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林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1.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关系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A.西周实行宗法制 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2.“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A.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B.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力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 A.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 B.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C.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 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6.陈朝璧在《罗马法原理》中说,“迨罗马版图扩大,外侨居于此者日众,而市民法注重形式主义。于渐趋复置‘外事裁判官’,专司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之诉讼事件。外事裁判官处理案件,以自然之正义、公众之利益,与夫通行于一般人民法律规则为准绳,所谓 者是也”。材料中的划线空白处应该填上 A.习惯法 B.成文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7.苏格拉底指出,“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这番话表明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保障了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B.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 C.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专制独裁 D.导致外行治国具有明显缺陷 ‎8.菲洛科罗斯曾描述:“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督整个投票过程。”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法 A.保证了投票时有良好的秩序 B.确保了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 C.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D.实现了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 ‎9.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 B.宣扬公民平等参政 C.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 D.直接民主弊端明显 ‎10.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是伯利克里的老师兼密友,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后在伯利克里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这主要说明当时 A.伯利克里认为人情高于法制 B.雅典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权利 C.雅典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11.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下列原则或制度属于政府权力“纵向”分割的是 A.邦联制 B.联邦制 C.人民主权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12.美国独立后,“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这是由于 A.国会不掌握行政权 B.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 C.中央政府没有实权 D.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 ‎13.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使美国《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条因违宪而被取消,确立了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在美国,审查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权力属于 A.参议院 B.众议院 C.总统 D.最高法院 ‎14.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制 D.三权分立 ‎15.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B.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16.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这反映 ‎①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②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 ‎③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 ④巩固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的措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18.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国民大革命的爆发 D.红军长征的开始 ‎19.“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以下有关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大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国民革命胜利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国共双方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都作出了贡献 D.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了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0.“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D.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21.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发布声明:“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们于11月7日战胜了……政府已经被推翻;这个政府……它践踏人民的利益,提高面包的价格以帮助容克们掠夺战争投机者还未动用的东西。”材料中的“政府”应该是 A.罗曼诺夫王朝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孟什维克政府 D.协约国傀儡政府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引来各式各样的解读、批评和修正。”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问世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B.马克思主义战胜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马克思的学说影响至今,众说纷纭 D.马克思学说已经被西方学者广泛接受 ‎23.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其根本原因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 B.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 C.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D.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 ‎2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B.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本质变化 C.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价值 D.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5.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并没有让马克思主义‘过时’,而是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 A.开放性 B.教条性 C.科学性 D.人民性 ‎26.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共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这些制度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7.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香港问题实行一种“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特殊政策,以保持与英国的对话关系,保持香港作为新中国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国际通道”。这样做 A.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暂时承认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 C.是冷战大环境中的现实主义考虑 D.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基本原则 ‎28.“炮击金门”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严惩占据金门、马祖岛的国民党军队长期对大陆沿海地区的武装挑衅行为而进行的警告性的炮击。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这一变化反映了 A.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大陆对台政策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D.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29.下面是新中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 据表可知,在当时中国 A.民主党派在政府中占主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尝试着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C.已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30.毛泽东在评论新中国某制度时称“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该制度最可能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D.革命委员会体制 ‎31.1950年,新中国从苏联、东欧进口的工业设备和原料占总进口的第一位,从苏联进口的日用品占进口货物总值的3.1%。1952年,中国直接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巨额贸易协议;同年,签订中日贸易协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②有利于新中国进行现代工业化建设 ‎③建国初期我国日用品丰富无需进口 ④欧日各国已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A.“求同存异”方针 B.不结盟运动 C.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3.读下图“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下列对图中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这一结果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力量 D.中国彻底打破了五十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 ‎34.周恩来总理曾说:“这次是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又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5.1955~1971年,一共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非洲国家有25个,亚洲国家有12个。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C.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6.下图是苏联画家鲍里斯·叶菲莫夫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漫画,画面上的俄文意为“哪怕他们伪装得非常狡猾,也掩盖不了他们卑鄙的本质!”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揭露了美国发动“冷战”的企图 B.世界形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正式形成 D.抨击美国假借和平掩饰备战行径 ‎37.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苏两国尽管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但并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妥协。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雅尔塔体制的规定所限 B.双方不了解对方的实力 C.双方力量对比相对均衡 D.出于对国际舆论的畏惧 ‎38.二战后,驻巴黎的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这样描述当时欧洲经济的情况:“它(欧洲)就像一条搁浅在正常潮水无法达到的海滩上的金鱼,如果不能拯救的话,就会死去、腐烂并且污染它周围所有的东西。”基于此,美国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组建北约组织 C.成立经互会 D.实施马歇尔计划 ‎39.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C.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D.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40.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最可能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共同体 D.不结盟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4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鲍志道生于1743年,鲍家世居安徽歙县棠樾村。他11岁就出外经商,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老乡云集的盐业打拼成了一位总商,任期长达20年。鲍志道发达之后,大量购置土地,建造房屋,修桥补路,制定乡约。他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几件大事,一是构筑错综复杂的官商网络,二是培育同族子弟攻考科举,三是重建宗族世家。千百年来,尽管每代都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成功商人,然而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1801年,鲍志道去世。他少贫而有志,壮富而好善,家足而子贵,在官府和同道中均受尊敬,当时名气最大的文豪、礼部尚书纪晓岚亦亲笔为他作传并撰写墓表。这是一个中国商人完美的一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鲍志道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鲍志道“完美一生”的社会影响。‎ ‎4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1850年,他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1860年l1月,容闳前往“天京”,对洪仁矸提出七条建议:设立武备学校,海军学校,实业学校,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等。但当时天国政权已风雨飘摇,客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曾国藩,被正式任命为出洋委员,赴美国购买机器筹办机器制造厂,之后又受命协助管理江南制造局。1872年春,容闳被任命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他一共选拔并陪同120名幼童出洋。数十年后,这些留学生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1898年,70岁的容闳积极参加维新派各种学会活动,甚至把自己在北京东安门的寓所提供给维新党领袖作会场。变法失败后,容闳流亡香港,他转而加入革命党阵营,帮助孙中山筹集起义军费。1912年4月21日容闳客死异乡。葬礼上,牧师讲了这样一段悼词:“假如他还没有老,他一定会亲自参加革命,他的与生俱来的、热爱效忠中国的光焰,绚丽燃烧,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的代表作《西学东渐记》堪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中美交流历史的经典文本。‎ ‎——摘自《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容闳一生支持各项进步事业的原因。‎ ‎4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童第周(1902-1979),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有感于近代中国的科技现状,1927年,童第周正式到南京中央大学教书,进入了教育和科研领域。在亲友的支持下,1930年9月,他远赴比利时留学,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赢得了达克教授的信任。1934年,童第周回到了祖国,战乱期间仍坚持执教。童第周很早就认识到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鉴于当时中国科教体系的混乱,1948年,他又聘请在美国的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担任山东大学海洋系教授,童第周在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1979年,科学巨匠童第周逝世,享年77岁。‎ ‎——摘编自王岩《我国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童第周为我国近代科教事业做出的贡献及其个人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童第周致力于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时代背景。‎ ‎44.材料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1949-1951年,梁思成主持北京城市规划期间,主张把城市区域分为工作、居住、文娱游息三大种类,它们之间必须有极短距离的联系。工作分为基本工作、服务工作两大类,它们中间需有合理的联络。居住区内部的构成,采用邻里单位的形式,一个邻里的人口约六、七千至一万人,邻里中心设施应包括文娱、福利设施和学校;中心周围是公园、体育场、儿童游戏场等。政府的行政中心区应自成一区,独立设置,该区应与城市其它功能保持合理的关系。鉴于北京旧城的状况和政府行政中心区的特殊要求,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在城外建设新区是为上策。50年代,经过与苏联专家的交锋,其“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摘编自高亦兰、王蒙徽著《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梁思成城市规划思想未被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解】试题分析:据材料“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即以血缘关系决定等级地位,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B排除。庄子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是以讽刺的手法对圣人之道的否定,体现了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选项C排除;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D排除。‎ ‎2.D 【解】根据材料“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知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D正确;行省是地方机关,其设立不能体现中央权力中心的变化,选项A排除;行省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皇权无关,选项B排除;宋代实行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选项C排除。‎ ‎3.B 【解】材料中显示西汉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监察地方的刺史制度,西汉后半期刺史权力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式微,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选 项B正确;到东汉后期刺史已经失去监察的职能,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排除选项A、C。选项D材料无法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4.C 【解】从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文书之力也”中可以看出,汉朝初年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西汉成功统治的原因不在于文书本身,而在于对秦朝典章制度的利用,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汉初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 ‎5.C 【解】从材料中的郡县制“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选项C正确;A、B、D项属于郡县制意义,表述正确,但是不属于深远影响,不符合钱穆观点主旨,排除。‎ ‎6.D 【解】根据材料“迨罗马版图扩大,外侨居于此者日众,而市民法注重形式主义。于渐趋复置‘外事裁判官’,专司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之诉讼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为了调节和缓和罗马公民和被征服民族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罗马人适时地对罗马法做出调整,制定了《万民法》,故本题答案选D项。ABD三项不符题意,排除。‎ ‎7.D【解】根据材料“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 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可得知苏格拉底主张雅典民主政治实行专家治国,而如果由外行治国带有明显缺陷,由此会遭到公民大会成员的反对,故本题答案选D选项。公民的民主权利和雅典社会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不是少数人专制独裁,C项表达错误,排除。‎ ‎8.A 【解】根据材料“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督整个投票过程”,可得知陶片放逐法在投票是有良好的秩序,故本题答案选A项。确保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和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D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 ‎9.A 【解】据材料“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等信息可知,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责任,没有体现平等,B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没有体现限制个人自由,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公民的责任,没有体现直接民主,D错误。‎ ‎10.D 【解】根据材料“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体现阿拉克萨戈拉因为宣传太阳是永恒燃烧的火石而不是神而遭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说明这时期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故D选项正确;材料“后在伯利克里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不是材料关键的信息,无法得出伯利克里认为人情高于法制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因为宣传太阳而没有宣传神而遭到起诉和被判死刑,说明在当时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体现雅典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权利,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公民参政的义务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 ‎11.B 【解】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史实,横向分割指的是三权分立,纵向分割指实行联邦制,故B正确,D排除;美国联邦宪法制定后,美国已经由邦联制转向实行联邦制,A与史实不符,排除;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与人民主权原则无关,C排除。‎ ‎12.C 【解】根据材料“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的国家结构,这就导致了中央政府没有实际权力,地方政府甚至凌驾于中央之上,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国会不掌握行政权与本题题意无关,排除;B项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与材料冲突,排除;,美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这个时候的美国还没有制定宪法,D项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13.D 【解】据所学可知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但是在建国之初,司法相对于立法和执法较弱。这一局面是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得到改变的。在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的判决中,联邦法院的大法官马歇尔认为: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阐明法律的意义是法院的职责。从而开创了由联邦最高法院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先例,司法 审查制度也由此得以创立,D正确;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享有立法权,不享有审查法律权,A、B不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总统执掌行政权,对立法有否决权,不享有审查法律权,C错误。‎ ‎14.B 【解】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美国联邦体制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既集权又分权的特征,B正确;共和制是指总统的产生方式,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可知,材料不仅体现集权,还有分权,而C强调的集权,C不合题意;三权分立是指在权力的构建上,与本题无关,D错误。‎ ‎15.B 【解】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各州政府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A项仅仅涉及中央权力,排除;C项仅仅涉及地方各州权力,排除;D项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和地方适度分权结合的主旨无关,排除。‎ ‎16.C 【解】根据材料“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可得出当时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当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了。故C项正确,排除ABD。‎ ‎17.D 【解】根据所学可知,《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针对的是清政府,故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D正确;“胡虏”“外夷”指清政府,排除A;发表檄文的是太平天国,排除B;双方的分歧并不在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排除C;‎ ‎18.A 【解】材料中“1912年”的时间以及“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是指建立中华民国,A正确;五四运动爆发是1919年,B错误;国民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924年,C错误;红军长征的开始是1934年,D错误。‎ ‎19.A 根据材料可知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大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告终,A错误,符合设问。在国共两党领导下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都作出了贡献,C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中共领导各民主党派建立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了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D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所以选A ‎20.B 【解】依据材料中“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引起社会实现变化,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促使国人思想意识崛起,引起戊戌变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对应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C选项错误,对应八国联军侵华的是义和团运动;D选项错误,对应巴黎和会都是五四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来源:]‎ ‎21.B 【解】依据材料中“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发布声明……11月7日战胜了……政府已经被推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罗曼诺夫王朝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其他选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不存在这样的政府。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D 【解】【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得知马克思学说提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他的学说不可能被西方广泛接受,是不正确的,根据题意要求选择理解不正确的,故正确答案为D。“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即《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理解正确。由“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可知,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故B项理解正确。由“直到今天依然引来各式各样的解读批评和修正”可知马克思的学说至今仍众说纷纭,故C项理解正确。‎ ‎23.C 【解】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是没能抵抗住反攻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尚未达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力量,是不能抵抗反动政府反攻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实施,其进程顺利,并未受阻,且经济有所发展,并非缓慢,故D项错误。‎ ‎24.D 【解】根据材料“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表明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预言是出 现偏差,说明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故D选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思想,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关键问题,故A选项错误;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发展趋势,但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有些方面的预言是错误的,但不能说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价值,故C选项错误。‎ ‎25.C 【解】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现在仍不过时,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适用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故C正确;开放性不一定能够长时期适用于社会发展,排除A;教条指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重视实事求是,并不教条主义,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排除D。‎ ‎26.D 【解】依据材料“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为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一国两制”涉及的是祖国统一问题,不是民主政治建设,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C 【解】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因此C正确;“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不仅没有违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而应该是为了发展经济,更好的独立自主, A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来没承认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B错误;关于香港问题实行一种“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特殊政策,这是一种战略,与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无关,D错误。‎ ‎28.C 【解】根据材料“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并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结束了近30年炮击金门的历史,因此大陆对台政策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故C选项正确;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是在1987年,故A选项错误;“一个中国”共识达成是在1992年,故B选项错误;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2008年,故D选项错误。‎ ‎29.D 【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表格中民主人士在政府中的构成反映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这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行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新中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格只涉及到总人数和民主人士数量,无法得知民主党派在政府中是否占主导地位,故A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没有尝试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故B选项说法有误;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无法得知已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故C选项错误。‎ ‎30.A 【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故答案为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B项;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提供了参政议政的舞台,排除C项;革命委员会体制是“文革”期间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冲击了中国的宪政,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D项。‎ ‎31.A 【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与苏联及西欧一些国家加强经贸往来,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同时也有利于新中国进行现代工业化建设,故A正确;“无需进口”表述有误。已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 ‎32.A 【解】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会议进入僵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错误;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建立,不是万隆会议上建立,B错误;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C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D错误。‎ ‎33.A 【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50年—1970年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票数持续增长,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大势所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的国际格局仍是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C选项错误,随着亚非拉独立国家的增加,他们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支持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力量,但并非主导力量;D选项错误,中国彻底打破五十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出现第二个建交高潮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4.C 【解】根据材料“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故C选项正确;万隆会议是中国参加的亚非拉地区的会议,故A选项错误;通过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中的“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不符,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1961年9月1日,25个不结盟国家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通过宣言。中国没有正式参加第一次不结盟会议,故D与材料无关。‎ 35. D 【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此后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故D正确;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中时间“1955-1971年”不符,排除A;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材料表明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建交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6.D 【解】漫画中导弹前面有一个和平鸽,这是苏联讽刺抨击美国假借和平掩饰备战行径,故D正确;材料无法揭露了美国发动“冷战”的企图,排除A;B项与材料1953年的时间不符合,排除;C面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 ‎37.C 【解】结合所学知识,在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大,双方没有能力轻松战胜对手,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是出现这一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8.D 【解】依据材料“二战后”、“它(欧洲)就像一条搁浅在正常潮水无法达到的海滩上的金鱼,如果不能拯救的话,就会死去、腐烂并且污染它周围所有的东西”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为此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的恢复,因此D选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措施,组建北约组织是军事措施,两者都不能恢复欧洲经济,因此A、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成立经互会是苏联的措施,不是美国的措施。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9.D 【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出使”等体现出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威胁”则反映出美苏冷战对抗,故D项正确;1943 年的电影体现不了1947 年开始的“冷战",故A项错误;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电影公司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故C项错误。‎ ‎40.D【解】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故答案为D项。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排除B项;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 ‎41.(1)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借助政治权力促进商业经营;注重宗族力量和乡土关系。‎ ‎(2)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宗族繁盛和地方繁荣;强化了重农抑商观念;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2.(1)采办机器,发展洋务企业;推动近代留学教育,培养人才;积极推动政治变革;介绍西方文明,推动文化交流。‎ ‎(2)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近代化运动兴起;深受西学的影响;个人的爱国精神。‎ ‎43.(1)贡献:奠定了实验胚胎学和海洋科学的基础;积极引进卓越的科技人才;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品质:乐学善思、勤于钻研、心系祖国、敢于创新。‎ ‎(2)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科教基础薄弱;近代高校科教研究体系混乱;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刺激。‎ ‎44.(1)建国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施工技术条件不够;新中国刚成立,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威胁;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方针的影响;人民受时代限制,对古城保护认识不足。‎ ‎(2)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合理布局,配套设施较全,具有实用性;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对古城具有保护性;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在城外建设新区,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具有前瞻性;为今天我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但其思想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