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6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6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

第16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2)进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轻巧识记] 欧共体的形成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3)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 ‎①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示总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2)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苏联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③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冷战”后的形势 ‎(1)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表现 ‎①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发生“9·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特别提示] 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1)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速:从两大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 ‎(3)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4)各种矛盾凸显: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主题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史料一 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①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史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的讲话指出:“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1972年,他又发表声明:“②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 解读 史料主旨 史料一:表明为“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开始实施对苏联的“冷战”政策 史料二:表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信息解读 史料一:阐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的合作,实施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标注①信息反映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霸主地位 史料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标注②信息反映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历史结论 二战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由合作走向“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 史料运用 ‎1.史料二中的“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指什么?‎ 答案 苏联、日本、欧洲、中国。‎ ‎2.从史料一到史料二反映出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主题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①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史料二 ②单极世界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史料三 ③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冷战”后的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邓小平 解读 史料主旨 解读技巧 解读信息 三则史料共同说明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 三则史料都体现了句子的总分关系,第一句话是总括,后面的话是解释与分析 ‎①处“世界新秩序……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新的国际关系不同于旧的国际秩序,具有多个权力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②处“单极世界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 ‎③处“‎ 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当今世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基辛格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 基辛格的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确定无疑。但如果从经济上论,美国难以独大。‎ ‎2.依据以上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这一特点的理由。‎ 答案 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图谋的挑战。‎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④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2)影响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 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 ‎2013年 ‎(卷Ⅰ)T32,西欧联合的直接原因 ‎2014年 ‎(卷Ⅱ)T35,欧盟的扩大 ‎2015年 ‎(卷Ⅱ)T3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2016年 ‎(甲卷)T35,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例题 (2016·全国甲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思路点拨]‎ ‎①限制词:“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非洲”为此题的主要限制词。‎ ‎②提示词:美苏争霸大背景下,“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为重要的信息提示。‎ ‎③关键词:“主要目的”为本题的关键词。‎ ‎④方法运用: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安排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迁移当时的时代特征——美苏争霸,可以判断出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D项。材料中的做法未必能争取到国内黑人选民的支持,故排除A项;这一做法与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无关,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C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D ‎[答题技法] 三审法巧审选择题题干 审好选择题题干是做好选择题的重要一环。三审法就是审限制词、提示词与关键词。‎ 限制词主要指时间、空间(国家、地区)等条件的限制;提示词主要指题干提供的重要背景、史实等方面的信息;关键词即测试的方向,是求答内容。‎ ‎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 C 解析 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B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而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排除A、B、C项。‎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 A 解析 ‎ 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得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拿两次世界大战来说,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本土却基本没有遭到战争破坏。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选A项。‎ ‎4.(2015·重庆文综,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1960年的非洲国家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意识觉醒的“变迁之风”促成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选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A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信息要求,排除。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B项表述错误,排除。“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不会持续缓和,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5.(2014·重庆文综)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即日本随着经济的崛起,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C项正确。日本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项本身错误;日本捐款和出资援助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不能说明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 B.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之争并没有消失,故A项错误;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是促成两国从对立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2016·惠州四模)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访美时谈到:“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决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这反映了当时(  )‎ A.两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B.美苏此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 C.苏联准备联手美国制约中国 D.美苏两国停止争霸关系缓和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仍然在强调两极格局,没有体现出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暗含着美苏此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故B项正确;无论根据材料还是所学知识都无法看出此时苏联准备联手美国制约中国,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美苏两国此时并未停止争霸,故D项错误。‎ ‎3.(2016·德阳一模)下图形象地反映了二战后的(  )‎ A.中苏关系 B.美中关系 C.法德关系 D.美苏关系 答案 D 解析 二战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结成同盟关系,故A项错误;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故B项错误;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一体化,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图中反映了不同时期美苏实力对比情况,故D项正确。‎ ‎4.(2017·武汉调研)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 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 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答案 B 解析 材料指出的是其他军事集团,没有表明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的信息,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当时美苏控制下的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日益成为双方“冷战”的核心,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故B项正确;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已经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集团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5.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答案 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法国的外交政策,不能以此说明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法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一致,并不能由此说明法国与美国的决裂,故D项错误。‎ ‎6.(2016·莆田一模)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反映了(  )‎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D.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在两极格局下美国的战略重心始终是欧洲,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在欧洲、亚洲全面展开,故B项错误;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故C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日本实力增强,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之中,实力下降,调整了对东亚的政策,故D项正确。‎ ‎7.在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中美苏(俄)日之间的关系。下表是20世纪50~90年代四国关系的主要变化,反映了(  )‎ ‎20世纪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20世纪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20世纪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20世纪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美日的国家利益完全趋向一致 B.国家实力消长影响国际关系发展 C.中美力量决定亚太局势的走向 D.多极格局的形成取代了两极格局 答案 B 解析 美日国家利益完全一致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中美苏日关系的转变反映了中国、日本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地位不断上升,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始终处于对抗状态,故B项正确;亚太局势的走向由国家利益决定而非中美力量能够左右的,故C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强,世界仍处于两极格局中,故D项错误。‎ ‎8.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  )‎ A.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 B.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 C.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 D.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可知有助于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故D项错误。‎ ‎9.(2016·茂名二模)“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 D 解析 欧元地位的确立加强了欧洲经济领域的联合,故A项错误;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无关,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无关,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的瓦解使西欧各国更加侧重于经济领域的联盟,故D项正确。‎ ‎10.(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 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答案 A 解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自近代以来的重大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结束,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发展,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资本主义实行重商主义,之后进入自由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入垄断主义,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开始于美国的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11.下图是1990年绘制在柏林墙残留墙体上的一幅涂鸦作品(MOSCOW、‎ CHINA.EVERYWHERE、BERLIN: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这反映了(  )‎ A.作者对世界秩序重构的想法 B.两极格局与“冷战”正式宣告结束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D.围墙处处成为阻碍民主的藩蓠 答案 A 解析 “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体现的是柏林墙外的世界,故图片反映出在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受到冲击时期人们对世界新秩序的思考与期盼,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故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是在“冷战”之后,故C项错误;柏林墙是美苏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阻碍了世界政治民主化,但体现不出1990年柏林墙上图画的内涵,故D项错误。‎ ‎12.(2016·山西一模·35)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6·合肥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登纳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终于使法德两国消除了历史积怨,两国关系也从“破冰解冻”发展到最终和解。——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1963)》‎ 材料三 我们只要看看今日德国,虽然两度沦为战败国,又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今天在欧洲的地位,却远比1945年前军事强权的德国稳固多了。——[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德国外交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今天在欧洲的地位……稳固多了”的主要表现;概述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对欧洲发展的贡献。综合上述材料,‎ 你对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有何认识?‎ 答案 (1)背景:统一国家,确立君主立宪制,保留军国主义传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垄断资产阶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2)变化:由对外侵略扩张到对外谋求和解。‎ 原因:吸取历史教训;两极格局下,面临保障自身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执政者的战略眼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 ‎(3)表现:经济发达;政治较民主;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 贡献:推动了欧洲的联合,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认识: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德国国家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及外交政策的内容,德国此时实行外交政策的背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考虑,国内来说从政治和经济方面考虑,政治上,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军国主义的传统,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国际上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产阶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由对外侵略扩张到对外谋求和解;第二小问原因,实际上就是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从历史、现实、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考虑。(3)第一小问表现,从经济、政治和外交关系等角度考虑;第二小问贡献,主要从德国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作用角度回答;第三小问认识,从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时代主题等角度回答。‎ ‎14.(2016·银川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有三个支柱:一是美国价值观,二是美国军事同盟体系,三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中国不可能全盘接受这个秩序,中国讲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机制、法律体系和原则规范。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有归属感,是创建者之一,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大家不要试图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美国,世界上有一个美国就够可以了。——摘自新华社慕尼黑2016年2月13日电 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三个支柱”包含的内容分别做适当扩展,结合史实说明作者对美国的立场。‎ 答案 “三个支柱”内容扩展:美国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军事同盟,北约、美日同盟;国际机构,联合国及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说明作者对美国的立场:作者认为,中国不能全盘而应部分接受“美国的世界秩序”,‎ 但是世界需要美国。‎ 论证:①中国不能全盘只是部分接受: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国,搞和平演变;利用北约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利用经济体系,掠夺财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体系可以接受。‎ ‎②世界需要美国:历史选择了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很多历史责任要美国担当,不少国际事务要美国主导。‎ 解析 首先,对“三个支柱”所包含的内容分别做适当扩展;其次,说明作者对美国的立场;最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作者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