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据记载,公元前609年莒国围君废除太子仆,太子仆便杀害国君后携带宝玉“出奔”鲁国,被鲁国以“弑君父”不孝“窃宝玉”不忠为由驱逐出境。由此可知,当时( )‎ A.列国内部争权斗争激烈 B.鲁国深受儒学的影响 C.鲁国恪守宗法政治理念 D.礼崩乐坏成政治常态 ‎2.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殷商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 A.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C.依据血缘关系来分享政治权力 D.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3.商代女性可以参与军事、主持祭祀等;周代女性逐渐被束缚在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范围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代( )‎ A.井田制瓦解 B.礼乐制度推行 C.宗法制完备 D.纺织技术提高 ‎4.《礼记·坊记》中说:“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材料反映了( )‎ A.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 B.政治隶属关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 C.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D.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5.下表整理自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与诸侯、卿大夫的血缘关系 B.城市布局合理 C.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D.突出了礼乐制度的观念 ‎6.西周时期,“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秦朝山川祭祀有官定的统一标准,祭祀范围遍布全国,尤其秦都咸阳附近,甚至小山川亦入祭祀之列。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秦朝祭祀体系的统一 B.皇权依附于宗教神权 C.礼乐制度的深远影响 D.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7.“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8.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9.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10.唐朝科考者在考前往往向主持科考的宰相等官员呈诗,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而到了宋代,皇帝亲自主考,且皇帝如宋真宗赵恒亲自写《劝学诗》为科考者摇旗呐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从政治上反映了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引领时代的价值观 C.科举主导权之争 D.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 ‎11.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B.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 ‎12.清顺治二年(1644年)浙江发生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总督张存仁建议说:“速谴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人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这反映出,清朝这一时期进行科举考试主要着眼于( )‎ A.缓和社会矛盾 B.扩大官吏来源 ‎ C.重视知识分子 D.配合国家统一战争 ‎13.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14.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如南北朝时,为了显示对御史的尊宠,实行“御史专道”;唐太宗时,准谏议官入宰相府共议国事。这些封建帝王的做法目的在于( )‎ A.利于扩大监察官职责 B.防止监察官独断专横 C.凸显监察官的独立性 D.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 ‎15.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治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16.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这主要是由于( )‎ A.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 B.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 C.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 D.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 ‎17.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 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 ‎18.据记载,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额有建树的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等政治家,都是出身于工商业阶层。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B.表明民主仅限于工商业者 C.使氏族贵族丧失参政权 D.加剧了财富对政治的影响 ‎19.所有陪审员必须宣誓“决不投票赞成废止私人债务,或赞成分配属于雅典人的土地或房屋”。每年当首席执政官就职时,由传令官颁布告示:“物主将永为其所有物的持有者与绝对主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受到城邦保护 C.严格履行契约制度 D.法律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20.在雅典公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中,市政广场周围会聚了议事大厅、公民法庭、公民大会广场等众多市政建筑,从而成为雅典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这有利于( )‎ A.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 B.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21.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以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被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 )‎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22.古罗马万民法曾有如下规定:没有各当事人的合意,婚姻不能成立;契约订立以“意思合致”即交易双方的自愿与平等为最基本条件,禁止任何暴力和恫吓手段。这体现了( )‎ A.罗马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 B.万民法体现了自然法思想 C.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D.万民法注重公民权的维护 ‎23.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主动改善奴隶处境 D.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2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B.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C.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D.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25.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向君主提供咨询服务的枢密院名义上仍代表中央政府,颁布政令。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责任内阁有名无实 B.君主立宪尚未形成 C.国王拥有行政大权 D.制度变革循序渐进 ‎26.英国议会策划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政变,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创造出近乎完美的政治设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以暴力完成政权更迭 B.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 C.兼顾新旧势力的利益 D.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政 ‎27.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 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C.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28.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说明( )‎ A.王权受到进一步限制 B.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 C.事实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君主立宪制正式形成 ‎29.英国学者贝梯·肯波尔认为:1689年至1716年是英国国王与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这一时期确立的“关系”包括( )‎ ‎①国王不得侵犯议会征税权 ②国王不得干预议会的行政权 ‎③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④未按法律程序,国王不得拘捕臣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19世纪初,英国议席分配沿用中世纪定式,分为农村选区和城镇选区两类。老萨勒姆选区已成为农田,每逢选举,“选民”们就走到田里去选举议员。有几个选区已沉入海底,选民们要坐船到海上去进行“选举”。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中世纪政制被沿袭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宪政制度尚未完善 D.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 二、材料分析题(3大题,共40分)‎ ‎31.法律制度不仅确保了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者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随着版图的扩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予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科书 材料四: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年10月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5分)‎ ‎(2)材料二所述内容与材料一中的哪一基本原则相违背?为什么?该内容揭示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逐渐取代公民法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隋唐之际 宋朝 政治 贵族制衰落 君主专制加强 经济 实物经济之终结 货币经济之开始 文化 贵族文化 平民文化 ‎——摘编自《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条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3.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罗伯特·沃尔波尔(1676年——1745年,又译罗伯特·沃波尔),英国辉格党政治家。后人普遍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尽管“首相”一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法律的官方认可也没有在官方场合被使用,但有见于他在内阁所施加的影响力,他事实上也是内阁的掌权者沃尔波尔任相期间曾历仕乔治一世及乔治二世两朝,他于1721年取得实权,此后主导政局约20年之久,后因对西班牙开战而失势。从1721年上台,直到1742年辞职退仕,沃尔波尔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英国首相在任首相期间,沃尔波尔曾努力避免对外开战,并维持低税率政策,让英国免于欧陆战争影响,使经济繁荣稳定。在他的个人影响下,乔治二世对沃尔波尔十分信赖,而其所属辉格党的势力更继续巩固,成为英国第一大政党。‎ ‎——朱联壁《英国首相不是首相的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沃尔波尔任期内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6分)‎ ‎‎ 参考答案 ‎1.C鲁国以“弑君父”不孝“窃宝玉”不忠为由驱逐太子仆出境,可以看出鲁国恪守了宗法政治理念,不收留“弑君父”不孝“之人,故C正确;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列国内部的争斗,排除A项;儒学强调的是等级规范,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项;政治常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排除D项。‎ ‎2.B依据材料中“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信息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负有镇守疆土、交纳贡赋的义务,负责管理地方具体事务,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与殷商时期的不同,并未体现血缘关系;D选项是郡县制的特征,与分封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C由商代到周代,女性的地位逐渐降低,这一变化主要和周代宗法制完备,按照父系血缘分配政治权力有关,故选C;女性地位的变化并不能体现井田制的瓦解和礼乐制度推行,排除AB;纺织技术的提高明显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C。‎ ‎4.A试题分析:材料“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体现了家庭中的尊卑关系及对长者的尊重。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C只是表象;D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5.D《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昭示出基于身份差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都城,在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上有严格的等级区别,表明西周突出了礼乐制度的观念,D项正确;都城建筑的等级规范不能说明天子与诸侯、卿大夫的血缘关系,A项错误;城墙高度、道路宽度等级森严不能说明西周时期“城市布局合理”,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C项错误。‎ ‎6.D西周时期,“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秦朝山川祭祀有官定的统一标准,祭祀范围遍布全国,说明秦朝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ABC都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7.A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错误;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错误。‎ ‎8.C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 ‎9.C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 ‎10.C唐代科考者向主持科考的宰相等官员呈诗,宋代皇帝亲自主考,这体现了科举主导权的变化,C正确;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题干未体现,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时代价值,排除B;题干未提及科举制对门阀制度的冲击,排除D。‎ ‎11.B材料指出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所采取的是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既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体现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选B;AC是科举制的作用,不符合“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的限定,排除;D涉及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且废除丞相是在明朝,不符合题意,排除。‎ ‎12.A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和“从逆之念自息”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为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B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项只是表象而非主要目的。‎ ‎13.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曹丕采取的政策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故选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举制,排除A;曹丕的政策并没有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曹丕的政策是为了选官,并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D。故选C。‎ ‎14.D材料中“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能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皇权服务,D项正确;材料中“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是为了“落实”而非“扩大”监察官职责,概念混淆,A项错误;防止与材料中“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不符,B项错误;封建帝王的做法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专制,材料中“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是要为皇权服务,不可能是为了监察官的独立性,C项错误;故选D。‎ ‎15.C根据材料,清代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制度由入关前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到多种体制并存,再逐步过渡到州县、行省体制,这样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了其大一统思想的特点,C项正确。对东北管理制度的调整,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并且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满汉民族关系并不融洽,A选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制度的发展,不是地方对抗中央很难治理,D项错误。‎ ‎16.B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权力的来源是皇帝,受到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的影响,故B项正确;内阁与丞相不一样,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7.B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 ‎18.A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是发达的工商业,因此“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等政治家,都是出身于工商业阶层”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A正确;雅典的民主范围是公民,而不是工商业阶层,排除B项;贵族仍然掌握政权,排除C项;伯里克利时期已经没有财产等级制,因此财富对政治的影响在降低,D项错误。‎ ‎19.B结合两则材料“私人债务”“土地或房屋”“物主将永为其所有物的持有者与绝对主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私有财产权,故B项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制度材料未体现,故排除AC。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法律注重保护的是有产者的利益,故排除D项。‎ ‎20.C题干显示雅典市政广场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周围建造了众多市政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城市布局有利于培养公民参政意识,C选项正确;以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建设和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与宣扬“法律至上”理念、“扩大公民权利”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等无关,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21.B题干中说到故意杀害他人和不希望杀害他人却杀害了两种不同的条件下的杀人犯罪行为区别对待,这是注重理性的结果,故选B;题干中对两种犯罪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干内容,所以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2.B根据“交易双方的自愿与平等为最基本条件”可知罗马法尊重缔约双方的意愿,体现了自然法思想,故选B;材料中的规定并没有体现罗马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缔约的内容,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无关,排除C;材料内容并非是注重对公民权的维护,排除D。故选B。‎ ‎23.A根据题干“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不断发展完善”可知,罗马法对债务的相关规范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B项;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排除C项;力图缓和民族矛盾为万民法颁布的主要作用,排除D项。故选A。‎ ‎24.D根据材料“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最终确定了双方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D项正确;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而不是共和国时期,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贵族特权被冲击,但没有被取消,B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主要维护罗马公民,外邦人不被法律保护,因此这时期自由民没有获得相同的权利,C项错误。‎ ‎25.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确立后并未完全剥夺国王的权力,说明制度变革有一定的渐进性,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C选项错误。‎ ‎26.C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采取妥协的办法,兼顾新旧势力的利益,创造出近乎完美的政治设计,故选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更迭,排除A;“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政,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7.B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 ‎28.A根据”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可知《王位继承法》将王位继承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说明王权受到进一步的限制,故选A;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和君主立宪制正式形成始于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排除BD;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 ‎29.D根据1689年《权利法案》的规定,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国王不得拘捕臣民。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议会不掌握行政权,当时行政权归国王,排除含有②的A、B、C项。‎ ‎30.C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一些地方已经变为农田或海洋,但是仍然分配给那里有选举权,体现了议员席位分配的不公平,说明英国的宪政制度还不完善,故选C;17世纪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19世纪选举沿用中世纪定式,不能说仍是中世纪的政治制度,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1.(1)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5分)‎ ‎(2)违背:人生而平等。‎ 原因:体现出阶级、阶层的不平等(或贵族、平民和奴隶处于不同的地位)。‎ 实质:法典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3分)‎ ‎(3)原因:罗马疆域的扩大导致公民法不再适用于罗马帝国。‎ 作用:规范思想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和谐稳定;巩固国家政权,推动社会进步。(10分)‎ ‎32.示例一:(12分)‎ 信息:君主专制加强。‎ 说明:魏晋时期,以高门大族统治为特征的土族制度兴起,皇权受到制约。隋唐开创并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从制度上打破了土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同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提升皇权。北宋时期实行重文政策,大兴科举,贵族制度衰落;中央机构改革,设立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来分化相权,皇权大大提升。‎ 示例二:‎ 信息:实物经济逐渐过渡到货币经济。‎ 说明:隋唐以前,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征收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交通发达,民族间和对外经济交流频繁;唐初,政府发行“开元通宝”,民间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向农村延伸。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赋役制度改革,政府税收开始征收货币,这表明宋代已经由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过渡。‎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3.(1)背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步扩展;启蒙运动的影响;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初步形成(雏形出现)。(4分)‎ ‎(2)措施:避免对外战争,保持国内外长期的和平;保持低税率,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内阁的权力。(3分)‎ 影响: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促使英国议会政党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推动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