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4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的“道”是指 A. 万物本原 B. 道德人心 C. 道统秩序 D. 学问信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万物本原与礼乐征伐出于何方无关,故A项错误;道德人心也与礼乐征伐无关,故B项错误;如果天下还存在道统秩序,那么礼乐征伐这些决定权就应该来自于天子而不是诸侯,因此,此处强调的是道统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与学问信仰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超过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2. 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其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A. “民贵君轻”‎ B. “奖励耕战”‎ C. “性善论”‎ D. “无为而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百家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并且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A选项。C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道家思想。‎ ‎3. 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子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糅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 A. 荀况倡导“隆里至法”‎ B.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C.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D. 朱熹宣扬“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君主专制是法家,故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思想,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故B项正确;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君主专制是法家,故C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不是汉朝儒生,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4. 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主要是为了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 B. 培养刻苦钻研的人才 C.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 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反映出的是压制人性,遵守天理,这种观点是为了迎合当时君主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对规范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选项没有挖掘出其本质;C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5.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们思考的问题相比,突出表现在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形成高潮,思想家崇尚“理性”,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启蒙运动独特之处;B选项错在“鼓吹”二字上,“鼓吹”带有贬义色彩;C选项是三者都具有的特征。‎ ‎6. “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为此,西欧掀起了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 D. 工人运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从制度上”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与题干内容“制度领域”无关,属于无关项。B项,宗教改革除了是思想解放运动之外,的确也是一场政治运动,但触及“制度”远不及C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以“理性”来触犯当时社会制度(封建专制)。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以“理性”来触犯当时社会制度 ‎7.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理性”精神引导、彰显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下列各项中,最符合17—18世纪时期“理性”内涵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D. “主权在民”‎ ‎【答案】D ‎【解析】理性是启蒙运动是核心内容,主权在民是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思想主张,故D正确;A是智者运动主张;B是苏格拉底思想;C是薄伽丘思想。‎ ‎8.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在于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爱国忧民的情怀 B.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答案】A ‎【解析】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故答案选A选项。B选项的理由不足以称为“诗圣”;C、D选项只是其思想的一个方面,不具有概括性。‎ ‎9.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反映出作者的创作特点是 A. 风格气象万千,语言平实而精炼 B. 思想感情豪迈奔放,景物雄浑壮观 C. 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D.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题干属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是宋词的代表,是豪放派的代表作,所以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10.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咒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这句话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把它打个粉碎”,这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纲常礼教束缚的思想,故选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节制”的特点;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思想;D 选项与材料描述无关。‎ ‎11.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后半期,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D. 中华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B ‎【解析】材料通过“……的交融并借鉴吸收……而形成的”交代了京剧采各家之长而形成说明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故B项正确。A选项没有体现出京剧的特点,而是对整体戏剧特点作了一个描述;C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没有体现出多元化;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12. 1727年牛顿病逝,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它的墓碑上镌刻着:让人们欢呼吧,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类荣耀者曾经来过。牛顿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理论 A. 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 B. 对量子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 提出了日心说 D. 奠定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 ‎【答案】D ‎【解析】牛顿的伟大在于他所创立起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近代力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B选项是普朗克的功绩;C选项是哥白尼的贡献。‎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人物入手。牛顿的贡献就是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贡献是相对论;普朗克的贡献是量子论;哥白尼的贡献是日心说,因此我们只需要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13. 17世纪是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如近代数学兴起、牛顿力学体系创立等。其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科学家艰苦的实验钻研 C. 人文主义的推动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A ‎【解析】A选项时间错误,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才结束,他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些科学理论,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取得重大突破的个人原因;C选项是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思想基础;D选项是取得突破的经济内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时间。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7世纪,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并没有完成,因此不可能指导17世纪的科学。相反是17世纪的科学理论为工业革命做好基础铺垫,由此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14. “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说的是 A. 相对论的提出 B. 量子论的提出 C.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D. 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B ‎..............................‎ ‎15. 中世纪的欧洲,生物学是一个难有作为的敏感禁区,主要原因是 A.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在生物界占主导地位 B. 基督教会垄断着精神统治权和教育,推行愚民政策 C. 基督教的神学教义被视为天经地义 D. 没有经过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掌握着教育,鼓吹上帝造人,实行愚民政策,使得生物学领域研究难以开展。A项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在生物界占主导地位说法不准确、C项基督教的神学教义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属于主要原因;D项没有经过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也不是主要原因。故选B项 考点:中世纪的生物学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 ‎16. 19世纪初,一位学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后天获得的新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这位学者是 A. 拉马克 B. 施莱登 C. 胡克 D. 达尔文 ‎【答案】A ‎【解析】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后天获得的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即生物进化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是19世纪初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来的,故选A选项。B选项是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C选项是经典力学中的科学家;D选项提出的是适者生存观点,与此有一定的差距。‎ ‎17. 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A. 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 它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 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 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答案】B ‎【解析】蒸汽机发明以前,机器动力主要是利用自然力,如水力、风力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蒸汽机发明以后,摆脱了这种限制,从而使工厂得以集中,形成工业化城市。A项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和C项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与城市化无关;D项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范围太大,不是最佳选择。故选B项。‎ 点睛:ACD三项也是蒸汽机的作用,但与题干不符。题干强调的是蒸汽机,摆脱了人力、河流、高山等的种种限制,使城市的发展走向了集中,作为动力的革命,蒸汽机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18. 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量子论 C. 相对论 D. 进化论 ‎【答案】D ‎【解析】从“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和时间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的主要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17世纪就已经发现的内容;B、C选项是19世纪20世纪初的研究成果,都与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无关。‎ ‎19.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的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而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二者的学说都 ‎①成为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②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③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④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和达尔文均从不同领域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也均从不同领域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二者的学说都不是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二者的学说反映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而非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凡是含①、④均是错误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牛顿和达尔文 ‎【名师点睛】需要每一位考生特别注意的是高考解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因为高考题基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材料陌生,选项陌生,正选方法一般很难一时选出正确答案。运用排除法需要把握三个原则:一看选项是否和史实相符;二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三看选项是否能够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不可否认有不少选择题的选择肢连材料的主旨都揭示不了。‎ ‎20.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A. 新思想,新文化 B. 历史地理方面 C. 社会制度方面 D. 军事技术方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AC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B历史地理方面虽有介绍但并非着眼点。故选D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21.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作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分别是在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排除ABD三项。由材料关键信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以及题干“最符合时代潮流”要求,C项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A.把握到一个主题,即救亡图存。B.把握到三个阶段,即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C.把握到三个阶级及其流派,即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和无产阶级等。‎ ‎22. 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进行的探索相比,就其作用而言,在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选项是三者的共同点,B选项是前期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特征,C选项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表现,D选项是后期新文化运动主要特征,所以答案选B选项。‎ ‎23.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主要作用是 A.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B. 改变无病呻吟的文学状况 C. 抛弃传统的意识形态 D. 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制度的代表,从意识上对中国进行改革,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前。‎ ‎24.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许多著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已经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B、C、D项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选A。‎ ‎25. 杨一宁曾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 从技术到器物 B. 从制度到思想 C. 从制度到文化 D. 从器物到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应选D项。‎ ‎26. 在捍卫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了挽救国家,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后来他找到的“新力量”是 A. 地主阶级 B. 西方列强 C. 共产党与工农阶级 D. 国民党 ‎【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在捍卫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也就是说这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找到的“新力量”。A选项是“旧力量”,因为之前洋务派已经做出尝试;B选项不是可以合作的对象,而是斗争的对象;C选项符合历史事实;D选项是他自身的力量,不是合作的力量。‎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在捍卫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时间段是在辛亥革命之后。除此之外要注意是合作的对象,并不是自身,由此基本可以确定选项。‎ ‎27.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有及权利”这句话反映出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 反对民族压迫 B. 反对君主专制 C. 反对满洲贵族 D. 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有及权利”可以看出这一口号是明确提出反帝的观点的,所以本题选D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问题;B选项错在这个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已经结束;C选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清朝已经灭亡。‎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时间入手。材料提出的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辛亥革命在此时已经结束,清政府被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已经消失,所以可以直接拍出B、C选项。‎ ‎28. 1978年底,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被誉为开辟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言书的重要讲话,其主题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 概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政治报告,大会确定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答案选C,A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被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出现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会议之上,D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准确识记每一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内容的论述是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前提;同时,在把握邓小平理论时一定要结合中共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次重要大会的内容特征。‎ ‎29.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 A. 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 B. 系统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 C.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工作判断标准 ‎【答案】D ‎30.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 中国人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这个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A选项时间符合,且符合李宗仁的描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大亚湾核电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C选项发生在21世纪;D选项发生在1970年,时间不满足要求,故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6分,第33小题14分,第34题15分,共55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苹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却用它航海;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 ‎(2)材料三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答案】(1)生产或﹙釆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2)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未能发挥其社会进步的作用 ‎(3)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解析】(1)从“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可以看出司南在导航方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从“郑﹙国人﹚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可以看出司南在生产﹙釆玉﹚中具有一定作用。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指南针在迷信活动﹙或看风水﹚中有一定作用。‎ ‎(2)从材料中鲁迅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国人将自己的发明用于非生产和实践上,而传到了国外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未能发挥其社会进步的作用。‎ ‎(3)同是指南针,只不过一个在中国人手里使用,一个在西方人手里使用,一个创造了很大的价值,一个则没有如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破坏礼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志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爱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爱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就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材料二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还有机会得到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代罗马文化典籍。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本志上有何相同之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又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3)这两场运动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答案】(1)同:都是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措施:异:新文化运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同时,批判儒家思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2)原因:文艺复兴时,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思想,借助传统文化便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繁荣,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解析】(1)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措施。但两者思想解放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儒家思想,一个是封建的神学思想。此外就是两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一个是利用传统文化复兴,一个是全盘否定。‎ ‎(2)原因:主要从社会背景的差异来分析,分析出两者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来分析。除此之外,要结合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分析,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差异与选择的方式之间的关系。‎ ‎(3)共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思想解放运动,因此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部分,文艺复兴也是西方近代化的开端,所以两者都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33. 近期我校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请你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以下是展览文字的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对上述主张归类,并概述各种主张的社会实践及特点。‎ ‎(2)指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及影响。‎ ‎【答案】(1)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没有付诸社会实践,特点是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层次 维新派:要求维新变法或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发动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共同之处:挽救民族危亡。‎ 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们觉醒。‎ ‎【解析】(1)归类:我们可以从各个主张的代表派别来分类,一个是传统的抵抗派,另外就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主义者等。我们结合所学知识来将其主张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2)‎ 公共主张:结合其主张的内容和大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其主张都是与救亡图存有关的。影响:结合所学之来分析概括即可,从救亡图存的角度分析,尤其突出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政府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孙中山 材料二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步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和四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党章的修改的认识。‎ ‎【答案】(1)内容:民权主义。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斗争失败;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共同: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党和人民在实践的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都讲究实事求是﹙言之有物,酌情给分﹚‎ 变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认识:党章的修改梵音党与时俱进的进步性 ‎【解析】(1)从“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政府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问题,所以涉及到的是民权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2)从“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以看出,孙中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斗争失败让他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此外,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也促进了这一思想的出现。‎ ‎(3)共同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其根基都是马克思主义,都是一种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并非一个人而是集体思想的产物。变化:从材料内容看,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认识:主要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来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