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高二历史(60、61班) 出题人:杨秀强 一、单选题 1.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反映当时 A. 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西北边患的威胁已经解除 D. 专制皇权达到历史新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文官担任边境知州,并且三年一轮换,这说明中央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北边患威胁主要来自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C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排除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眼“文官”“三岁一易”的意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北宋入传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统计,该统计数据表明 ——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A. 南方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 B. 南北方官员选拔标准不同 C. 南北方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 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变化而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前期至后期,入传官员北方逐渐减少,南方逐渐增多,迁移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这实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难移,南方参加科举的士人越来越多,说明了经济发展对人才教育的影响,故答案为D。 3.梭伦改革后,贵族专权的局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雅典偷盗、抢劫案件明显增加,虚高谎报财产的闹剧此起彼伏,“新”问题出现了。雅典“新”问题的出现,源于梭伦改革 A. 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 取消部落为基础的选区 C. 过度削弱了贵族特权 D. 制定了财产等级参政制 【答案】D 【解析】 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但是由于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客观上导致“雅典偷盗、抢劫案件明显增加,虚高谎报财产的闹剧此起彼伏”现象的增加,故D正确;A是对于平民阶级有利;B属于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措施;C中过度削弱不符合事实。 4.《汉书·晁错传》记载:汉文帝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要各地的孝廉、贤良方正回答。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这说明汉人才选拔 A. 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 B. 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 C. 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 D. 将用人权收归到中央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以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测试题,考察当时士子的才华和见识,说明汉代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使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而不是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重视才能,但没有涉及道德,无法推断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而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问题,故D项错误。 5.钱穆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了一种选官的过程: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这种选官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官世禄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选官过程为“求学——地方服务——察选——考试——入仕”这属于察举制 的方式,故C项正确;A、B 两项选官方式注意血缘关系;D项单纯依据考试成绩。 6.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A. 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 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C. 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D. 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虽然殿阁大学士执行的是宰相的职责,但是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因此这种专制程度更高,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宰相制度已经废除不具有制度上的属性;B选项错误,与史实不符;D选项错误,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明朝后期有很对皇帝从不上朝。 7.恩格斯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 两国努力追求各阶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两国在政治文明实践中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C. 两国的社会结构及治国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D. 两国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为本质目的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可知罗马帝国和希腊还有公民与臣民的界限,其民主和法律均建立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基础之上,D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理想两国相互借鉴,B不正确;C“完全一致”的说法不正确。 8.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伯利克里口中的“全体人民”是指 A. 全体居民 B. 本邦的成年男子 C. 成年男子 D. 本邦有财产的成年男子 【答案】D 【解析】 公民大会由公民掌握,雅典具有公民权是本邦有财产的成年男子,故D正确;居民包括外邦人,故A错误;必须有财产的公民,故B错误;公民必须是本邦,故C错误。 点睛:古希腊公民: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9.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 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 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 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 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荒臣专,威服下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的观点是皇权旁落,丞相专权,导致元亡,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元朝的暴政,故D项排除。 【点睛】“主荒臣专,威服下移”是解题的关键。 10.清明、端午、中秋节已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与这种渴望亲友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选项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渴望亲友相聚情结”体现了对血缘关系的重视。该现象与商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宗法制颇为相似。故本题应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1.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 青苗法 B. 农田水利法 C. 募役法 D. 市易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时,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AB只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排除; C既不能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不能使国家收入增加,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2.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导致了地方割据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行省制度在元代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正确。据史实,元代行省制没有导致地方割据,故A错误。元代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元代行省制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13.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 御史台 B. 监察御史 C. “科道” D. 按察使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监察机构是按察使司,故D项正确;A项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排除;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属于中央管制,故B项排除;“科道”是中央监察机构,故C项排除。 【点睛】“明代”“省级”“监察的机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4.清朝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认为“木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这反映了 A. 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 B. 清廉勤政的治国理念 C. 完备的中央监察制度 D. 持续繁荣的封建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乾隆皇帝认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巨,亦无奸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故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特点 15.《皇明职方地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军事地图。上卷为两京十三省图表,中卷为边镇、九边、三关图表,下卷为川海、江山、漕黄、海运、江防、外夷图表。该图绘制于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材料隐含信息“两京十三省”,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省制时期(元、明、清)。因此D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就题干设计方式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直接设问和间接设问。直接设问就是题干明确指出要考查的知识点,不需要考生再去理解或总结题干的意思,可以直接排除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间接设问,就是题干由材料组成,要考查的知识点隐藏在材料中,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并归纳出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才能解题。本题属于后者。 16.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 完善了选拔人才机制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 阻滞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得出这一制度完善了选拔人才机制,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道德水平,排除C项。这一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1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没有法律的国家犹如缺失头脑的人体。执政官司掌法律之执行,法官照看法律之解释。总而言之,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赋予我们自由。”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A. 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B. 公民缺乏充分民主 C. 自由失去法律保障 D. 法律可随意被解释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没有法律的国家犹如缺失头脑的人体……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赋予我们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律至上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公民缺乏充分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自由是由法律保障的,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法律可随意被解释的现象,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没有法律的国家犹如缺失头脑的人体”,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罗马法律至上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癸丑卜,争,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有梦。”这条反映神权与王权关系的卜辞最有可能源于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战国 D. 秦朝 【答案】A 【解析】 商朝时统治者治理国家往往靠占卜,所以这条反映神权与王权关系的卜辞最有可能源于商朝而非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王朝,即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 19.秦阳陵虎符,铜筑,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划线处应该是 A. 皇帝 B. 太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协理奏章,监察百官,排除D;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C;太尉名义上掌管全国最高兵权,出于防范目的,皇帝常常虚设其职,排除B;皇帝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因此由自己掌握,A符合题意。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创立皇帝制,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郡县制是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范畴,故A项错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是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范畴,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但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的制约,故C项错误。清朝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标志皇权高度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名师点睛】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的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1.秦汉政治逐渐走向大一统,为了加强专制,中央除设三公九卿外,还设有地位与之相当的中尉和将作少府,其中中尉的职能是 A. 主管宫廷工程修建 B. 主管京畿治安 C. 主管地方治安 D. 主管宫门屯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尉我国古代官名。战国时赵国初置。秦汉时为武职,掌京师的治安警卫,故选B;A主管宫廷工程修建的是营造司;C主管地方治安的是县尉,以下还有亭长D主管宫门屯卫的是卫尉。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 22.《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一丧葬制度表明先秦时期 A. 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 B. 古人轻视丧葬礼仪 C. 宗法分封制等级森严 D. 丧葬制违反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士、庶人丧葬礼节不同,地位的尊卑决定了礼节的轻重,地位越高,丧葬礼节越重,故A项错误。“王制”是天子、诸侯治理国家时所倚仗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王制”对丧葬制度作出规定,反映了古人对丧葬的重视,故B项错误。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士、庶人丧葬礼节不同规定,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下亲疏、尊卑有别,故C项正确。丧葬制是宗法制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故D项错误。 23.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 注重“以文治国” B. 中央集权加强 C. 冗官现象严重 D. 理学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材料“宰相须用读书人……命茸修先圣庙……并励武人读书”反映了宋代统治者“以文治国”的方针,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冗官现象严重,故C错误;“以文治国”并不能说明理学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宰相须用读书人、并励武人读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4.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等级是: A.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 士-卿大夫-诸侯-周天子 C. 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 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位于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顶端的是周天子,诸侯由周天子所分封,卿大夫是诸侯分封的属臣,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所以正确的排列等级应该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故选A项,故排除B、C、D项。 25.“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唐朝以前,谱牒一般都是官修,以定姓氏高下:唐朝开始私人自修家谱情况也很普遍,宋朝家谱逐渐普及和平民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九品中正制 B. 宗法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唐朝以前,谱牒一般都是官修,以定姓氏高下”说明根据血缘出身的官员由政府来修订的,也就是通过修家谱记录官员在官府中的位置,来确定家族的地位高下,来表彰官员。这种习俗在“唐朝开始私人自修家谱情况也很普遍,宋朝家谱逐渐普及和平民化”说明了通过科举制使平民出身的官员通过修家谱来彰显地位,到宋朝科举制度的扩大,官员的增多,导致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说是科举制的推动,答案为D。九品中正制是彰显世家大族的门阀制度,与平民化相矛盾,排除A。修家谱是宗法制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是宗法制的推动,排除B。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述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是如何“鉴秦设相之患”的?为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答案】(1)统一六国;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变化:由三公九卿制变为三省六部制。 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大创造,以后历代基本沿袭。 (3)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相权威胁皇权。 (4)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的功绩为统一六国;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可知变化是由三公九卿制变为三省六部制。影响: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及材料三中“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第二小问,由材料三中“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见明太祖认为相权膨胀危害了皇权。 (4)从四则材料中可看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28.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1870年以后,法国的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第一步退让是由过去坚决不肯妥协、死死抓住政权不放的保皇党人做出的,这以后,法国就确立了议会的统治;法国也不再发生革命了,开始用协商的手段逐步建立民主制度 ——钱乘旦《英法德三国的现代化经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并指出其意义。 【答案】(1)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 (2)①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②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③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关系: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其“主权在民”原则得以实施;“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可得出直接民主的特色;“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可得出雅典民主中的权力受到制约。 (2)进程:根据材料二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立宪君主”、 “责任内阁”和 “议会改革”等和平、渐进方式,逐渐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标志: 依据所学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意义:根据材料三“法国就确立了议会的统治;法国也不再发生革命了,开始用协商的手段逐步建立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从现实到理论两个方面评价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