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甘肃省2020届高三3月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甘肃省2020届高三3月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甘肃省2020届高三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四民”,即士、农、工、商。“四民”之中以农民人数为最多,他们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战国时期“四民”这一特点 A. 减缓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C. 反映出专制主义的形成 D. 根源于传统政治制度异变 ‎【答案】B ‎【解析】‎ 战国时期“四民”中以农民人数最多,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形成,为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提供了社会基础,B项正确;农民需要安定生活生产环境,人数众多不会阻碍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农民人数多不能说明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形成,C项错误;农民人数最多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制度变化不是其根源,D项错误。‎ ‎2.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八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汉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这些流民流亡他乡,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这反映出当时 A. 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 B. 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 C. 田庄稳定了社会秩序 ‎ D. 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答案】C ‎【解析】‎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量流民进入地主田庄,成为田庄的“徒附”,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地主田庄接纳流民(徒附),不能说明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也不能说明田庄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BD两项错误。‎ ‎3.‎ 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今天做了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这反映出 A. 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B. 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 C. 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 D. 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答案】A ‎【解析】‎ 由赵普在与宋太祖的对话中,强调对于王室生活用品发放 “须逐级审批”、“台谏官的理会”等,反映出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A项正确;皇帝不愿受制约只是对部分信息的解读,B项错误;材料与皇权扩张无关,C项错误;君臣问答中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D项错误。‎ ‎4.康熙年间,石涛创作《山居图》(如图),小屋掩映在险峻山崖下的树林中,屋里隐约可见一人独坐。这一作品 A. 突破了传统文人绘画的创作风格 B. 代表了清代宫廷画的审美取向 C.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需要 D. 表达了部分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答案】D ‎【解析】‎ 以石涛的《山居图》为代表的文人画,通过山林独坐等意境表达了明末清初部分士大夫的精神追求,D项正确;《山居图》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传统特点,没有突破传统绘画风格,代表的不是宫廷审美,不是市民文化需要的产物,ABC三项错误。‎ ‎5.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南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 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B. 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论 C. 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 D. 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郑观应提出在对外交往之时应独立自主,应该遵守国际公法,这实际上突破了传统上中国的夷夏之防观念,反映出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郑观应只是接受了国际外交观念,没有涉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郑观应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是中国外交观念近代化的开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 B. 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 C. 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 D. 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不敢删除《中华民国约法》中“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并未实行民主政治;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不能做为其专制统治历史依据;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北地区 ‎1931年 ‎1937年 ‎1940年 ‎1943年 指数 ‎100‎ ‎100‎ ‎100‎ ‎100‎ 工矿业 ‎26.9‎ ‎51.0‎ ‎54.4‎ ‎593‎ 农业 ‎73.1‎ ‎49.0‎ ‎45.6‎ ‎40.7‎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B. 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C. 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 D. 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答案】D ‎【解析】‎ ‎1931—1943年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上长升,农业产值下降,使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D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打击,经济带明显的殖民地特点,AB两项错误;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才摆脱日本控制,C项错误。‎ ‎8.截至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达333所,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29所,有13所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我国 A. 重视高素质法制人才的培养 B. 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空前加快 C. 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D.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我国在法学教育和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从本质上体现了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重视高素质法制人才的培养不是对法学教育发展成就的本质分析,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法制建设的速度和法律体系,BD两项错误。‎ ‎9.在公元前450年以后,雅典五百人会议的议员一天可领取两个银币(六个银币等于一个德拉克马,一个工匠的日薪约为一个德拉克马)的薪资,还可以免服兵役以及在庆典中头戴桃金娘制成的冠冕。古代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反映出民主政治的繁荣 B. 表明雅典实行间接民主制 C. 遭到贵族阶层一致反对 D. 有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 ‎【答案】D ‎【解析】‎ 雅典给予公职人员薪资、免兵役和戴冠冕等措施,有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D项正确;给予公职人员的特殊待遇不能说明民主政治的繁荣,A项错误;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B项错误;这些措施没有损害贵族利益,没有将贵族排除在外,不会遭到贵族的一致反对,C项错误。‎ ‎10.卢梭认为:“法律必须体现人民的普遍意志,由政治共同体集体制定,任何个人擅自发号施令的都绝不是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才能保证人民获得社会与道德的自由。”据此可知,卢梭 A. 认为人民守法是法治的前提 B. 强调人民不能破坏社会契约 C. 将人民主权论置于法治之上 D. 批判法律对个人意志的约束 ‎【答案】B ‎【解析】‎ 卢梭认为法律是“普遍意志”,“由政治共同体集体制定”,不是任何个人擅自发号施令,强调公权力,突出社会契约的权威,B项正确;材料未分析人民守法的重要性,A项错误;材料无关人民主权与法治关系,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个人意志,D项错误。‎ ‎11.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权力达到顶峰”,统治者对英国制度骄傲不已,说它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任何变动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然而工业革命终究不可阻挡,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终于使英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与现实脱节太远。据此可推知,工业革命 A. 加快了议会改革进程 B. 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 C. 加大了制度革新难度 D. 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贵族权力达到顶峰”的英国政治制度与现实脱节太远,可得出工业革命加快了议会改革进程,A项正确;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不是工业革命对政治制度的影响,B项错误;工业革命为制度革新提供了物质基础,C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严重破坏社会稳定,D项错误。‎ ‎12.21世纪初,有学者指出:“知识经济对受过教育和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更有价值。政府通过协调网络和技术扩散来增强知识的扩展能力,可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技能的训练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知识经济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 ‎ B.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 C. 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方式大力扶持新经济 ‎ D. 政府应采取措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表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信息革命,使知识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高要求,没有体现对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B选项错误,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政府应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没有涉及立法等方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中产阶级财富的增加;议会改革提高了中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地方改革及城市改革的推动;近代科技的发展。‎ 影响:推动了中产阶级文化 发展;增强了中产阶级的认同感、凝聚力、影响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特征:迫于外部压力;由社会精英主导;内容多样;体现民主宪政(共和)。‎ 历史作用:改变了近代中国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培育了市民社会,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文化侵略,有利于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照明设施的改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带来的阶级、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化发展、精神风貌、生活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特征: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中后期”、“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 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主导、内容和趋势等方面,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发展传播的近代化,到国家发展、思想解放和民族精神形成等方面,分析其历史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明长城与秦汉长城不同的信息,并概括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明确、问题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信息:秦汉长城不是一条密封的界墙,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城墙。‎ 问题: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的精神面貌。阐述:从秦汉长城的遗址来看,秦汉长城北并不是成一线面是纵深布置,里面有些缺口,这种布局在战争时期有利于秦汉军队对北方游牧民族发动进攻,同时在和平时期也有利于中原地区民众与北方溶牧民族进行贸易往来,这体现了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开放的精神面貌。而明代长城则是一条封闭的城墙,这体现了统治者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心理;反映出明朝内敛、保守的精神面貌。‎ ‎【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对秦汉时期和明朝长城的形状、连续性可以看出秦汉长城不是一条密封的界墙,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城墙。结合秦汉时期和明朝的社会现状即可分析两个时期的不同精神面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即可。‎ ‎15.材料十 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将“民主选举”作为亟待实施的重要举措。随后,由党中央直接部署和指导的大型国企车间主任、省会城市市长、省委书记的民主选举(推举)试点顺利开展。1979年6月,川棉一厂织布车间召开全车间职工大会,一人一票,选举出一位技术员任车间主任、两位工人为副主任。这一尝试得到邓小平的肯定。1982年6月,在成都市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两位成都市市长候选人分别介绍简历及若自己当选如何履职的想法,经由人大代表民主投票后,得票略高的胡懋洲当选为成都市市长。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陕西省委以民主推选的办法产生省委主要负责人。参加推选的各级领导干部共300余人,参会的人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提名,无记名投票,当场公布每个人的得票数。经过四轮投票筛选并报请党中央批复,白纪年任省委书记。《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盛赞"陕西省采取民主推选的办法荐举省委书记,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值得重视和推广”。‎ ‎——摘编自刘益飞《改革开放初期三次民主选举试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开展三次民主选举试点的原因并概括其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改革开放初期三次民主选举试点得到的启示。‎ ‎【答案】(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决定拨乱反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领导人的积极推动。‎ 共同特点: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尊重人民的权利。‎ ‎(2)启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在不断完善;确保人民有序参与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要勇于实践、稳妥推进。‎ ‎【解析】‎ 本题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三次民主选举试点的考查,进一步让学生对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形成正确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1)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开展三次民主选举试点的原因,需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即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以及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积极推动等角度作答;“共同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和“党中央直接部署和指导”、逐步在不同领域推进、保障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的民主权利,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实现民主来体现。‎ ‎(2)从改革开放初期三次民主选举试点得到的启示,应当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分别从政治参与、民主权利和实践层面三个角度来回答。‎ ‎16.材料 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答案】(1)原因: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解析】‎ ‎(1)原因:由材料“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可归纳为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由材料“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可知,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由材料“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可归纳为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也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方面,“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先欧后亚”战略也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消极层面,“先欧后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17.材料 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也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世学者。‎ 陈宏谋所谓的经世是着眼于当下的,而非为后世立法,这从他多次强调士人要关,心“时事”,学者要“援古证今”“酌古宜今”的言论中即可看出。1745年,陈宏谋在陕西发布了著名的《申饬官箴八则檄》,针对当时官场的一些陋习进行了箴规,其后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整顿官场陋规的檄文。除了注重对官场陋习、士风的批评与治理外,重视社会教育和书籍的传播亦是其经世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所谓社会教育,并非一确切概念,或用陈宏谋自己的话说即“宣谕教化”。其教育的对象广泛,从童蒙到仕子,对平时人们所忽视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陈宏谋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教育而改善的。‎ ‎——摘编自由长海《理学与救世——陈宏谋经世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宏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宏谋思想的影响。‎ ‎【答案】(1)特点: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官场陋习;重视社会教育;重视女子的教育。‎ ‎(2)影响:传播了经世致用思想;有利于整顿官场的不良习气;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 ‎【解析】‎ ‎(1)特点:根据“这从他多次强调士人要关心‘时事’,学者要‘援古证今’‘酌古宜今’的言论”等信息得出强调经世致用;根据“陈宏谋在陕西发布了著名的《申饬官箴八则檄》,针对当时官场的一些陋习进行了箴规”得出反对官场陋习;根据“谓社会教育,并非一确切概念,或用陈宏谋自己的话说即‘宣谕教化’。其教育的对象广泛,从童蒙到仕子,对平时人们所忽视的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陈宏谋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教育而改善的”得出主张社会教育和重视女子的教育。‎ ‎(2)影响:根据“经世是着眼于当下的”得出影响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传播了经世致用思想;由材料“陆续发布了一些整顿官场陋规的檄文”得出整顿了一些官场的不良习气;由材料“重视社会教育和书籍的传播亦是其经世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得出改善了社会风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