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二十七届基础年段期末联考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答题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完成后,将答题卡上交,其它试卷考生自己留存。 ‎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 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D.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明显体现了家族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四合院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四合院供几代人共同居住,这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但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是解答此题关键所在。本题中的“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体现了等级制度,由此定位答案。‎ ‎2.下图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这突出说明 A. 秦朝服饰丰富 B. 秦朝注重礼仪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他对服饰很讲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材料描述了秦代帝王服饰的具体特征,而“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能说明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僭越,答案选C,AB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名师点睛】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皇权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称谓皇帝专用,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③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3.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 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B.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意图”。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对权力进行分割,直接目的是防止大臣专权自恣,使其彼此牵制,故A正确;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中央政权机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直接意图”,排除C;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根本目的是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不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直接意图”,联系所学秦始皇三公九卿制度的目的内容分析解答。‎ ‎4.《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 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C. 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D. 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召开民众大会…将…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则被放逐国外十年”可知“陶片放逐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雅典民主制度,故B正确;A项中“严酷性”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某人票逾半数,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不符,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物质文化水平低下,故排除;D项中“充分成熟”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D排除。‎ ‎5. 这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案例: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则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说明 A. 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B. 罗马法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C. 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 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贵族可以利用罗马法去争夺其他贵族的财产,这表明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工具,故B项正确;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A项表述错误,排除;罗马法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局限 ‎6. 1997年,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英国王室 A. 仍行使外交权力 B. 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C. 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D. 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英国王室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王室行使外交权力,且英国国王没有外交权,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英国国王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故C错误。英国国王没有实权,不能取代内阁和首相,故D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 ‎7.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强力敦促下,美国众议院2月28日以244票赞成、18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总额为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这意味着奥巴马在实施拯救美国经济的“新政”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总统在财政上受到国会监督与制约 B. 美国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C. 总统提交的各种议案需经国会审议 D. 美国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和行政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材料的核心内容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通过了众议院的批准。材料反映了总统在财政上受到国会监督与制约,A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提交的各种议案需经国会审议,C正确。美国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符合美国的情况。美国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D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分权制衡 ‎8.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 它不断地对外扩张 B. 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C. 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 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法国积极对外扩张;B不对,实行铁血政策的是俾斯麦为完成德国统一而提出;D不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是总统制而非责任内阁制。因此选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点评: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标志: 1875年, 国民议会通过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2、内容:‎ ‎(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 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 选出,任职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2)立法权归于由 参议院和众议院 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员任期4年,参议员 间接 选出,任期9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由成年男子 直接选举 产生。‎ ‎3、意义:‎ ‎(1)标志着法国 共和政体 最终确立。‎ ‎(2)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9. 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作者所要表达的原因是 A. 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 B. 长期分裂饱受大国欺凌 C. 政治统一和经济的崛起 D. 普鲁士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人们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说明纳粹主义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1871年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是保留了普鲁士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因此选择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 ‎10.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闭关锁国”政策 C. 居住及租地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D ‎【解析】‎ ‎【详解】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里面包含了利益均沾的原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符合题意,故选D;A项是司法方面的权利,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法律无权管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联系所学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内容分析解答。‎ ‎11.《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 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C. 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D. 实行按需分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可知,材料描述了太平天国圣库制度中的产品分配方案,很明显,这一分配方案具有绝对的平均主义理念,充分体现其空想性,故C正确;AB两项不是实质,排除;太平天国的产品分配方案是绝对平均,并非按需分配,D错误。‎ ‎12.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是 A. 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B. 中国增开了多处通商口岸 C.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D.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A正确;BD两项反映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被破坏,不利于中国现代化,排除;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无关,排除C。‎ ‎13.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广州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军队归共产党领导”,可知“起义成功”指的是南昌起义,故答案为B项。武昌起义不涉及“周恩来”和“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排除A项;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但周恩来没有参加,排除C、D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的解读。‎ ‎14.“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A. 戊戌变法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国民革命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句,如材料中的“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可知这场“斗争”是指五四运动。故答案为D项。戊戌变法运动不是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中“爱国主义精神”“反帝”内容不能体现,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反帝反封建斗争,但“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不能体现,排除C项。‎ ‎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 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重庆谈判 B. 北伐战争——长征——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C. 国民党一大召开——南昌起义——北平谈判 D. 四·一二政变——七七事变——淮海战役 ‎【答案】B ‎【解析】‎ ‎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民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开展北伐战争;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双方走向了对峙,长征是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此时为对立关系;在1937年抗日战争中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双方逐渐走向了合作,故答案为B项。‎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根本原因在于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政党。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两党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能暂时放弃对抗走向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的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而走向对抗。对于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一定要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分析。‎ ‎16.蔡元培写给孙中山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他悼念的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鲁迅 ‎【答案】C ‎【解析】‎ 根据“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可知,蔡元培悼念的是孙中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正确;林则徐、康有为、鲁迅不符合“写给孙中山的挽联”“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见习所学孙中山的功绩分析解答。‎ ‎17.“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材料中的“游行示威”是指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国内学生的爱国意识,五四运动爆发,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故C项正确。A项,辛亥革命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与“凡尔赛的调停”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题干材料明显与抗战不符合,排除。‎ ‎18.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毛泽东领导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首创于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相关史实,回顾已学史实可知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利后,分析了敌我情况,改向了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衰落工行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据此C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该歌词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是 A. 红军长征 B.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 辽沈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四渡赤水”“乌江天险”等信息可知,歌词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史实,故A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与赤水、乌江、贵阳无关,排除B;大别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与赤水、乌江、贵阳无关,C不符合题意,排除;辽沈战役在东北,与赤水、乌江、贵阳无关,排除D。‎ ‎20. 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曾说:“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主旨强调“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并且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公平分配财富,这方面的政治实践,即公平分配财富有巴黎公社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它们都是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来实现“公平分配财富”,《共产党宣言》是理论成果而非实践,A错。罗斯福新政坚持的是私有制,与题干主旨相悖,D错,从时间比较,巴黎公社要比十月革命早,答案为B。‎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巴黎公社 ‎21.毛泽东说:“它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所指的“它”是指 A. 十月革命 B. 《四月提纲》‎ C. 二月革命 D. 土地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故A正确;《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土地革命没有产生“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的重大影响,排除BCD。‎ ‎22.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海峡两岸的“分离”源于 A. 国共内战 B. 日本侵华 C. 屈辱外交 D. 列强干涉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蒋介石集团在解放战争中战败,退踞台湾,导致了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状态。故海峡两岸“分离”的直接原因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内战,故正确答案为A。抗战胜利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屈辱外交导致海峡两岸的“分离”,但抗战胜利后台湾已经回归,故C项错误;外力的干预起推波助澜作用,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23.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A 占领德国 B. 建立北约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提出杜鲁门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调动和运用知识。材料“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白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乡,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体现的是马歇尔计划,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 ‎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 ‎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带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欧洲国家认清了美苏争霸的实质,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开始走向了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的控制,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排行粗ABC,选D。‎ 考点:当代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加强•欧洲走向联合 ‎【名师点睛】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25.《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 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战后国际关系”是指总体的国际关系格局。第一个阶段“界线分明”指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时期;第二阶段“世界变平”应指两极格局结束,“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事件显然是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不属于二战后总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排除A;B项也不属于总体的国际关系格局,C项体现经济全球化,故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6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二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三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 (1)材料一、二、三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 ‎(2)归纳材料四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 ‎(3)材料四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 ‎【答案】(1)制度:公民大会,抽签选举。科学性: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抽签选举体现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保证了公平、公正,避免腐败。‎ ‎(2)特点: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3)区别:材料四所述制度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得出公民大会,根据“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得出抽签选举。科学性:根据“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得出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根据“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得出抽签选举体现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保证了公平、公正,避免腐败。‎ ‎(2)特点:根据“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得出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结合所学,可从提高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分析回答。‎ ‎(3)区别: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所述的三省六部制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奴隶制民主政治。‎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 ‎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材料一反映美国二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中,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政策目标是什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意图:领导世界或称霸世界。格局:形成了两极格局。方针:独立自主或“一边倒”。‎ ‎(2)力量:欧共体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 ‎(3)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解析】‎ ‎【详解】(1)意图:根据“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得出领导世界或称霸世界。格局: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方针:结合所学可知,在两极格局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2)力量:结合所学,主要力量是欧共体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欧共体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变化: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国际背景下,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标志: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目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外交政策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史实:结合所学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可举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史实进行说明。‎ ‎28.每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民主与民生: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 ‎【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自强运动”初期主要表现:洋务运动。‎ 新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史实:戊戌变法: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清廷“预备立宪”:颁布宪法,设内阁,仿行宪政。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3)体现: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明:民主政治要注重民生和符合国情(或者既要从历史传统中继承合理的成分,也要借鉴西方民主制度的优秀部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三小问依据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特点和秦朝官僚政治制度特点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可知是洋务运动;第二小问依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实践并结合所学从制度学习角度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以及辛亥革命等角度回答。‎ ‎ (3)第一小问依据建国初期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和所学从民主政治要注重民生和符合国情回答。‎ ‎【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