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Ⅱ第一、二单元。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些年,考古学家在江西吊桶环发现距今(2019年)9000〜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距今(2019年)10000年前的稻谷化石。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我国 A. 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 古代农业起源较早 C. 先民定居生活历史悠久 D. 是世界农业发源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考古学家在江西吊桶环发现距今(2019年)9000〜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距今(2019年)10000年前的稻谷化石。”可知,这表明我国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农业生产了,说明我国古代农业起源较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世界其他地区的水稻种植情况,无法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水稻种植情况,并未体现先民定居情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明朝邝瑶的《耖田》诗载:“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是 A. 精耕细作 B. 铁犁牛耕 C. 因地制宜 D. 集体劳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征。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铁犁牛耕、因地制宜和集体劳作。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夫陈善田利宅,所以厉战士也”,即战士在战争中立功就要用好的田宅来奖赏。韩非子的这一主张 A. 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严重 B. 促使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 C.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 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战士在战争中立功就要用好的田宅来奖赏”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兴起,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尚未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B选项错误,井田制在此之前已经开始走向瓦解,韩非子的主张只是顺应了井田制瓦解的趋势;C选项错误,这一主张是奖励战士建功立业,与农民生产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奶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 A. 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 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 C. 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 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府将荒芜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其目的是恢复发展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招徕流民恢复被破坏的农业生产,人地矛盾并不突出;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百姓自发开垦荒地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下面是唐朝不同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表。据此表可知,唐朝 时期 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分布 前期(618〜714年) 黄河中下游共46项,南方地区共19项 中期(715〜850年)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25项 后期(851〜907年) 北方共5项,江南道共19项 A. 农田水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B.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 农业生产格局日益发生变化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不断下降,而南方的数量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水利工程数量的变化,与技术水平无关;B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学校教育兴旺发达,尤其是东南地区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 A. 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 B. 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 C.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之后,南方的教育发达,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所以南方的教育相对发达,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代之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B选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南方的经济发展有关,并非是由政府政策所导致的;C选项错误,南方教育发达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把盐和铁两样生活必需品纳入国家垄断经营的名录。该政策 A. 妨碍了传统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 促进了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C. 可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D. 激化了官府与匠户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盐铁官营”政策将盐和铁两样生活必需品纳入国家垄断经营的名录。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并未与农业紧密结合;D选项错误,该政策与官府和匠户之间的矛盾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196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荥阳发现汉代冶铁遗址,该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同时期的冶铁遗址,1万平方米以上即已足称可观。据此可推知,汉代 A. 冶铁业采用炒钢技术 B. 冶铁业规模宏大 C. 私人冶铁业遭到禁止 D. 河南是冶铁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代冶铁遗址面积广阔,体现了冶铁业规模宏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冶铁业采用的技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私人冶铁业遭到禁止;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河南是汉代冶铁中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据史书记载,清代前期汉口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除了食盐仍为大宗贩运商品外,山陕的木材、皮毛,江汉平原的棉花、布匹,湖南、鄂南的茶叶、粮食等,都经由长江和汉水汇集汉口。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 B. 南方交通比北方更便捷 C.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 跨区域长途贩运的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清代前期汉口市场上汇聚了各个地区的商品,反映出当时跨区域长途贩运的发达,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当时跨区域长途贩运的发达,并未强调国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南方与北方的交通条件;C选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强化,并未松弛。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乾隆年间,河南林县有集十一处,凡无业之人,早晨赴集,受雇于人,“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类似这种市场在其他省区也很常见。这种市场的出现 A.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C. 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D. 巩固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可知,这是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C选项错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城镇化进程;D选项错误,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有明朝官员指出:“(倭)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该言论揭示了明代 A. 社会矛盾的根源 B. 海外贸易的萎缩 C. 海禁政策的弊端 D. 外来势力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海盗与商人本是同一批人,市场流通时海盗转而做了商人,市场禁闭时商人转而做了海盗。这主要反映了“海禁”政策的实行导致商人失业,扰乱社会秩序。是“海禁”政策实施的弊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海禁政策不是明代社会矛盾的根源;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海禁政策的危害,并未揭示海外贸易的萎缩;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海禁政策的危害,不是外来势力的危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1793年,乾隆在致英国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也在上谕中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据此可知,当时“天朝”对外推行的政策是 A. 鼓励海外贸易 B. 重农抑商 C. 禁绝民间贸易 D. 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朝皇帝否决了英国通商的要求,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并不鼓励海外贸易;B 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是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限制民间对外贸易,而不是禁绝民间贸易,C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黑格尔说:“按哥伦布的本意,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这反映出哥伦布航海 A. 带有宗教目的 B. 得到了金钱资助 C. 到达了新大陆 D. 无意于殖民掠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信息可知,哥伦布远航带有宗教目的,A正确;材料没有说到哥伦布得到金钱资助,B错误;据材料“按哥伦布的本意”可知,说的是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并没有说是否到达新大陆,C错误;据材料“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可知,D错误。 14.下面是有关学者对1500〜1600年欧洲知识界对于地球表面积占比了解情况的统计表。此数据直接反映了 年份 地球表面积占比 陆地面积占比 水域面积占比 1500年 22% 25% 20.9% 1600年 49% 40% 52.5% A. 欧洲对外贸易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C. 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 D.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500-1600年欧洲知识界对于地球表面积占比的了解增加,新的陆地和水域不断被发现,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不是欧洲对外贸易的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世界的发现,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世界的发现,不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从16世纪开始的早期殖民帝国时代,殖民强国虽然有了远洋航船和大炮、毛瑟枪和正规军,但是它的力量优势,尤其是对一些先进文明地区的力量优势却是有限的。由此决定了早期殖民帝国扩张的重点在 A. 亚洲 B. 欧洲 C. 大洋洲 D. 美洲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对一些先进文明地区的力量优势比较有限,早期殖民帝国扩张的重点在较为落后的美洲新大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亚洲的力量在亚欧对比中占据较大优势,不是发展落后的地区;B选项错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是欧洲国家;C选项错误,大洋洲发现于18世纪后期,不是早期殖民扩张的重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下面图片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东方完全沦为西方列强附庸 B. 欧洲处于世界交流中心地位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D. 亚非拉社会经济遭严重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这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其中欧洲向美洲输入毛织品,从美洲掠夺马铃薯、可可、烟草、甘蔗、黄金和白银等,欧洲向非洲输入武器和手制用品,从非洲掠夺黄金和象牙等,欧洲用白银购买亚洲的丝绸、茶叶、香料和瓷器等,这表明欧洲处于世界交流中心的地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东方完全沦为西方列强附庸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新航路开辟后的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新航路开辟后的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欧洲掠夺美洲和非洲的财富,而大量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并未破坏亚洲的社会经济。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总体进口额不断增加,在进口产品中,原材料的进口量占到很大比例,并且增加的幅度十分明显。这反映了英国 A. 已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 B. 工业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 C. 工业经济强大的增长优势 D. 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很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等信息可知,这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进口总额特别是原材料的进口额大幅增加,说明英国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料,没有涉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无法得出英国工业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并未体现其对海外市场的依赖严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垄断集团发展成为巨型跨国公司,为适应垄断集团对外扩张的要求,各国政府则运用政权的力量组织规模大、耗资大、利润低而风险大的尖端科研项目。材料表明垄断 A. 强化了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B. 威胁了中小型企业的生存 C. 扭转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D. 推动政府对经济开始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适应垄断集团对外扩张要求,各国政府则运用政权的力量组织规模大、耗资大、利润低而风险大的尖端科研项目。”可知,这有利于增加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强化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垄断集团对外扩张的要求,并未体现其对内威胁中小型企业的生存;C选项错误,垄断的形成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未扭转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D选项错误,政府开始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通商口岸逐渐增加,外商企业随此溯江而上,开到安庆等地。部分镇压农民运动的清政府要员在改善军备和创办军火厂的同时,办起了一些辅助性的工厂。上述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 传统体制变革步伐加快 B. 军事国防近代化趋势增强 C. 自然经济迅速走向解体 D. 新兴的经济因素日趋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外商企业和中国地主阶级创建的近代工业逐渐在中国出现,这表明当时中国新兴的经济因素日益活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的经济因素的日益活跃,并未涉及政治体制的变革;B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近代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出现,并非只是军事国防近代化的趋势;C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主要指的是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农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1895〜1913年,我国新建的460余家私人资本企业中,轻工业占85%以上,其中纺织业、面粉业占资本总额的58.8%。据此判断,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结构不合理 B. 资本较雄厚 C. 生产规模大 D. 设备较先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此时期中国新建私人资本企业中,轻工业比重较大,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部门没有得到均衡发展,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资本薄弱,材料未体现;C选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生产规模较小,材料未体现;D选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设备较落后,材料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有人评价晚清的一种时代思潮:“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的斗争。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它”指的是 A. 中体西用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来”等信息可判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双半社会,夹缝中生存;在一战时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据此判断是资产阶级实业派, B正确;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不符,A错误;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C错误;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错误。 22.下面是1926〜1931年我国进口贸易指数表,对表格内容解读合理的是 年份 进口物价(1926=100) 进口物量(1926=100) 进口税额(1926=100) 税率(1926=100) 1926年 100 100 100 100 1927年 107 84 79 92 1928年 103 101 106 103 1929年 108 107 250 224 1930年 127 100 320 274 1931年 150 100 504 371 A. 进口贸易的发展促进民族工业的繁荣 B. 进口物价和进口物量保持着同步增长 C. 进口税额的增加导致进口物价的上涨 D. 近代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商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进口税额增加,导致进口产品的成本上升,进口物价的上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进口贸易的发展不能促进民族工业的繁荣;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进口物价和进口物量并未保持同步增长;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近代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国经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下图为中国近代传世的一件新娘服,它采用传统婚礼服装的色彩——红色,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采用了镶滚、刺绣等工艺,但在款式上却采用了西式的枪驳领样式。这说明近代中国 A. 国人注重服装的实用性 B. 西式服装已成社会时尚 C. 仍然流行传统婚礼仪式 D. 着装观念已经有所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服饰基本保留了传统的色彩及制作工艺,但在款式上采用了西式样式,这说明近代中国的着装观念已经有所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服饰变化与实用性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式服装具有了西式特征,这不是西式服装;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婚礼仪式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4.20世纪20年代,上海“踏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躜(行走)”。可见,当时的上海 A. 中西生活方式杂糅 B.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 人们追求奢侈消费 D. 西方生活方式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踏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躜(行走)”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新式交通工具和传统交通工具并存,传统装扮与新式装扮并存,体现了中西生活方式杂糅,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西生活方式的并存,封建思想并非根深蒂固;C选项错误,新式交通工具和新式装扮与奢侈消费没有必然联系;D选项错误,“普及”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1874年《申报》报道,电报开通之后,商人不仅在上海一埠可以迅速了解近处通商口岸的消息,即使远至广州、香港等处,“皆可立待回音”。材料旨在强调 A. 上海经济地位重要 B. 电报的作用强于报纸 C. 报纸注重商业信息 D. 电报传递信息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电报开通后,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远方的信息,这主要强调的是电报传递信息的功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凸显上海的经济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电报和报纸进行比较;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电报的作用,并未体现报纸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答案全部选对给4分,少选给2分,错选不给分。) 26.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阶段的两宋,其商品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当时主导性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但商品经济无疑呈现出划时代的发展变化。下列属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表现的有 A. 市坊界限被打破 B. 乡村开始出现草市 C. 商业活动打破时间控制 D.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答案】AC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商业活动打破时间控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因此AC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乡村开始出现草市是在南北朝时期。故正确答案为ACD选项。 27.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人口数从1871年的970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 城市化成就比较显著 B. 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C. 城市人口总数超过了农村 D. 德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答案】A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德国城镇人口急剧增加,这并非是由人口增长导致的,而是人口的流动,体现了此时期德国城市化进程较快。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因此A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人口增加,但不能得出城市人口总数超过农村;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德国总人口呈现正增长的趋势,不是负增长。故正确答案为AB选项。 28.18世纪晚期,有人曾经用“最奇妙的”“伟大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一场革命正在发生”这样一些语言来描绘某个变革的发生。这场“革命” A. 促进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使电力成为新的动力来源 D. 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答案】A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8世纪晚期”、“最奇妙的”、“伟大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一场革命正在发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A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使电力成为新的动力来源是19世纪中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D选项错误,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的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故正确答案为AB选项。 29.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运用的方法。下列事实中存在因果关系的有 A.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发昌机器厂 C.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国民政府统制经济——官僚资本膨胀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要求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A选项符合题意;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以发昌机器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诞生。B选项符合题意;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促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登上历史舞台。C选项符合题意;国民政府以抗战为借口,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D选项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 30.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步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一变化是因为当时 A. 西方民权思想的传入 B. 国人思想素质的提高 C.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 传统儒家思想被彻底抛弃 【答案】AB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步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一变化是因为当时西方民权思想的传入、国人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因此AB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传统儒家思想并未被彻底抛弃,该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4分,共3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长安城内分为160个居民区(里),每个居民区都有自己的墙和门,且由一个低级官吏(里正)管理。除了各个独立的皇宫和行政区,还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市场区,即所谓九市。九市之中最重要的是东市和西市,商人被组织在同一个地点进行同一种货物的交易。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城内形成几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还有“酒楼”,“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长安与北宋东京商业发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不同:汉代长安居住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北宋东京打破了居住区和商业区的界限;汉代长安的交易时间固定,北宋东京的交易时间不固定。 (2)因素:国家政局的相对稳定;政府的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交通条件;货币的发展。(答出其中或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长安城内分为160个居民区……还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市场区……商人被组织在同一个地点进行同一种货物的交易”、材料二“城内形成几个繁华的商业街区……白昼通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坊市制度、交易时间等方面指出汉代长安与北宋东京商业发展的不同。 (2)因素,根据材料一“一个低级官吏(里正)管理……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市场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局稳定、政府政策、农业手工业、交通、货币等方面概括制约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攸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K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答案】(1)影响: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便利了欧洲殖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特点:英闻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可知体现的是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加强;根据材料“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可知体现的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一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知体现的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推动欧洲的殖民扩张。 (2)根据材料“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可知体现的是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根据材料“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可知体现的是国际分工加强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