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会宁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填写处准确填写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试卷考生保留。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了一本法国人弗朗索瓦·贝尼耶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该书提到,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法国宪法中的道德黄金律。该书在17世纪末 A. 促使儒家文化开始西传 B. 促进启蒙运动兴起 C. 影响了法国的价值观念 D. 宣传了君权神授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法国宪法中的道德黄金律”可知中国的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国宪法中,影响了法国的价值观念,故选C项;“开始西传”的说法有误,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对法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无法体现其促进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论语》中并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所以该书应该也不是宣传君权神授,排除D。故选C。 2.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自称通《孝经》《论语》和《尚书》等典籍。这反映出 A. 社会主流意识开始转型 B. 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 C. 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 D. 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看出儒家著作从汉武帝开始得到发展。儒学地位上升,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连汉昭帝都通儒家典籍,表明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D正确。儒学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近2000年,没有开始转型,A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表示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B错误。不能因为皇帝看儒家典籍就说儒学脱离广大民众,C错误。 3.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提出民本思想。 B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 “二程”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这是董仲舒的主张,需要汉武帝的支持方能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因此选项B材料和结论逻辑关系有误,符合题意,选项B;选项A中的材料和结论围绕的正是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的材料强调伦理和天理的关系,与结论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材料中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这说明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两者逻辑关系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 4.《四书集注》构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它为中华文明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促成这一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是 A. 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理学走向成熟 B. 《四书集注》宣扬继承了儒家“仁、礼”的核心思想 C. 朱熹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 D. 《四书集注》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其在内容上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理学体系,故选A。材料强调的“新”,B项关注的是“旧”,排除;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故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是心学的出现,排除D。 5.钱学森、袁隆平、南仁东(天眼设计者)、林鸣(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等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科技偶像。从他们身上反映出 A. “先理后物,内心反省”探究方法 B. “空谈心性,明心见性”的学术风格 C. “注重义理,西学东渐”的研学思想 D. “经世致用,实干兴邦”的务实作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先理后物,内心反省”是宋明理学的探究方法,排除A;“空谈心性,明心见性”是陆王心学的学术风格,排除B;“注重义理,西学东渐”反映的是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的研学思想,排除C;钱学森、袁隆平、南仁东和林鸣体现了报效法国家,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的当代科学家的形象,故选D。 6.“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 ) A. 希腊人愚昧无知 B. 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 C. 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洞穴隐喻”说明人类的直接经验不是关于现实、关于表象的经验,真正的现实经验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之中,存在于人类的抽象和理性之中。如果没有思维,我们永远都只是这个虚幻世界的一个囚徒,表明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故选C;A说法错误,排除;BD与材料要说明的观点不符,排除。 7.有学者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开始于德国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据材料可知 A. 文艺复兴的范围在阿尔卑斯山以南 B. 宗教改革的范围在北欧世界 C. 文艺复兴对欧洲现代化毫无作用 D. 宗教改革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学者认为“欧洲的现代化进程”,真正的“文化起点开始于德国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两场运动对欧洲文化现代化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活动范围,AB两错误; “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并非是认为“文艺复兴对欧洲现代化毫无作用”,C项错误。 8.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本上是因为 A.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结果 B. 近代欧洲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 C. 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思想的自由 D.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则成为资本主义最主要障碍,它们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民主、平等、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尖锐矛盾,必然在思想领域有所反映,这是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的影响,不是原因,B选项错误,近代欧洲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是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C选项错误,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思想的自由是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 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 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 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转移”的问题,排除C;材料信息与“市场机制”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0.21世纪的中国提出了伟大的“一带一路”思想,“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山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 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 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时期,唐朝不能见到,故C项不可能见到,C项符合题意;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A项可能见到,排除;随着劳动技术的提高,绸、白瓷、唐三彩产量增加,在唐朝已经成为常见的商品,故B项可能见到,排除;坎儿井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故D项可能见到,排除。故选C 11.清代书法家梁巘评论古代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唐尚法”中的“法”就是法度、规则,但唐代书法并不排斥“表意宣情”。下列最能体现“表意宣情”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草书艺术线条的勾连不断、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B是草书,故选B;A是隶书,C是楷书,D是行书,三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能体现‘表意宣情’”,联系所学草书的特点分析解答。 12.17世起末期,受到万有引力启发,欧洲许多人相信,造物主是位数学大师,它在使星 球沿着预定轨道运行后,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这意味着 A. 世俗世界抵制宗教神学 B. 理性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C. 自然科学己经过度发展 D. 科学思想否定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欧洲许多人相信,造物主是位数学大师,它在使星球沿着预定轨道运行后,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体现了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故B符合题意;材料认为造物主并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由此可推知世俗世界并不抵触宗教神学,A不符合题意;材料“欧洲许多人相信,造物主是位数学大师,它在使星球沿着预定轨道运行后,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体现了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故B符合题意;17世纪理性主义还没成为时代主流,B不符合题意;17 世纪后期,随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但“过度发展”言过其实,C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看,科学并未否定宗教信仰,人们依旧相信有造物主,D不符合题意。 13.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 A.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 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 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正是民族国家快速兴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可见达尔文主义契合了时代,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自然科学和宗教信仰可以并存,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14.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下列启蒙时代的著作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伟人 著作 制度设计 A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王权至上 B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C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D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暴力革命共和制度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在史实和评价上符合“启蒙时代”,著作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相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B项正确;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反封建同时,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设计,A项错误;卢梭和康德的著作,强调了对民主和理性的理论分析,不符合“制度设计”的要求,CD两项错误。 15.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 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 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 D. 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些著作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等,并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意在引导人们了解西方,关注世界形势,故选B;A错在“彻底抛弃了”,排除;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姚莹、徐继畬主张学习西方,主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 16.有学者说,经过康有为等人的努力,孔夫子从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学究式的古代文化保存者”,变成为了一个“含有新鲜的生命”的“热情的救世者”。这主要是由于康有为 A. 开创了孔子儒学新体系 B. 摒弃了儒学传统价值观 C. 将孔子塑造成了革新者 D. 提升了儒学的宗教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为了给变法减轻压力,把孔子抬出来,推出《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成维新变法的先锋,从而出现材料中的情景,故答案为C。材料内容不是开创孔子儒学新体系,A错误。材料内容是利用孔子为变法减轻压力,并不是摒弃了儒学传统价值观,B错误。材料与儒学的宗教地位没有关系,排除D。 【点睛】《孔子改制考》是近代康有为撰。认为“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认为“据乱世”就是君主专制时代,“开平世”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是民主共和时代。借孔子的名义,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对推动戊戌变法有很大影响。 17.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A. 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 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 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 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材料认为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中体西用”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故选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没有达到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效果,排除A;材料说明“中体西用”提出的合理性,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18.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A. 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 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 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 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19.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 B. 经济发展丰富人们饮食结构 C.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 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团外卖”“饿了吗”等属于互联网服务平台,人们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建设,故A排除;“饮食结构”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排除;饮食习惯是人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且“深刻改变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20.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 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A. 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 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 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 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泽东在论述中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矛盾包括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故D项错误,C 项符合题意;材料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矛盾的论述,故A、B两项说法错误。 21.孙中山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一文中指出,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困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材料表明,孙中山 A. 使三民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B. 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C. 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醒认识 D. 意欲放弃走英美式代议制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孙中山主要表达的是英国财富的贫富分化以及美国官员的选拔存在很多流弊,据此孙中山是在强调在进行了民族和民主革命之后,需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弊端,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新认识,故选C项;孙中山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是在其晚年的时候实现转变的,故排除A项;同样孙中山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指的是孙中山在晚年实现“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故排除B项;从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来看,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走英美式道路的念头,故排除D项。 22.1956年5月,陆定一在中国科学院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发言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这次“发言”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开始明确科技文艺发展方向 C. 清除了文艺上“左”倾思想 D. 反映了科技文艺的空前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在学术上要强调自由讨论,百家争鸣,体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思想,答案为A。材料不是开始科技文艺的发展方向,排除B。清除了文艺上“左”倾思想是在195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双百”方针的理念而不是反映了科技文艺的空前繁荣,D错误。 23.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进行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认应该用一个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胡适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这表明 A.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B.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 C. 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D. 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大钊和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胡适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用资产阶级改良的方法改造社会,李大钊认为应该用一个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表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故D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解放了思想,李大钊和胡适思想观点不一致,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失败了,排除B;五四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 24.西方某艺术家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据此可知,该艺术家 A. 主张反映客观事物 B. 属于现代主义流派 C. 创作手法热情奔放 D. 善于揭示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首先,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作家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表现主义进和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被称为现代主义,答案为B。主张反映客观事物是现实主义,A错误。创作手法热情奔放是浪漫主义,排除C。善于揭示社会矛盾是现实主义,D错误。 25.2019年4月15日 ,著名古迹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卡西莫多心爱的钟楼建筑尖塔在大火中倒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中那令人动容的场景不复存在。与《巴黎圣母院》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 《唐璜》 B. 《红与黑》 C. 《约翰克里斯多夫》 D. 《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作品《唐璜》也属于浪漫主义文学,选项A正确;《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排除选项B;《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现实主义文学,选项C排除;《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选项D排除。 二、阅读材料题(26题共19分、27题共18分、28题共13分,合计50分) 26.道德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思想家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的品德。这样的道德观集中体现了孔子哪一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和阳明学说的特色。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倡导的道德观并分析其社会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道德观的认识。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克已复礼为仁的思想主张。 (2)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特色:倡导个性解放,不受儒家思想的束缚。 (3)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学以致用,反对虚词无用空洞学问,对程朱理学进行无情的批判;社会背景:顾炎武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目睹王朝兴衰,后来著书立说。政治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因而能够在思想领城批判性地继承传統儒学,使宋明以来渐趋沉寂的局面变得活跃起来。儒学中的勤改爱民、任人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 【详解】(1)品德:根据材料一“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 “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个人修养和济世情怀等品德;主张:这些美德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 (2)主张:据材料二“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和“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思想主要有“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特色:根据材料二“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结合所学可知阳明学说的特色在于,不受束缚,倡导个性解放。 (3)道德观:根据材料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可以概括顾炎武倡导的是务实和经世致用的道德观;背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分析其社会背景。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相关问题思路,从本质、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辩证地谈论对顾炎武倡导的道德观的相关认识。 【点睛】儒学中的德政、任人唯贤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7.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 ——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材料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材料三 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 ——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1)表现:艺人精选剧本形成独立的折子戏,表演艺术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红梅记》《十五贯》等新剧作不断涌现。原因:《牡丹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代表作:《哈姆雷特》。地位和贡献: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戏剧家。贡献:莎士比亚的作品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深深影响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提升了英国人的人文精神,使得英国的文化走向辉煌;莎士比亚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3)不赞成。理由: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由此可见两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将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历年间昆曲艺人精选剧本形成独立的折子戏。从表演艺术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艺人在表演过程中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从曲目更新角度看,这一时期《红梅记》《十五贯》等新剧作不断涌现,极大的丰富了昆曲剧目。原因:根据材料“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可知,《牡丹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年轻人百看不厌。 (2)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列举莎士比亚的任意一部剧作,如《哈姆雷特》。地位和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戏剧家。贡献:从莎士比亚对英国的影响以及对人文主义内涵的丰富两个角度回答。具体而言,莎士比亚的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作品在英国的广泛传播,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深深影响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提升了英国人的人文精神,使得英国的文化走向辉煌;从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颂扬来看,其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3)不赞成。理由:可以从两者作品思想内涵、题材范围、语言表表达等角度分析两者差异性。从两者作品反映的思想内涵来看,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从作品的题材范围看,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从两人戏剧语言表达方面看,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由此可见两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将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官学低迷不振,科举取士规模却日益扩大,书院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数量和规模大幅扩展。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书院大多采取师生同吃同住方式,朱熹、陆九渊等名师宿儒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引导。书院的大发展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明辨通达的学风,促进了自由讲学和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 ——陈胜利《弱宋——造极之世》 材料二: 讲学书院从明中叶起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讲学书院是历代学者传播思想、昌明学术之地,是新思想、新学术的孕育和诞生之地。书院的兴起还与王阳明创立心学以及阳明弟子传播心学的努力分不开,在20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认为书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补救官学的流弊,而讲求古圣贤的明伦之学。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明书院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综合上述分析,概括指出书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地位上,是官学的补充;教学方式上,开放式教学(或师生关系和谐);教学内容上,知识与人格并育;影响上,促进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2)补救官学教育的衰弊;学者名师的著述讲学活动;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私人讲学的历史传统。 (3)书院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详解】(1)根据“书院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得出是官学的补充;根据“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得出开放式教学;根据“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引导”得出教学内容上,知识与人格并育;根据“促进了自由讲学和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得出促进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2) 根据“讲学书院从明中叶起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得出补救官学教育的衰弊;根据“朱熹、陆九渊等名师宿儒”“讲学书院是历代学者传播思想、昌明学术之地”得出学者名师的著述讲学活动;根据所学,还可从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私人讲学的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回答。 (3)可从书院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并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