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第一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 试卷 (命题人:沈玉华)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命题范围:选修四第一单元-第四单元 3、请考生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卷卡规定位置,否则视为无效答案。 4、正式开考前,请在规定位置填写姓名、班号,正式开考后才允许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下表出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 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B.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D. 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2.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 冯太后聪颖惠达 B. 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C. 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 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__①__,魏之富也得__②__,秦之强也得__③__,……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A. 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D. 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 5.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尽地力之教” C. “相地而衰征”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高无所荣华” 6.王安石变法中,对全国土地重新丈量,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指的是 A. 农田水利法B. 方田均税法C. 青苗法D. 募役法 7.(题文)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 知识丰富B. 文章写作C. 政治D. 汉族文化 8.(本题2分)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A. 战神山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 B. 长老会议公民大会 C. 公民大会公民陪审法庭 D. 公民大会长老会议 9.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王安石变法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戊戌变法④日本明治维新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 D. ②④ 10.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 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 11.“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1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 A.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B. 减轻了农民负担 C. 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13.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 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 14.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15.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A. 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 寇乱息,而戚势强矣 C. 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 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1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7.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 A. 奖励耕织B. 重农抑商C. 维护井田制D. 保护私有财产 18.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 19.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20.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2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 各诸侯国的变法D. 宗法分封制解体 2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 杭州B. 苏州C. 无锡D. 洛阳 23.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青苗法、募役法B.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 免役法、更戍法D.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24.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 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 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D. 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25.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 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B. 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C. 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D. 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26.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实行县制 C. 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2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周天子 B.成为霸主 C.废除井田制 D.富国强兵 2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里所说的“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李悝变法 29.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30.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 ) A.使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 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 C.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本题20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521年,明武宗病死,世宗即位。在首辅杨延和的帮助下,他革除前朝弊政,进行法制改革。武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财政困难,遭到众多官僚反对,结果大批官员被处罚,“冤滥满狱”。世宗批发杨延和拟定的《即住诏》,对遭受不公正处罚的官员予以彻底平反,并加以恤录。鉴于前朝专任厂卫,滥用刑罚镇压民众,世宗决定采取宽刑政策,除死罪不予赦免外,对其即位前的一般犯罪都免于刑事责任。前朝滥设皇庄,各级地主广占土地,横征暴敛,民情激愤。世宗下诏严禁主管征收赋税的官员敲诈勒索,并“许被害之人指实奏告,治以重罪”,下令将增设关卡一律取消。这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出现了“海内称治”的局面。 ——摘编自怀效锋《嘉靖新政中的法制改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世宗改革法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法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2.(本题20分)(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其中有水、旱、地震、虫(主要是蝗)、疾疫、风、雹、雪、霜、冻灾频仍的自然灾害给两汉王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引起了有汉两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时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汉书•文帝纪》记之日,是年冬十二月,黄河因凌汛而在东郡境内决堤成灾,文帝在劝民重农耕种的同时,下诏“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自是以后,两汉王朝历代统治者为减轻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常在灾后采取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两汉荒政的实施,具有严格的程序。首先,两汉实行雨泽灾害奏报制度,地方官吏逐级上报;其次,勘灾,即核实受灾范围及程度:具体减灾标准一律由国家作出规定;最后,朝廷或遣使或委托地方官吏检查荒政实际执行情况,具有“工程验收”的性质。 两汉时曾数次下诏,以一定的利益条体为筹码,鼓励社会积极救济。其一,输栗除罪和人章拜爵,其二,诏募富人假贷,并对有能力救灾的更民举其名以用,在政府号令社会赈灾的感召下,一些官吏、富人纷纷解囊,慨然相助。——摘城自陈业新《两汉荒政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两汉时期政府荒政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及时实施荒政的意义。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考试 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D D D B D C D D C C A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D D B A D B C A A D B B C 第Ⅱ卷(共40分) 31.(1)背景:宦官专权,厂卫横行,政治腐败;武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6分 (2)措施:实行宽刑简罚,调整刑事政策;平反忠臣冤狱;规范赋税征收,取消增设的关卡。6分 意义:惩办贪官污吏,有利于促进政治清明;规范赋税征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8分 32.(1)背景:自然灾害多发;黄老学说和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经济发展。6分 特点:荒政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的程序化;政府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6分 (2)意义:减少了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荒政举措为后世救灾提供丁宝贵的经验。8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