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莆田市2020届高考历史12月练习题(福建) ‎ 一、选择题 ‎1.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制约丞相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监察三公九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依据材料“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可知,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朝可以制约丞相的权力,但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加强君权的措施,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选项错误,中朝没有监督三公九卿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商业发展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 ‎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5. 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 ‎6.“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而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但人如何得到科学呢?通过学习,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材料中“这些人”是指 A.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学派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中可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些人”是指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故C项正确;A项强调“认识你自己”,排除;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强调人性,反对神性,故B项排除;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故D项排除。‎ ‎7.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臭气冲天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许多人并非溺死,而是因为喝了污染的河水。与泰晤士河的污染关系密切的是 A. 电动机的勃然兴起 B. 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C. 内燃机的大面积推行 D. 汽车飞机的普及率高 ‎【答案】B ‎【解析】‎ ‎1858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材料中环境污染正是使用蒸汽机导致的,故选B;ACD中电动机、内燃机和汽车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8.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的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 A. 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C. 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 D. 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和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排除AC;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显然忽视了议会的作用,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故选B;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是君主立宪制的内容,英国也保留了国王,所以不算是“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排除D。‎ ‎9.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面抗战开始。‎ ‎10.《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宜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故A项错误。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故C项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发展,其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 ‎1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1903年又在《苏报》上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说明章太炎 A. 主张反清革命 B. 反对民主共和 C. 提倡保皇立宪 D. 支持君主立宪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载湉”是指光绪皇帝)等信息可知,章太炎主张反清革命,故选A;题干中没有关于民主共和的信息,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革命”可知,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2.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有了绝对增长”,这和新经济政策有密切关系,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私有制,且在1921年就已经停止,故A项错误;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私人资本有了绝对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强调的是公有制,不是私有制,故D项错误。‎ ‎13.美国总统胡佛说:“当我们充分理解了20年代经济史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终结了一个繁荣时期的这场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他认为导致“这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 B. 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C. 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 D. 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答案】A ‎【解析】‎ 根据“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可知,胡佛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排除。‎ ‎14.1961年不结盟运动第一次首脑会议宣言倡导,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要求签订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撤除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和消除核战争的威胁,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宣言表明不结盟运动 A.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B. 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 C. 联合全球治理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D. 谋求实现各国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 ‎【答案】A ‎【解析】‎ 不结盟运动提出了“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这一独立的主张,这表明不结盟运动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故A项正确;第四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提出了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现不出联合全球治理,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谋求实现各国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故D项错误。‎ ‎15.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A. 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B. 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 C. 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D. 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以后GDP总体呈增长发展,说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总体发展,‎ ‎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经济增速明显;1989至1991年增速不显,这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局势有关;1992年增速明显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这说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1979年以后GDP总体呈增长发展,排除;D项,从材料信息中不能看出有关结构调整的内容,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6.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 ‎17.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股票上的“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字眼,可得知此股票可直接用于研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A正确。从“农村合作社”可得知,此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该股票直接关联农业,并非商业,C错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错误。‎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中的农业改造。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股票图片中的关键字眼“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即可得出答案。‎ ‎18.2010年是袁隆平先生80华诞,下面是温家宝给他贺信(节选):‎ 由此可知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 A. 解决了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 B. 使中国人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 C. 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D. 为中国农业科技赢得了世界声誉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贺信内容“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可以看出赞赏了袁隆平为中国农业科技赢得了世界声誉,故B项正确;袁隆平的科技成就有利于解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但还没有解决,故A项错误;袁隆平的科技成就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不是小康问题,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9.下边两图反映了当今世界关系格局,这表明 A. 新的世界秩序已形成 B. 冷战格局产生新变化 C. 美国陷入了孤立状态 D. 一超多强,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天平两侧分别是美国与中、日、俄、欧盟等国,美国的重量和面积要远远大于天平另一端几国的重量,证明了美国在图片天平中的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的两极格局瓦解后,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局面,D选项符合题意。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世界秩序尚未形成,A选项排除。苏联解体标志是两极格局的瓦解,B选项排除。美国陷入孤立状态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20.“他们拿起画笔,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沉重的使命;他们只是要书写愉悦的心情,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他们摆脱了长久以来主宰西方美学的古典符号,他们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时代。”与该风格类似的美术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可知,这是印象派画家的特点,选项D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故选择D选项;选项A是浪漫主义派画家的作品,故排除A选项;选项B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故排除B选项;选项C是抽象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故排除C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特点,需要掌握不同风格画家的代表作以及其风格特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者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 ‎ ‎ 史料一 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 史料二 有少数人视传统工艺为可有可无,是陈旧落后的物事,只能等着进博物馆束之高阁。但是,环顾四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我国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众多珍贵的传统工艺长期陷于发展困境,甚至濒临失传。‎ 史料三 史料四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 史料五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都曾面临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难题。‎ 史料六 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信”的本质特征,即: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 史料七 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2016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之尝试。‎ 史料八 ‎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 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组合:史料一、史料四看法: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在古代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组合与看法合在一起为求明确、合理)‎ 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但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的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传统工艺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 示例2:组合:史料四、史料六看法: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源自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体现了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 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四大发明、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作为社会底层的中国古代工匠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增强了实力和声望,如四大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如农具和水利灌溉工具,为民众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如饮茶,中医等。透过这些传统工艺,渗透着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 示例3:组合:史料六、史料一、史料七看法:对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说明:中国的传统工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工艺产品的实用性,工艺制造者和产品使用者无不遵循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古代的社会环境使然,传统工艺不受重视,仅有两部专著,很多工艺缺失,所以,当下对于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2016的出版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做了初步的尝试。‎ 示例4:组合:史料六、史料二看法:中国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它必将受到重视与善待。说明略。‎ 示例5:组合:史料五、史料三、史料八看法: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我国与西方国家一样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说明略。‎ 示例6:组合:史料三、史料七、史料八看法:我国加大力度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承续国家文化命脉、保持民族精神。‎ 说明略。‎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根据材料“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的手工业发达,传统工艺闻名于世,然而统治者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遏制手工业发展,而手工业者也注重技艺的家庭传承,造成手工技艺的分散;若组合史料一与史料四,便可以从古代经济政策的角度、社会结构造成技艺难以传承方面、古人忽视技术创新的思想观念角度、工艺水平精湛闻名于世角度等进行分析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以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 ‎——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思主义”;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竞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马理文《世纪思潮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潮”的特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世界的进步意义。‎ ‎【答案】(1)因素: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 ‎(2)特点: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思潮起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 意义: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批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解析】‎ ‎【详解】(1)因素:由材料“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可知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由材料“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可知西方并不想中国强大,而是想通过扶持军阀达到继续侵略的目的;由材料“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基础,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也进一步诱导了这样的趋势;由材料“以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可知,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对进步的追求也促使人们转向马克思主义。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因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条件。‎ ‎(2)特点:由材料“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思主义’;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竞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可归纳为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由材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到“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可归纳为思潮起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由材料“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可归纳为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 意义:先由材料“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可知马克思主义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这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创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成功两方面入手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