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本卷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国内社会的剧烈变动 C. 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故答案为B项。“百家争鸣”现象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百家争鸣”局面是当时的文化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指向的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然后联系所学史实,从这一现象的背景来确定导致“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一主题的原因。 3.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A项正确;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4.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这说明汉统治者 A. 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 B. 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 C. 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 D. 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主张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文帝时期尚无此学说,故A项错误。 “天下臣民举贤”并未限定为儒家人士,故B项错误。 材料重点为将自我行为与天象相联系,并未体现出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尚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错误。汉文帝将天文现象与自己为政德行联系起来,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 5.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北魏时期 A. 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 B. 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 C. 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 D. “三教合一”的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 通过材料“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说明出现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流现象,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从体现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C。 6.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 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 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 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 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C项,董仲舒援引《春秋》,认为寡妇再嫁是可以的,这就比后世“设男女之大防”“一女不事二夫”不允许寡妇再嫁的程朱理学思想要宽松得多,显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C项正确。 A、B、D项,题干中董仲舒是在“评论”这件寡妇改嫁案,并不是司法官,不能体现汉代司法判案原则;题干中“寡妇再嫁”仅为一个个例案件,并不能说明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题干中没有体现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A、B、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对婚姻的影响 7.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①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②不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③符合题意;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④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中含有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8.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 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儒学的支派数量及文章数量所占的比重最大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地位明显提高,A项正确;其它学派仍然存在,因此并不能说“百家争鸣”趋于结束,故B项错误;汉代没有活字印刷术和科举制,故排除CD两项。 9.淸朝袁枚(1716-1798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无复男女之嫌……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A. 重视经世致用思想 B.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理学思想受冲击 D. 教育平等观念为共识 【答案】C 【解析】 理学提倡“三纲五常”的思想,对于妇女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压抑,材料中收女弟子,实质上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对,说明理学思想受到了冲击,故C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思想的加强并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D中“共识”说法绝对。 10.“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戏曲 A.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C. 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D. 拓宽了史学研究视野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诫其子”“勉其弟”中的“诫”“勉”来看,材料明显是突出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中信息完全不符,排除。 11.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故B错误;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故C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 错误。 12.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 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 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 “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D. 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并未体现出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13.(2017年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 14.“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A. 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C. 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 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不光是针对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针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明显的反帝的性质,体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思想,推动了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故B正确;材料反映仍然要维护私有企业制度的存在,只是增加了国家管理的职能,没有突破民主革命的范围,排除A;材料表明仍然要维护私有企业制度的存在,而苏俄的经济政策实行公有制经济,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孙中山自身的政治转变,并且孙中山始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排除D。 1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里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钱穆重在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进步特征,“大杂烩”一词不准确,A项排除;钱穆对三民主义的论述没有提及中国传统政治,B项排除;钱穆称赞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没有对其进行批评,更不能表达脱离中国现实的意思,C项排除;钱穆在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各自具有德国、苏俄、美英等国相关制度与“精神之优点”而规避了其“缺失”,说明三民主义能够体现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体现其进步性,D项表述正确。故选D。 16. 1896年梁启超发表《西学书目表》,著录译书约300种,分西学(电学、化学等)、西政(官制、法律等)、杂类(游记、报章等)三大类。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B. 译书水平的不断提高 C.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D. 变法维新的时代呼声 【答案】D 【解析】 根据“著录译书约300种,分西学(电学、化学等)、西政(官制、法律等)、杂类(游记、报章等)三大类”,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译书水平的高低,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7.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18. 1912年10月康有为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宣扬“欲不亡中国乎,必至诚至尊孔子为教主始也”。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同年教育部也命令恢复读经、祭孔。这反映出 A. 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 B. 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弘扬 C. 新文化运动是历史必然 D. 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与袁世凯宣扬孔子和儒教,其目的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这属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故C选项正确;尊孔复古不等于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故A选项错误;弘扬儒家思想文化与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也不能等同,故B选项错误;当时北洋政府大力倡导的是孔教文化,不是传统文化,且倡导孔教文化的目的是复辟帝制,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9. 1920年初,陈独秀在武汉发表演说,指出必须“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的苦、有产的安享”;“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用,应归为社会的共产”。这可直接佐证当时 A. 封建礼教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B. 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改造问题 C.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根据“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的苦、有产的安享”“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用,应归为社会的共产”可知,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改造问题,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将传统的白话小说重现光芒,是对旧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知识分子使白话小说这一传统重现光芒,并不是反对旧道德,排除A项。材料强调知识分子发扬白话小说这一传统,而白话小说的重新发扬并不是落后的表现,并未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排除B项。白话小说主要是用白话写成,而非文言文,新文化运动并非肯定文言文的价值,排除C项。 21.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 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D. 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等信息说明孙中山对民权思想来源认为是取自欧美,故本题选择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22.有人据《孙中山全集》第3-11卷统计,孙中山在1914年至1925年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的认识达166处,其中仅1914-1919年就达58次,这一时期他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可能认识到的是 A. 失败源于未发动工农群众 B. 民主革命不能依靠军阀 C. 革命组织的涣散后患无穷 D. 人民民主意识必须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期才意识到发动工农,因此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孙中山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革命活动,认识到民主革命不能依靠封建军阀,而且要改组国民党、增强人民民主意识,B、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3.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名师点睛】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本题较好地契合了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热点,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周年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掌握。 24.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应当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因此这些主张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答案为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排除A项;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要消灭私有制不同,排除D项。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因此,取消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25.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52年底,学习俄语,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学习俄语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是为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一边倒”的方针,到1952年时没有变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学习俄语无直接关系;文化教育改革在1952年也没有涉及,且不一定要学习俄语,应该是多种语言都要有人去学习;由此可知ABC排除,正确答案为C。 26.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 表明新中国建设已摆脱了苏联模式 B.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案】C 【解析】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C正确,D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新中国建设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A错误;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B。 27.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 ‘破’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立’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毛泽东时代斯大林模式束缚就已经破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并不破除公有制束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属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8.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 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在20世纪中期,上海的影院可以即可以放映香港影片,也播放反映大跃进的影片,这表明当时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A、B、D在题文中没有明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29.1982年,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这给刚刚致富的民众带来了恐慌与迷惘。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下海”逐步取代“投机倒把”,开始流行起来。这些变化说明了 A. 领导人言行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B.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合乎人心 C.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渐被打破 D.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明显不符事实;B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D是在21世纪初;从材料信息““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可知经济经济体制已经受到冲击。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被打破 30.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涉及到思想方面的问题,即这段话的主旨在于表明苏格拉底其实是在捍卫思想自由原则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公民生存权利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司法不公方面的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思想自由而非反对贵族专权暴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31.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 A. 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 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 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 D. 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签名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突出,故B正确;A中集体创作不符合史实;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宗教题材,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主旨。 32.“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下图所示东西方两部文学巨著,其产生的相似社会背景是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宗教神学束缚思想 C.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想主流 D. 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答案】D 【解析】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清朝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两部文学巨著都产生的背景都是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满足了符合市民的文化需求,D正确;A不符合《十日谈》,BC不符合《红楼梦》,排除ABC。 33.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 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 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 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 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答案】A 【解析】 由题中“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可知,这说明了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材料中没有涉及“知识与美德”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功利主义”的内容。故排除BCD,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3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 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改变传统依靠教主信教的模式,提倡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35.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舞蹈、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等信息可知维多里诺既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也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A项正确;材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未体现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和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排除BC;14、15世纪的意大利正在开展文艺复兴,维多力诺的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说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的说法错误,排除D。故答案选A。 36.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 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 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洛克主张社会契约,分权思想,强调行政立法和外交分属于议会和国王,由此可知其主张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推翻君主制,所以选A,B、C两项是两者的共同点,D项所述与“国家政治”无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扩展 37.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信息“人类理性……建立……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即可选出A项;B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自然科学……支配整个世界”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 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中“追求王权公 平”、D项中“倡导阶级平等”的表述与其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 38.普鲁斯特认为,必须把《百科全书》编纂者们如狄德罗、伏尔泰等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据统计,《百科全书》作者中,有4%是商人或制造业者,有贵族头衔的占同样比例,医生15%,政府官员12%,神职人员8%.这反映出 A. 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启蒙运动得益于少数富贵精英的支持 C. 理性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认识 D. 社会结构中资产阶级已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材料只能说明启蒙思想家涉及广泛的社会全体,而不能体现出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此时的商人、制造业者、贵族头衔者、医生、政府官员和神职人员等都是在当时一些富贵精英,这些编纂者们都是启蒙运动的支持者们,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理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39.美国学者孟德卫认为:“在18世纪的法国,没有神圣启示的儒学,作为一种令人赞赏的哲学被反基督教的启蒙思想家接受。信奉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成了启蒙思想家向欧洲宣传的极好典范。”这表明 A. 中国制度符合启蒙思想家的设想 B. 启蒙思想家吸收了儒学合理成分 C. 中国已经成熟实施开明专制制度 D. 启蒙思想和儒学有共同的价值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儒家思想来反专制,并不是说中国制度符合启蒙思想家的设想,A错误;根据“信奉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成了启蒙思想家向欧洲宣传的极好典范”可知,启蒙思想家只是吸收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来作为他们反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已经成熟”实行开明的专制制度,排除C;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而中国当时的儒家思想本质上是封建思想,启蒙思想家只是对儒家思想有用的部分进行借鉴和利用,并不能表明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信奉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成了启蒙思想家向欧洲宣传的极好典范”,结合所学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 40.梁启超将刘知几的论史家“三长”和章学成的“史德”论合并.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并对史德作出新解释。他认为对历史“应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据此说明梁后超认为历史研究应该() A. 注重学识,还原真相 B. 力求创新,德才兼备 C. 毫无偏私,务求公正 D. 兼具四长,找准史料 【答案】C 【解析】 “应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的信息说明对待史学研究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中内涵均有差距。 本卷共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6分,第43题10分,共计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解析】 (1)解读材料一,提取董仲舒和昆体良关于教育的主张或认识,从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的地位、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其相同点。 (2)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二中严复、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或宗旨及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法的规定中概括,并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二小问应结合清末、民国初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历史主题进行分析。 点睛: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古代教育以官学为主要形式,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近代教育倡导西学,渐与思想启蒙、政治民主和工业化相联系,具有爱国性。(3)现代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全民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科学文化界巨人辈出,他们从广阔的领城和空间,以不同方式从事精深的研究、创造和发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世界”的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却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城,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材料三 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从文艺复兴看新文化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说的“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其所产生的影响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借助的“外来文明资源”主要有哪些思想内容? 【答案】(1)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局限:影响的领域狭小,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不足. (3)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否定)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内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马克思主义等. 【解析】 【详解】(1)理解:根据“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概括得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局限:根据“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得出影响的领域狭小,根据“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城,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得出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不足. (3)不同:根据“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得出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马克思主义等。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证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东西方再造文明,方法都是积极汲取古今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继承了旧文明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一种崭新的文明。 ——徐坚《文明的再造与复兴》 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再造与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外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论题:文明的再造推动文明的复兴。(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 阐述: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潮流。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大大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近代中国逐渐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14、15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复兴,知识分子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批判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宣扬人文主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近代科学的发展。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和先定论,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启蒙运动直接批判君主专制,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和法治,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蓝图。此外,欧洲还吸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所有这些推动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评分标准:建议采用分层评分,按照一等二等三等记分。评分角度主要看:所提论题是否符合要求、指向明确;所举史实能否与论题构成逻关系、史实分析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严谨,文字是否通顺。 【解析】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阅读材料,根据“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可得出论题:文明的再造推动文明的复兴。最后,根据“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知识,或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知识分析论证。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