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十周周测历史试卷
高三第十周历史周测 范围: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0分) 1.1962年10月27日,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中最严重的事件,一架美国U—2飞机被击落,驾驶员当场毙命。事发后,赫鲁晓夫紧急命令苏联驻古巴最高军事长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肯尼迪则拒绝了美国部分强硬派军官提出的进行报复的要求。这表明当时( ) A.美苏两国实力相当 B.美苏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和解 C.“冷战”重心仍在欧洲 D.避免战争符合美苏两国利益 2.阅读下图《二战后美苏(俄)核武器数量估算》。据此可知( ) A.核武器的出现加剧了对抗 B.美苏(俄)核武器水平存在差距 C.核武器平衡维系世界和平 D.美苏(俄)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 3.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承认,朝鲜是美国与共产主义进行“思想斗争的战场,美国在亚洲能否胜利就决定于这场斗争”。这一言论表明( ) A.共产主义势力壮大威胁美国利益 B.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蓄谋已久 C.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对抗的产物 D.亚洲成为美苏争夺的新中心 4.在全球化加速的进程中,源于非洲的音乐舞蹈登上了欧美、亚洲的舞台,中国制造的商品及餐饮店遍及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大片占据了世界各国的影视市场,英语成为世界各国精英通用的语言。上述现象说明全球化( ) A.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B.扩大了亚非与欧美国家的差距 C.加强了各国家间的相互联系 D.造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5.美国的“和平队”成立于1961年,其主要使命就是以志愿者的方式,向第三世界提供教师、医生、护士、各种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发展,美国成立“和平队”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同苏联争取中间地带 C.促进第三世界社会进步 D.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6.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援助计划,批准使用23万美元的资金,开展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美国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援助项目,两国政府签署了一份关于在刚果共和国发展农业的合同,旨在通过刚果多种工艺学会在刚果发展农业教育和扩展项目。美国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 B.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 C.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 D.消除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 7.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 A. 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B.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C.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D.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10.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1860年 1870年 1900年 1970年 大不列颠 大不列颠 美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苏联 美国 法国 大不列颠 日本 德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B.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法 C.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 D.全球化使美苏两大市场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 11.1950年6月,杜鲁门未与国会磋商,就命令美国武装部队侵略朝鲜。众院议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站起来欢呼。参议员塔夫脱甚至宣布,他将投票赞成授权在朝鲜使用美军的决议,尽管他反对总统未经国会同意的行动。这表明了当时的美国( ) A.统治集团谋求世界霸权的一致性 B.制衡原则在特定时期内发生变化 C.利用冷战契机开始强化政府权力 D.与苏联争夺战略重心的坚定态度 12.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13.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美苏争霸扩展到经济领域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14.1948年1月,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生效;同年4月、英、法等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这有助于西欧( ) A.对抗经济互助委员会 B.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 C.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 D.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 15.有学者写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各国“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尤其如此,戴高乐在各个领域里都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这一论述所基于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包括( ) ① 西欧国家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理念的提出 ③ 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发展 ④ 西欧经济与美国已成鼎足之势 A.① ② ③ B.① 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16.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这说明( )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提出: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法国人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激化 18.2003年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重申其宗旨和原则的基 础上,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 “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抛弃过去的对抗和偏见,与发达国 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这表明( ) A.大国相互制衡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B.公正平等民主的国际政治秩序已经形成 C.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超过了维护国家主权 D.冷战结束之后发展中国家着眼战略调整 19.20世纪60年代,法国时任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 ) A.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 B.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 C.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 D.宣告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 20.英国BBC广播电台曾发行了一部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一个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这说明( ) A.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D.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21.“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2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23.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24.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它们的安全 C.欲建立它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2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3年中,德国工业产量增长四倍,法国增长三倍,英国增长一倍。西欧国家迅速实现经济复苏和繁荣的主要原因有( ) ①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 ②加快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③主导二战后世界贸易体系 ④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26.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27.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观察下面日本大国崛起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和平崛起 B.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得到日本关注 C.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谋求"入常" D.世界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 28.1947年,苏联在东柏林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的成就。美国军事占领当局的“心理战处”和中央情报局对此立即做出回应,也在西柏林开设“美国会堂”,宣传美国的成就。这反映出( ) A.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 B.冷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 C.冷战最早是由苏联挑起的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29.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许多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 ) A.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世界各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30.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 B.有利于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 C.该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 D.在各大国的共同推动下趋势不断加强 31.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32.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33.下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5.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36.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C.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恶果 37.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 A.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 B.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 C.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 D.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38.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际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欧洲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39.英法两国前领导人曾说,离开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重大国际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美国资深外交官乔治•凯南生前也告诫说:“这个星球绝不会由任何一个单独的政治中心来统治……不论是美元还是刺刀,都不能保证成功。”这说明( ) A.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基本终结 B.未来世界将成为大国政治角逐的舞台 C.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D.世界政治中心已向发展中国家偏移 40.“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 A.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B.世界新力量冲击美国霸权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高三周测历史答案 DDCAB CCCDD AACCA CBDAA CCADC ABDAD DAADA ABBCB 41.答案:1. 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 特点: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表现: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