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24.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D.“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5.《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26.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27.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 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 28.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B.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C.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D.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 29.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 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30.中共中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该论断提出时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已经胜利完成 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 31.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32.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知识青年返城潮遍及全国,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搞个体劳动。于是,返城知青中冒出了大批城镇个体户:修车、修鞋、照相、缝衣、开小吃摊铺……。这说明知青返城潮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促进了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D.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33.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C.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34.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到,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被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C.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D.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35.美国外交学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指出,美国单极时代的观点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一个地缘政治时代的结束上,而忽视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一主要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是一个颇有实力的对手,而是恐怖主义,核武器的扩散等全球性骚乱和衰退。这表明 A.全球化发展推动单级世界的构建 B.经济全球化推政治多极化发展 C.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下降 D.全球化导致地区性冲突不断加剧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唐宋之际,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渐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放宽视野从长远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 ——摘编自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农业之ー,在世界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并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可以说,家庭农场制度是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的基础与发展的前提。总的未说,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场的权力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地流转制度。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处理土地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从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得到的启示。(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上图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请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和中国战略发展任务的转变,从建国之初沿袭而至的司法观念、审判制度、管理体制等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司法改革势在必然,主要发生了以下事件:1988年11月,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黑龙江、浙江、福建、内蒙古四省区实行在觉的领导下法院干部以上级法院管理为主的体制改革试点;199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公布了《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内容主要涉及审判方式改革、审判组织改革、法官管理体制改革、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等内容。这个阶段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刚开始审慎分析中国司法的现状,并尝试探讨本土资源、国际资源和当代国情结合的可能性。 ——摘编自单忠献《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及向度分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司法改革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司法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结束后,国内反战情绪蔓延,为了避免重蹈世界大战的覆辙,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包括中立条款的法案。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国内经济危机和动荡国际局势的双重压力下,身为国际主义者的总统罗斯福推出著名的新政。新政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由于传统的孤立主义势力仍不可小觑,涉及对国际事务的态度问题,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一系列中立法案,这些法案可以说是政治妥协的严物。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这些法案才被正式废除。法案对国际事务奉行不干涉原则,在中立法案的出台和不断修改的过程之中,总统罗斯福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罗斯福通过援引中立法案使得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基于此,二战伊始美国采取了不插手的态度,让北美大陆远离战火的同时,也赢得了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机遇。 ——据尚锴《美国中立法案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8分)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5分) 材料 李提摩太,英国人,1870年底到达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45年之久,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李提摩太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以中国士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布新教,19世纪70年代,山西、山东正值丁戊灾荒,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提出欲救其灵魂必先救其肉体的主张。1893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传的“变通观”“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李提摩太乐于学习儒学、佛教、中国传统文学,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1901年他提出用庚子赔款在山西创办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先烈,马俊、崔廷献等政治家。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进行概括(9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提摩太的活动加以评价。(6分) 参考答案 24.B 25.A 26.C 27.B 28.D 29.B 30.A 31.C 32.A 33.B 34.C 35.B 41.(1)宋朝土地调整的特点: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土地产权更明晰;贫富分化严重。背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 (2)措施: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 启示: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注重市场因素的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42.示例一: 论题: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 论述:1921年由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9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缓和了供需矛盾,缓解了危机,是美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从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结论:国家的经济政策应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就会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示例二: 论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论述:1921年由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9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缓和了供需矛盾,缓解了危机,是美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结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有利于发展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可以相互借鉴。 45.(1)先试点后推广;内容具有广泛性;结合国情。 (2)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 46.(1)原因:美国孤立主义思想根深蒂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没有从根本上危及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国内政治势力的斗争和妥协。 (2)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听任德日法西斯侵略扩张,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野心,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最终也被卷入了战争。 47.(1)传布新教、赈济灾民、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翻译中国典籍、发展新式教育。 (2)传播进化思想,促进维新活动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山西近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