建立在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出现;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 (2) 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 认知深化 (3) 土地制度的变化: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 私田 ” 大量出现,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 “ 初税亩 ”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 (4) 经济政策的变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预测 3 ( 唯物史观 ) 正确认识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现象 (2019· 唐山高三期末, 24) 商代天命观的核心是一个至上神 —— “ 帝 ” ;自西周后期开始动摇的天帝鬼神的权威观念在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这一变化说明 A. 人们已经抛弃了神秘主义的观念 B.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C. 古代唯物主义思想获得迅速发展 D. 生产力提高使人们自觉意识增强 √ 考向押题 解析 受到 “ 怀疑 ” 并不等于 “ 已经抛弃 ” ,排除 A 项 ; “ 开始传入 ” 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 ; “ 怀疑天帝鬼神 ” 并不等于就是唯物主义思想,排除 C 项 ; “ 天帝鬼神 ” 观念的动摇与被怀疑是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自觉意识提高的表现,故 D 项正确。 预测 4 ( 家国情怀 ) 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影响 (2019· 宜宾一模, 34)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A.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促进了民族认同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解析 根据材料 “ 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 可知,这一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故选 C 项 ; 材料 强调民族融合,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 A 项 ; 材料 强调民族融合,与冲击贵族政治无关,排除 B 项 ; 材料 强调民族融合,与推动战国变法无关,排除 D 项。 考向三 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与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 (2019· 课标全国 Ⅲ , 24) “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 察举制 √ 真 题感悟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A 对:材料中强调的 “ 孝 ”“ 悌 ” 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 禅让 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 B 项错误 。 郡县制 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 “ 孝 ”“ 悌 ” 等思想无关, C 项错误 。 察 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 “ 孝 ”“ 悌 ” 等思想的产生无关, D 项错误。 1 2 3 4 变式训练 2. (2018· 课标全国 Ⅰ , 24) 《墨子》中有关于 “ 圆 ”“ 直线 ”“ 正方形 ”“ 倍 ”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精华 B .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 结晶 D .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失分诊断 对历史概念的认知模糊 本题易错选 B 项,原因是弄不清何为 “ 科学体系 ” 。科学体系指的是在一定学科范围内按一定的程序和内部联系结合而成的整体。如物理学科科学体系指的应当是按物理学研究方向划分出不同的系统 ( 部分 ) ,在每一系统 ( 部分 ) 又形成有序的、有联系的一个学科理论体系。本题题干材料是《墨子》对物理学、数学成就的一些记载,并未体现阐述其内在有机的联系,故 “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的说法不准确。 √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C 对:《墨子》中关于 “ 圆 ”“ 直线 ”“ 正方形 ”“ 倍 ”“ 杠杆原理 ”“ 声音传播 ”“ 小孔成像 ” 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 A 错 :材料 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 。 B 错: “ 完整的科学体系 ” 说法与史实不符 。 D 错:《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 “ 贵族阶层的旨趣 ” 。 1 2 3 4 变式训练 3. (2017· 课标全国 Ⅲ , 24)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 书同文 ” 的 推行 √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因此促进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 A 项正确 。 从 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 B 项 错误; 各国 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 C 项错误 ; D 项发生在秦朝建立后。 1 2 3 4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下面是关于 “ 马 ” 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 出 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D. 文化交流推动 百家争鸣 √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 “ 马 ” 字的不同写法反映了各国文字不统一,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说明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故 A 正确。 1 2 3 4 变式训练 4. (2015· 课标全国 Ⅱ ,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 “ 三代 ”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解题技巧 学会抓题干材料的主旨,我们也可把它称作 “ 题眼 ” 。要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准确理解其主旨意思。例如本题:后世儒者称颂三代,是向往仁政下的社会秩序;期待圣君明主,是对现实政治的美好愿望。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C 项符合题意 ; 儒家 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 ; 儒家 主张逐步改良政治, B 项错误 ; 儒学 以维护等级秩序为政治目标, D 项错误。 1 2 3 4 变式训练 1. 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 (1) 孔子提出 “ 克己复礼 ” ,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 “ 仁爱 ”“ 德治 ” 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 老子主张统治者 “ 无为而治 ” ,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 墨子主张 “ 兼爱 ”“ 非攻 ”“ 尚贤 ” 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 (4) 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 “ 仁政 ” ,提出 “ 民贵君轻 ” 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 仁义 ” 和 “ 王道 ” ,以德服人,并提出 “ 君舟民水 ” 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认知深化 (5) 韩非子主张 “ 法治 ” ,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 2. 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 (1) 仁爱思想。孔子主张 “ 仁者爱人 ”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 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 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 ;孟子主张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 (4) 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5) 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 “ 至善 ” 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 “ 圣人 ” 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 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预测 5 ( 家国情怀 ) 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角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价值 (2019· 乐山一模, 24) 道家主张 “ 道法自然 ”“ 无为而治 ” 。即 “ 道 ” 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 “ 天人感应 ” 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A. 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 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 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 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 解析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故选 A 项。 考向押题 预测 6 ( 历史解释 ) 从科技发展的视角解释先秦时期的历史现象 (2019· 日照高三期末, 1)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 “ 信巫不信医不治 ” 。这表明 A. 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 影响 B . 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 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 发展 D . 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 解析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医学观念也有了进步, “ 医巫分离 ”“ 信巫不信医不治 ” 正是反映了这种进步,故选 B 项。 返 回 大题高分导练 叁 25 分大题导练 1 1.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 ( 国际、国内 )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 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 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 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 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原因、背景类大题 答题模板 (2015· 课标全国 Ⅱ ,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 “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 孟子回答: “ 抓起来就行了。 ” 学生又问: “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 孟子说: “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 学生问: “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 孟子说: “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 据《孟子》 真题导练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 —— 摘编自 [ 古希腊 ]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 分 ) 试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指导语 东西方法律传统虽然不同,但都要在治国安邦、处理社会冲突等方面发挥作用,注意从这些角度概括二者的法制观念。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 试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返 回 指导语 “ 社会背景 ” 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 历史价值 ” 要突出其在法制和思想文化上的历史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