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 史料 出处 “粤之无镈(注:一种锄草用的农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 《周礼·考工记》 “四月,郑祭是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注: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 《春秋左氏传》 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成 C. 农耕技术有所进步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答案】C 【解析】题干已提示两则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景象,第一则史料说明当时粤人几乎达到了家家可以制作农器的地步,第二则史料反映出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两熟制现象。可见,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当时农耕技术有所进步,故选C。井田制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材料也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排除B、D。 2.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A. 保证财政收人 B. 杜绝土地兼并 C. 调整赋役制度 D. 推广租佃经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是中国古代缴纳赋税的重要依据,唐代之所以对土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目的在于保证其稳定的财政收入,故选A。中国古代实行土地私有制,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现象,但不会杜绝,排除B。调整赋役制度只是表现,其目的在保证其财政收入,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租佃经营,排除D。 3.《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傩之地。”据此可知 A. 秦国流民问题严重 B. 承认土地私有 C. 保护商业发展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加剧了土地兼并,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反映秦国流民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 4.二地主亦称“田面地主”,是将从地主处租来的土地转租给农民,赚取地租差额,自己不劳动的中间剥削者的俗称。宋代“二地主”大量出现,甚至屡见于政府的相关法令条文中。由此可见,宋代 A. 封建政府对农民剥削加重 B. 封建租佃关系发展 C.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加深 D. 政府保障地主利益 【答案】B 【解析】农民无地可耕,要想生活去租地耕种,这种租佃关系从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是到“宋代‘二地主’大量出现,甚至屡见于政府的相关法令条文中”说明政府承认这种新型的租佃关系,表明封建租佃关系得到发展,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对农民剥削加重,A错误。材料主要讲土地转包问题,没有体现对地主人身依附加深,C错误。材料允许“二地主”出现,不是体现政府保障地主权益,D错误。 5.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这说明长江流域 A. 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B. 受黄道婆纺织术的影响 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由“每年上贡的丝绸”“占全国的2/3”可知长江流域丝绸生产在全国所占的地位,说明其丝织技艺水平较高, 故A项正确。黄道婆纺织术的传播是在元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期,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长江流域与全国的比较,并不能说明长江流域内各地间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6.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白瓷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珐琅彩 D. 唐三彩、青瓷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夺得千峰翠色来”可知,越窑生产青瓷;“君家白碗胜霜雪”说明大邑生产白瓷,故A项正确,D项错误;粉彩瓷器是在清代出现的,故BC错误。 7.研究发现,两汉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木工等九种,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等多种。这说明汉代 A. 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 B.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 C. 官府控制民营手工业 D. 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两汉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木工等九种,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等多种”可知汉代造漆过程中工种较多,分工细化明确,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中漆器制造分工细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技艺高超、民营手工业的信息,故A、C两项排除。D项发生于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8.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战争频繁”、D项表述“广泛使用”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9.明清时期的太原县城周边,各村、镇的集和会一直在定期轮流进行,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许一年只赶一次集或会就满足了全年的商品需求。这种贸易方式 A. 因交通条件而受阻 B. 是农耕经济落后的表现 C. 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D. 促进北方商业高度发达 【答案】C 【解析】材料“……定期轮流进行,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许一年只赶一次……”可知明清时期太原县城周边村镇商贸水平有限。这说明当地农民基本自给自足,即农村商贸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故答案为C项;当地农村商贸规模不大主要原因在于需求有限而非交通条件不好,A项排除;这种现象正好说明农耕经济发达和农业主导,B项排除;材料范围仅涉及当地,当地农村需求有限,无法得出D项说法,排除。 10.宋代,商品构成由奢侈品主导型转变为生活、生产品主导型,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如粮食、布匹等)和生产资料(如土地,耕牛等)进人流通领域。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工商业服务群体单一 C.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 下层民众消费水平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时期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体现了商品流通种类日益丰富,农产品商品化现象出现,人们日常生活与商品市场紧密相连,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商品以生活、生产物品为主导,无法体现服务群体的单一,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商品构成由奢侈品主导型转变为生活、生产品主导型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无法反映下层民众的消费水平,排除。 11.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 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 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答案】A 【解析】“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说明存在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的出现,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潮流主旨,排除。 12.明代对于外国贸易,不用唐宋以来的市舶使或市舶司之职,而代以官设牙行。因为牙行是由官府设立的,故称为“官牙”,行商则称为“官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 A. 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 B. 对外经贸交流日趋规范 C. 买办商人群体逐步形成 D. 官营手工业品享誉海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不用唐宋以来的市舶使……代以官设牙行”“其时番船多集广州,故广东牙行独盛”及“官牙”“官商”等信息说明,明朝政府不仅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监管,且直接参与对外贸易,可见,当时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规范”等信息,排除B。C项买办阶层是在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材料不符。D项与本题无关,故排除。 13.著名历史肀家唐徳刚说过,中国“战(指鸦片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其中“战后十年一变”。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在 A. 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符合题意。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B项排除。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是在19世纪60、70年代,故D项排除。 14.如图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 图1 图2 A. 近代化的程度 B. 企业分布的区域 C. 所有制的形式 D. 所处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根据图1中的“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洋务企业,属于官办企业;根据图2中的“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资料性质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因此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所有制的形式,C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的是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二者的企业大部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区,B选项排除;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D选项排除。 15.据统计,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1936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C. 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较高,这得益于当时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业建设的发展,故D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27年到1936年处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故B错误;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属于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16.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 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 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 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 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描述了上海民族企业家对日本的收购要求拒绝,体现了日军及日商对民族企业的打压,没有体现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挤压的问题,故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主要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要想发展民族企业,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故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荣德生拒绝日本的收购要求,可以看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故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在荣德生的做法可以看出其社会责任感,故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7.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 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D. 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1867年到1894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究其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成为了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能得出出口额增长与否的结论,D不正确。 18.据统计,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苏联1928年是45.2%,波兰1949年是65.5%,捷克1948年是75%,而中国1952年只有26.7%.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 A. 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 C.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苏联1928年是45.2%,波兰1949年是65.5%,捷克1948年是75%,而中国1952年只有26.7%”表明中国工业化基础薄弱,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A正确;B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题干信息与农业经济建设无关,故排除C、D两项。 19.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C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 20.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在国营企业引起热烈讨论。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现代企业 B. 加快中外接轨 C. 增强企业活力 D. 实行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A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对外接轨无关,排除。D项,题干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关,排除。 21.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共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A. 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 B. 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D. 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 【答案】C 【解析】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的一些省份就在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此后的粮食超速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均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农村合作社是三大改造中的现象,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排除B项;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展的,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时间信息。材料中的“1982年”说明农村取得的成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结果,从时间上即可排除其他三项。 22.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把计划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单一的计划调节看成经济运行的唯一机制,而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变化说明 A. 经济体制发展方针得到及时纠正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 理论突破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D. 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摒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思想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方针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并不能说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000年前后,排除B;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摒弃的说法错误,排除D。 2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C.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D.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答案】A 【解析】材料“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反映了民国初年婚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A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传统与现代并存,包办婚姻依然存在,B不符合题意;一部分国人接受西方礼仪而非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依然以传统婚俗为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 A. 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B. 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C. 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 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工业产生后,女性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与男性共同参加生产劳动。由材料中“丑态”、“廉耻扫地”、“男女相淆”、“非风俗之正”等关键词可知,该评论作者仍具有传统保守和愚昧观念,对女性从事生产活动持否定态度。因此,该评论的出现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 男尊女卑是中国旧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故A项错误。 早在明朝中叶之后即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愚昧观念,而不是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 25.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当时修建铁路受到顽固人士的反对 B. 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C. 此人认为在当时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 此人认为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是不适宜的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修建铁路对封建统治者不利,体现了顽固派反对向西方学习,说明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表明作者认为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故A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没有认为修建铁路破坏风水的相关信息,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6.近代的上海,社会经济生活和习俗发生着巨大变化,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上海人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拓中国近代航运事业 ②信件可通过中华邮政的邮路传递到天津 ③上海与北京之间通过无线电报传递信息 ④受新思想熏陶的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在19世纪末上海轮船招商局开拓了中国近代航运事业,故①正确;中华邮政创建于中华民国成立后,在19世纪末,晚清时期,并不能存在中华邮政,排除②;中国的无线电报技术是在20世纪初引进的,排除③;在19世纪末受到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中国开始出现反对传统思想的新式婚姻习俗,故④正确。故选A,排除BCD。 27.如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 A. 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B. 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C. 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 “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中可以看出,电话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答案为A项。电话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28.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的《中国日报》的“中国”二字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义,《神州日报》的“神州”是中国的古称。还出现了《民报》《民呼日报》《民主报》等带有“民”字的报刊。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 A. 宣传民族民主意识 B. 意在推动移风易俗 C. 坚决反对外来侵略 D. 符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材料中特别强调民的作用,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我们可知这一时期的报刊重点是宣传民族民主思想,为辛亥革命作思想准备和动员工作,答案为A。题干没有体现推动移风易俗思想,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反对外来侵略,C错误。材料体现宣传民族民主意识,但不一定能符合民众文化需求,D错误。 29.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报纸……最有功……教民智渐开通”即可选出C项。近代中国变革的根本动力应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故A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无法看出报纸产业的多元化,也无法看出专制政府对报刊业的压制。故排除B、D两项。 30.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一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作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 A. 导致西方彻底征服东方 B.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 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D. 引发东西文明完全融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答案为C。A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工业革命相距甚远,不能说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B错误。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31.在菲律宾的马克塔岛,有一块关于航海家麦哲伦的双面碑。碑文正面记载着“当地人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麦哲伦”;碑文背面记载着“麦哲伦的船队于1522年返抵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据此可知,麦哲伦船队的行为 A. 开启亚太殖民主义罪恶先例 B. 将菲律宾最终沦为殖民地 C. 具有破坏与进步的双重影响 D. 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当地人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麦哲伦”说明麦哲伦被杀是因为菲律宾人认为麦哲伦是殖民入侵者;从材料“麦哲伦的船队于1522年返抵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说明麦哲伦的行动促成世界的进步,因此麦哲伦船队的行为具有破坏性和进步的双重影响,答案为C。A表述不全面,排除。菲律宾最终沦为殖民地是在麦哲伦船队之后的16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D表述不全面,排除。 32.《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可知,这位航海家先到达了西非,然后再到达东非,这与达·伽马的航线相一致,C正确。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没有到达东非,A错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B错误。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未到达非洲,D错误。 33.美国学者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中写道:“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的。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蒲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A.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 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 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 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A正确;新航路开辟以后,封建体制并没有完全解体,只是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而不是商业革命,排除C;材料反映的不是地主和佃户的矛盾,而是地位的改变和收入的变化,排除D。 34.1773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透露了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攫取超过20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亿英镑)的财富。此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财政崩溃使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为了应对危机,英国颁布《茶叶法案》。当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抵达波士顿港口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材料表明 A. 殖民主义罪恶引发了经济危机 B. 孟加拉危机直接导致了美国革命 C. 东印度公司是最早的跨国公司 D. 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D 【解析】材料“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攫取超过200万英镑的财富。……为了应对危机,英国颁布《茶叶法案》。当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抵达波士顿港口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说明孟加拉危机影响了北美危机。即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其根源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故答案为D项;材料强调的各地危机的联系而非其根源,A项排除;直接导致了美国革命的是波士顿倾茶事件,B项排除;东印度公司是大型商业公司,具有多种功能,是殖民扩张的工具,且缺乏信息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C项排除; 35.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从非洲几内亚购买了400个奴隶,连同英国制造品一块运到海地出售。返程时,霍金斯运回了海地出产的食糖、金银等,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最初的“三角贸易”。材料反映的英国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有 ①推行不平等贸易 ②贩运黑人奴隶 ③野蛮的掠夺 ④开展圈地运动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的情况,依据材料文字及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表述都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B项正确;圈地运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英国的圈地运动13世纪就已出现,与题干信息无关,所有带④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均排除。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6.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材料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5)材料五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答案】(1)特点: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主要原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1)特点:根据“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得出: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 (2)新现象:根据“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得出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本质上反映了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主要原因:根据“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可知,主要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格局: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根据“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概括得出。 三个节拍: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