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作业)

练习(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族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A.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 B.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 C.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 D.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解析 材料论述了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不同观点,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说明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结论,故选D项;材料强调角度不同得出的具体原因不同,汉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时代背景不同影响同一制度的原因肯定不同,不能把汉初分封制与周代分封制对比,排除B项;历史研究中不同时期受历史条件与研究者视角等的影响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能说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排除C项。‎ 答案 D ‎2.(2019·泉州二模)如表为“二十四史”中有关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相关纪传目录。据此可知 史书 相关纪传目录 北齐魏收《魏书》‎ 卷九十八 列传第八十六岛夷萧衍 唐姚思廉《梁书》‎ 卷一 本纪第一武帝上;卷二 本纪第二武帝中;卷三 本纪第三武帝下 唐李延寿《南史》‎ 卷六 梁本纪上第六·梁高祖武皇帝;卷七 梁本纪中第七·梁高祖武皇帝 A.正史记述比其它史作更可信 B.正史记述反映官方意识形态 C.史家以统一全国作为“正统”王朝标准 D.史家坚持“以成败论英雄”传统史观 解析 题干明显可以看出正式的官方历史反映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故选B项;正史记述不一定比其他史书记载可靠,排除A项;北齐魏收《魏书》也是正统王朝思想,虽然此时是分裂局面,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是否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排除D项。‎ 答案 B ‎3.(2019·河南六市模拟)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解析 从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恣行侵吞,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 答案 B ‎4.(2019·皖北协作区联考)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别 B.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 C.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 D.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 解析 依据材料,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但是一般认为元代文献中最早记载了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记载,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在历史研究中要注重不同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故选B项;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在文献记述中会有主观性,但说文献史料真伪难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在同等的条件下更有说服力,但孤证不立,要想得出结论还需其它史料的相互印证,排除C项;历史事实年代久远,所以需要多种史料的相互印证,使其更接近于历史事实,但不能说历史事实年代久远就难以判断,排除D项。‎ 答案 B ‎5.(2019·衡阳模拟)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表示他绝非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英国学者吴芳思认为中国史籍中没有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从而否认其到过中国,而中国几乎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达过中国。据此可知 A.当事人的陈述可信度较高 B.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认识 C.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历史阐释需要丰富的史料作依据 解析 题干中“英国学者吴芳思认为中国史籍中没有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从而否认其到过中国,而中国几乎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达过中国”,可知双方出现分歧是因为史料不丰富导致,故选D项。‎ 答案 D ‎6.(2019·蚌埠二模)《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面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解析 根据材料“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可知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故选B项。‎ 答案 B ‎7.(2019·包头二模)1906年,清学部指出历史教科书编写必须坚持“忠君尊孔”的原则,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给予了否定性评价。1933年,国定中国史教科书采纳了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认定太平天国运动为民族革命运动。这反映了 A.历史教科书编写体现时代特色 B.清末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C.社会性质决定了编者史观变化 D.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解析 由材料1906年清政府统治时期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到1933年民国时期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可知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呈现时代特色,故选A项;“不具有”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1906年到1933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C项;历史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事实,排除D项。‎ 答案 A ‎8.(2019·武汉调研)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中体西用”,让中国丧失政治变革的良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定,将曾国藩说成“汉奸刽子手”;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据此可知 A.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D.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解析 根据材料“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80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学家对洋务运动做出不同的认识,故选D项;“永远难有定论”,表述绝对,排除A项;历史真相的鉴定并非依据该主张人数的多少,排除B项;同理,评价的客观与否,与时间的远近不存在必然关联,排除C项。‎ 答案 D ‎9.(2019·济宁二模)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这说明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解析 题干中对于“五四”精神有三种不同看法,丰富了我们的教材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认识,故选C项;题干中的三种观念都有合理性,且较为客观合理,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种观念基本上都是对“五四”精神的肯定,无法判定三种观点属于不同的阶级立场,排除B项;题干中的三种观点不能体现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合肥二模)“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可推知 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较高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 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参与书写“三线建设”历史的群体构成比较多元,学者、政府人员、媒体人、“三线人”等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书写动因、方式、作用和特点,故选D项;材料中“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只是其中的一种记述形式,没有体现历史可信度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厂和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排除B项;材料显示“三线建设”的群体多元,而不是比较混乱,排除C项。‎ 答案 D ‎11.(2019·石家庄二模)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 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史实 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即题干是从不同的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社会主义学者主张计划经济,否定私有制经济发展,强调公有制经济,而该内容与罗斯福“新政”截然相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得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并没有夸大,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一种观点否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D项。‎ 答案 C ‎12.(2019·雅安模拟)下表为冷战后各国学者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观点 主要主张者 ‎“一、三、五”体系:军事上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美、日、德三个中心,政治上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 日本学者田中明彦 多权力中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学者基辛格 ‎“一、二、五”体系:综合国力美国独大,军事上美、俄两极,政治上美、俄、欧、日、中五个中心。‎ 中国大多学者 ‎“单极——多极”结构:美国独霸下的多极结构。‎ 少数中国学者 上表反映了 A.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B.历史结论的共识性 C.历史事实的唯一性 D.历史规律的预测性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不同国家学者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不同的认识,历史解释有多样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现象而非历史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历史事实的解释,排除C项;材料强调历史解释而非历史规律,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汕头模拟)中外历史上都曾流传着“牛皮圈地的传说”。以下为中外史籍中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说公元前820~前774年)他们(腓尼基人)请求一张牛皮所能够包围的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以为住所。阿非利加人(非洲人)鄙笑腓尼基人的请求这样微不足道……他们允许了,并且宣誓,保证他们的诺言。于是腓尼基人把一张牛皮,缘着边,团团转,剪成一根很细长的长条,包围着现在迦太基的卫城所在的地方,因为这件事情的缘故,这个地方叫做柏萨(意为“一张牛皮”)。‎ ‎——摘自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 古罗马历史学家,著《罗马史》‎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有佛郎机(一般指葡萄牙,在这应指西班牙)者,自称干系蠟国,从大西来,亦与吕宋互市(与菲律宾贸易)。……因上黄金为吕宋王寿,乞地如牛皮大,盖屋。王信而许之。佛郎机乃取牛皮剪而相续之,以为四围,乞地称是。王难之,然重失信远夷,竟予地……久之,围吕宋,杀其王。‎ ‎——摘自张燮(公元1574~1640年),‎ 福建漳州人,著《东西洋考》‎ 材料三 (16世纪后期)时佛郎机强,与吕宋互市,久之见其国弱可取,乃奉厚贿遗王,乞地如牛皮大,建屋以居。王不虞其诈而许之。其人乃裂牛皮,联属至数千丈,围吕宋地,乞如约。王大骇,然业已许诺,无可奈何,遂听之。‎ ‎——摘自《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四》‎ ‎(成书于1645~1739年)‎ 材料四 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为东洋日本甲螺(头目),引倭彝(倭寇)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未几,红彝荷兰人由西洋而来,愿借倭彝之地暂为栖止。诱约一牛皮地即可。倭彝许之。红彝将牛皮剪如绳缕,周围圈匝已有十数丈地。……崇祯八年,‎ 荷兰始筑台湾赤嵌二城。‎ ‎——摘自《台湾府志·卷之一·沿革》‎ ‎(1685~1764年成书),续四库全书·史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皮圈地的传说”传播的背景和过程。(13分)‎ ‎(2)材料二、三记述了同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12分)‎ 解析 (1)据材料“摘自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著《罗马史》”得出该传说源于古罗马史籍记载,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向欧洲等更广大地区传播;据材料“(16世纪后期)有佛郎机(一般指葡萄牙,在这应指西班牙)者,自称干系蠟国,从大西来,亦与吕宋互市(与菲律宾贸易)”得出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对亚洲等国实施殖民侵略,该传说逐渐传播到菲律宾及中国东南沿海;据材料“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为东洋日本甲螺(头目),引倭彝(倭寇)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未几,红彝荷兰人由西洋而来,愿借倭彝之地暂为栖止”得出17世纪后,荷兰崛起为海上强国,企图侵占中国台湾,与盘踞台湾的倭寇产生矛盾,该传说随着殖民活动传播到台湾,并被写入官修正史,从而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综上得出该传说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众对狡诈的殖民者的痛恨。(2)材料二: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主要从材料的距今时间,作者的情况,是私修还是官修及史实记载的准确性等角度分析;材料三: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从材料的距今时间,作者的情况,是私修还是官修及史实记载的准确性等角度分析;最后分析两则材料的关系。‎ 答案 (1)背景和过程:①该传说源于古罗马史籍记载,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向欧洲等更广大地区传播。(4分)②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对亚洲等国实施殖民侵略,该传说逐渐传播到菲律宾及中国东南沿海。(4分)③17世纪后,荷兰崛起为海上强国,企图侵占中国台湾,与盘踞台湾的倭寇产生矛盾,该传说随着殖民活动传播到台湾,并被写入官修正史,从而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4分)④该传说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众对狡诈的殖民者的痛恨。(1分)(说明:过程描述2分,结合史实分析2分,第④点1分。)‎ ‎(2)材料二:成书时间与所载史事时间相近,可能更接近事实;作者为福建漳州人,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南洋交流频繁,‎ 能掌握较丰富的历史资料;材料二属私修史书,具有一定局限性;材料二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部分记述具有不准确性。(5分)(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答一点给2分,答二点以上给3分,如对两个方面都进行分析给5分)‎ 材料三:材料三出自官修正史,一般而言史料价值更高;材料三距所载史事时间较远,且易受王朝政权更迭影响;材料三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表明也存在诸多缺漏;材料三部分记载如“数千丈”的说法有夸大之嫌。(5分)(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答一点给2分,答二点以上给3分,如对两个方面都进行分析给5分)‎ 关系分析:从时间上看《东西洋考》成书较早,《明史》成书较晚;从内容上看《明史》所述内容《东西洋考》俱有记载,且延续了《东西洋考》的错误。据此推之,《明史》所记可能源自《东西洋考》。(2分)‎ ‎14.(12分)(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第一:审题。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要求做到:1.提出论题2.加以论述 第二:写题。把握表格中的三个时间以及表格中变动的内容,要结合三个时间与所学知识,明白因时代、角度、立场的不同会影响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即可提出论题。‎ 第三:论题。围绕论题(观点)加以论述即论证观点,做到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不同时代的需要会影响作品的翻译与改动 论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为了“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因此,作者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译为《黑奴吁天录》,删除部分西方宗教思想内容,增加孔孟思想内容。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建立,为了弘扬民主革命思想,因此1907年作者(中国留日学生)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增加了独立、自由的革命思想。1961年中国以阶级斗争思想为指导,反对帝国主义压迫,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作者将话剧改译为《黑奴恨》,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增加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品的翻译与改动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示例二 论题:不同作者的角度、立场会影响作品的翻译和改动 论述:1901年,作者从“振作志气,爱国保种”的角度、立场出发,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译为《黑奴吁天录》,以唤醒国民意识,删除了部分西方宗教思想内容,增加了孔孟思想内容。1907年,作者从“民主革命”的角度、立场出发,将小说改编为话剧,以弘扬革命精神,增加了独立、自由的革命思想。1961年,作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立场出发,将话剧改译为《黑奴恨》,以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增加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总之,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动体现了作者的角度、立场不同。‎ 示例三 论题:不同社会思潮会影响作品的翻译和改动 论述:1901年,作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译为《黑奴吁天录》,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作者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增加了独立、自由的革命思想;1961年,作者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的影响,将话剧改译为《黑奴恨》,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增加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总之,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