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中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3. 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 A.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体现三教合一趋势 C.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 ‎4. 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6.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被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7.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8.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D.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9.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 A. 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B. 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 C. 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 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10.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士子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矣。”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渗透到了科举考试中 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11. “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12. 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晋人尚韵”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 B. “唐人尚法”表现出大一统下对规范化与社会秩序的要求 ‎ C. “宋人尚意”是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 D. “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13.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 A.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B.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C.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14. 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 C.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与综合性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15. 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A.1967 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D. 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16. 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  B.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量子论 ‎17. 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A. 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 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 C.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18.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这句话意在 A. 对洋务运动失败的痛彻反思 B. 对西学东渐的一种肯定 ‎ C. 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D. 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 ‎19.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20.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1.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2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23.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4.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异端”和“人文”等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材料一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 材料二 :……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 材料三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 ‎(1)李贽和路德这两位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分别指出他们“异端”的矛头指向。为什么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8分) ‎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异端”及“人文”思想的认识。(4分) ‎ ‎26. (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时代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汉字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的演变,就其形体来说,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要还是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变化的基本趋势。清末民初,正式出现了汉字简化的呼声。五四运动以后,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又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案”,并明确指出:现在减省汉字笔画,应该根据现在通行于民众社会的简体字。‎1935年8月21日,民国教育部发布命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简体字表由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制订,主要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为“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公布后由于国民党内某些要人的强烈反对,1936年2月不得不宣布“暂缓推行”,从而夭折。 ——摘编自陈太章《论汉字简化》‎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持“汉字落后论”的人提出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拉丁化)的主张,甚至极端地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将中国学术的不发达,经济的不发达都归罪于汉字。 ‎ 材料三: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记录。这些记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汉字简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批驳全面否定汉字的观点。(6分) ‎ ‎27. (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 材料二 :‎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历史并没有一边倒,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使张謇所说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成为社会意识,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 以下层为主体的民变如千波万澜,起伏于南北各地,它以动乱的形式为革命开创了社会环境。新政以自我挽救为动机,但当它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它又变成了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命符,在革命和改良的对峙中,下层群众作出了选择。 ‎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材料三: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 ‎——张謇《致袁世凯函》 ‎ 材料四 :记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革命,可能立宪派会怎么怎么样……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汪荣祖:假如是猜测性的,你可以说会更好,也可以说更坏。………你说的必然、偶然是在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是有地,但是在大势所趋当中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太多了,假如当初的满清能够更满足一点立宪派,我想情况会不一样。 ——摘编自汪荣祖《革命史最猛的一剂药》 ‎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简要说明三个阶段的具体史实。(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大势所趋也有很多偶然因素”这一问题简要论证。(8分) ‎ ‎28.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的改变了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 ‎(1)对比材料一、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宾阳中学2018年秋学期段考 高二历史(文)参考答案 ‎1~‎5 A B A A B ‎6~10 B C C A D ‎11~15 B C D C D ‎16~‎20 A D A C D ‎21~‎24 C A B D ‎25. (1)矛头:传统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罗马天主教会。(2分)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黑暗腐败;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文化上:八股取士导致的思想守旧(文化专制)。(6分)‎ ‎(2)认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异端”思想是正常的文化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异端”及“人文”等进步思想往往会受到保守势力的压制;“异端”和“人文”等思想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言之有理亦可,4分)‎ ‎26. (1)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知名学者的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汉字简化符合演变趋势。(8分)‎ ‎(2)批驳:①汉字存在的历史,说明汉字是一种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②保存中国各民族甚至周边国家丰富的文明记录。③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一的人提供交流的工具。④承载的中国文化的一些理念,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某种选择。(6分,答出三点) ‎ ‎27. (1)学术觉悟:抵抗派、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6分) ‎ ‎(2)论证:必然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组织的建立;一系列武装斗争的开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清朝灭亡。 偶然性:“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等。(8分)‎ ‎28. (1)变化:从以天朝上国自居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4分)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了解的深入;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答出两点即可,4分)‎ ‎(2)转变: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开始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