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六安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右四个字,它们依次代表的是: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茂盛之状;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 A.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B. 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D. 甲骨文全面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达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可以看出,商周时期通过描述植物的生长来记录季节。从左到右依次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在原始社会;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错在“全面”二字。‎ ‎2.宋代出现了“交子”。“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据此可知“交子”‎ A. 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 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 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充分说明“交子”具有一定“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 项错误;“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 “交子”是货币,而唐代的飞钱是汇票,不能直接用于交易,故D项错误。‎ ‎3.与下面《祖孙情·启蒙教育》场景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谚语与农耕文化》可作为标题 B. 对话内容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特色 C. 强调了天时、地利等对农业的重要性 D. 是古代科举制的必考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稻花要雨,麦花要风,秋分种麦正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图片内容可知,谚语反映了农耕经济的经验,故《谚语与农耕文化》可作为标题,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图片中反映的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经验积累的信息,故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图片强调了农业与天气、时节的关系,反映天时、地利等对农业的重要性,故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科举考试以儒家学说为主,且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信息,故选D。‎ ‎4.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 ‎①城市规模扩大 ②城市商业的发展 ‎ ‎③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④市坊之间没有严格界限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可知城市规模扩大, 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甚富而实,临淄之途,人肩摩” 可知城市商业的发展,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可知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③符合题意。宋以前市坊有严格的限制, ④不符合史实,排除。故答案为A。结合上述分析排除BCD选项。‎ ‎5. 该图《公告》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的增多 B. 日本“委托经营”的加强 C. 官僚资本加强了经济垄断 D. 美国扩大了在华经济特权 ‎【答案】C ‎【解析】‎ 图中所示的“民国三十七年”应该是1948年,所以从这个公告的内容判断,应该是官僚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垄断。‎ ‎6.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洋》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 C.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目关键词“粗茶淡饭”“ 布衣”“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充满艰辛和困苦,富足和惬意只是诗化的生活意境,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可知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亦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是它的特点之一,故BD项排除。‎ ‎7.清嘉庆道光年间,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语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 A. 说明传统的“四民”观念已经解体 B. 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C. 说明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D. 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绅商的出现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一些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的人也从事经商活动,这属于新的社会阶层,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B项正确。四民观念依然是主要的观念,故A项“四民”观念已经解体的说法错误,排除。清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主要是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排除。‎ ‎8.下面的表格是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工业生产人均比较,为解决表格中的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 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数据可以看出,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五”计 划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C项正确;A项是大方针;BD项是变革生产关系。 ‎ ‎9.史学研究过程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过程的 ( )‎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一览表 ‎ 成员 ‎ 占全国人口 ‎ 占国民收入 ‎ 年代 ‎ 穷人数目 ‎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 ‎ ‎20% ‎ ‎36.5% ‎ ‎1855年 ‎ ‎35(万) ‎ ‎1850年 ‎ ‎87(万) ‎ 普通群众 ‎ ‎80% ‎ ‎40% ‎ ‎1863年 ‎ ‎109(万) ‎ ‎1866年 ‎ ‎130(万) ‎ A. 问题形成 B. 史料收集 C. 史料整理 D. 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表格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是对不同阶级收入情况进行分类整理,故本题选C项。A、B、D与材料不符,所以不选。‎ 考点:史学研究·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史料整理。‎ ‎10.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伊丽莎白女王则声称:“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任何个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帝同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崛起 B.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这些言论出笼的保障 C.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率先建立海洋霸权 D. 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打造“世界工厂”‎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了英国要重视海洋,要重视海外贸易,这是重商主义思想的产物,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些言论出笼时“日不落”帝国尚未建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率先建立海洋霸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而非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重商主义。‎ ‎11.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 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 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 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D.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答案】D ‎【解析】‎ ‎18世纪中后期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这场革命是指工业革命,其本质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故选D;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就产生了,故排除A;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应该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故排除B;C 属于现象而不是本质,故排除。‎ ‎12.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的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大规模开垦荒地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歌年代”是十月革命时期、“退却年代”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剥夺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战争年代”是二战时期、“战后年代”是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余粮收集制是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属于“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之一,属于“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属于“战后年代”,故D项错误。‎ ‎13. 下表是民国时期各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商品值比重的变化情况。它说明了当时中国( )‎ 项目 ‎ ‎1920年 ‎ ‎1936年 ‎ 机器制造品 ‎ ‎9.6% ‎ ‎16.5% ‎ 手工制造品 ‎ ‎32.2% ‎ ‎25.5% ‎ 农产品 ‎ ‎45.4% ‎ ‎45.9% ‎ 进口洋货 ‎ ‎12.85 ‎ ‎12.1% ‎ ‎①依旧是落后的农业国 ②国民经济比例比较合理 ‎③工业化的进程有所发展 ④基本摆脱外国经济侵略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表格数据,机器制造品的比重有所上升,说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③正确;农产品的比重仍很大,说明中国依旧是落后的农业国,同时说明中国的国民经济比例不合理,①正确,②错误;进口洋货仍占一定的比重,说明尚未摆脱对外国的经济依赖,④错误。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14.1936年罗斯福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据此说明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有助于 ‎①克服经济大危机 ②巩固美元中心地位 ‎③遏制法西斯势力 ④进入“新经济”时代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故②错误;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故④错误;材料信息“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反映出这场战争有助于克服经济危机,也有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故①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15.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 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答案】B ‎【解析】‎ 从1882年与1907年德国在三个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我们能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有所增加,第一产业有所降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就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德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这一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德意志统一的内容。‎ ‎16.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B.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材料“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反映了工业革命也引发了民生等社会问题,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工业革命的带来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7.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A. 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 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至70年代初,美国一直实行的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随着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长期得不到解决,直到80年代初,美国通过减少国家干预等措施,逐渐西欧从危机中摆脱出来,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故D选项正确;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但这一时期美国主要是以国家干预为主,故A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经济出现复苏局面出现得益于国家干预,故B选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是随着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长期得不到解决,故C选项错误。‎ ‎18.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B. 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C.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答案】C ‎【解析】‎ ‎“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提法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位置,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西方在世界文明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现象,与“地中海时代”无关,不能反映这一提法的总体含义,排除A、B、D项。‎ ‎19.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 行政命令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此前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这反映的是 A. 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范围财富分配 C. 区域化合作是把双刃剑 D. 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说明区域化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竞争,造成贫富悬殊,南北差距等一些列问题,故A项正确,C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失信于发达国家,排除D。故答案选C。‎ ‎20.2014年北京APEC会议指出,过去25年,APEC成员经济体平均实施关税降低超过10个百分点,推动区域内贸易额和区域总贸易额提升7倍。这说明APEC的成立 A. 使成员国间贸易壁垒消除 B. 得益于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受到其他经济组织的欢迎 D. 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依据材料可知,APEC使成员经济体平均实施关税降低,推动了区域内贸易额和区域总贸易额提升,这说明APEC的成立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APEC成员经济体平均实施的关税降低,但不等于成员国间贸易壁垒消除;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APEC的成立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并非经济一体化推动了APEC的成立;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其他经济组织对APEC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政治矛盾消失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 C. 多极化趋势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 D.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当然不能使各国政治矛盾消失,而只是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这是因为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共同的利益能起到减缓政治冲突的作用,BC两项的说法本身正确的,但和本题的主旨是没有关系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的影响•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22.下图是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 A. 农业生产总量呈下降趋势 B. 工业发展徘徊不前 C. 服务业兴起并一直呈上升趋势 D. 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三大产业曲线趋于平衡,说明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D正确;表格体现的不是产量,A错误;工业不是徘徊不前,B错误;服务业并不是一只上升,C错误。‎ ‎23.‎ ‎ 下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请问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A. 固守自由放任 B. 实行政府干预 C. 走法西斯道路 D. 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艰难时期”可以想到是经济困难时期,也就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绅士的观点是靠稻草人,不管不问即不作为就能渡过危机时期,实际上是喻指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4.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上义服务。‎ ‎1992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 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 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79年到1992年,我国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文革”期间,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错误;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并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故C错误。故选D。‎ 第Ⅱ卷(材料题)‎ ‎25.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第8条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 材料二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三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概括材料一中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分析其措施的目的。‎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农业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答案】(1)措施: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 目的:由于经济危机爆发,人们购买力下降,使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 ‎(2)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3)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私有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维护市场体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 ‎【解析】‎ ‎(1)措施:根据“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得出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使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 ‎(2)说明:根据“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概括归纳。‎ ‎(3)理解: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说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根据罗斯福新政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经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 如图所示,历史学家伊恩—英里斯提出遣夸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 ‎——摘编自(美)伊恩·莫里新《西方将主宰多久》‎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以来西方赶超东方,东方积极融入,呈现赶超之势。‎ 阐述:14—17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西方开始统治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起来,西方长期主宰世界。‎ 二战后,西方确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面临着制度和经济层面的危机,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近代以来西方凭借经济和制度优势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并构建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政治经济秩序,东方国家奋起直追,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呈现赶超之势。‎ 示例二:‎ 论题:东西方文明之间竞争带来灾难,融合带来发展。‎ 阐述:一方面,近代西方凭借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前期采用暴力手段,经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后对世界的侵略扩张,把落后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中,东方文明饱受摧残,比如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社会。‎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密切了国家、地区间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地区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或多边组织,谋求和谐共生健康发展。‎ 总之,人类发展历史中,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有“相互赶超”的趋势,这是一种竞争关系,但竞争之下是融合,未来世界各国的发展更加休戚相关,和合共生才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解析】‎ 本题据材料“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并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即可自拟论题,例如:近代以来西方赶超东方,东方积极融入,呈现赶超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一带一路”的提出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2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0个国家人均收入,比最贫穷的20个国家高出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其中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年收入仅有100美元;最富有的国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高达3.84万美元。该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又有12亿人的每天生活费还不足1美元。‎ ‎——摘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 ‎(1)材料一、二反映了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哪些因素? ‎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 ‎(3)“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请你评述这观点。‎ ‎【答案】(1)主要因素: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通行为全球化提供流通渠道;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反映了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作用;发达国家因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而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因工业落后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 ‎(3)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辨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发展中国家应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努力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间要团结起来,合作互助,并展开南北对话。(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可知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通行为全球化提供流通渠道; 依据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可知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2)材料三“2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0个国家人均收入,比最贫穷的20个国家高出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反映了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根据所学回答根源即可。(3)由题干中“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可知,这说明了其只强调了经济全球化的危害,其观点具有片面性。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间应积极对待,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