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2.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 A. 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 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C. 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 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3. 《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西周( ) A. 中央集权得到发展 B. 天子干预诸侯国政治 C. 天子直接控制诸侯 D. 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4.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 ) A. 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 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C. 宗法制与礼乐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5.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 A.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D.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6. 周式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赢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赢政( ) A. 受宗法传统影响 B. 极力推广分封制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扩展王朝的疆域 7.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寻访长生不死药的术士(韩众、徐巿、侯生、卢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又牵引出460多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将他们处死,史称“坑儒”。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 “焚书”直接导致了“坑儒”事件的发生 B. “坑儒”可能与历史史实之间存在差异 C. 秦朝中央政府内部斗争激烈 D.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1. 如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 ) A. 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 B. 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 C. 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 D.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2. 汉代初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如下图所示。汉代的诸侯王国以下是郡县,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之外,汉高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汉初的地方行政体制( ) A. 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短期内稳定汉朝政局 D. 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 3. 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 A.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 门阀与皇权共治 C. 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 初创大一统帝国 4. 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 制约丞相权力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监察三公九卿 5. 如表(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反映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这一现象说明( ) 时间 州试录取率 1106年 3% 1190年 1.3% 13世纪 1% A. 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 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C. 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 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6.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 A. 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 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C. 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 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7. 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 A. 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 B. 体现了中央集权极端化 C. 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 D. 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 1. 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2. 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稻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 ) A. 内阁学士形同虚设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D.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3. 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 ) A. 明确地方行政区划 B.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 强化相互牵制监督 D. 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4. 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落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5. 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 ) A. 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 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 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 6. 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其共同点是( ) 人物 主张 老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 府库。 管仲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 不止,国虽大必危。 A. 反对征收赋税 B. 关注民众生活 C. 发展社会生产 D. 重视强国富国 7. 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事件 诗歌 A 平定三藩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 B 册封达赖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斿。《塞上宴诸藩》(1681年) C 收复台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 D 亲征噶尔丹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瀚海》(1696年) A. A B. B C. C D. D 1. 从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应该是( ) A. 传统主流思想的没落 B. 儒家思想的自我嬗变 C. 封建统治思想之确立 D. 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 2. 下列图片所示为《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三个故事。由此可以推知《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蕴含了( ) A. 社会众生平等的精神 B. 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 C. 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 D. 主宰自己命运的精神 3. 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 ) 国籍 人物 观点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古代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荀子 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A. 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 B. 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 C. 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 D. 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 4. 表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主人公人格意识的比较。 作品名称 主人公呈现出的人格意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 热情、奔放,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 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 《梁山伯与祝英台》 含蓄、深沉、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 附人格意识。 出现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 ) A. 人格个性特征 B. 文化心理态度 C. 男女社会地位 D. 道德伦理观念 1. 17、18世纪的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在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聚在沙龙、咖啡馆和图书馆中交流思想,大学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心,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这表明( ) A. 理性主义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B. 思想宣传功效受到了格外重视 C. 思想传播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 D. 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3.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 ) A.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 学习西方,托古改制 4. 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 ) A. 曾经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 B. 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C. 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D. 正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 5. 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主要是因为( ) A. 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C.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阶段、领导者、动力、前途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D. 中国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6. 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 )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③社会主义革命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7. (2019•百校联盟高三8月摸底考试•17)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 A.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 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 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 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1. 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2.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 ) A.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 D. 都冲击了贵族利益 3. 雅典法院的法官(陪审员)是由各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600人,他们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审判员被分配在哪个法庭,由抽签决定,在审理案件时,陪审员不必相互商议,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法庭作出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这体现出雅典( ) A. 权力制衡的原则 B. 主权在民的原则 C. 天赋人权的原则 D. 人人平等的原则 4. 公元前242 年,罗马设立最高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纠纷,其不囿于传统立法束缚,以公平、正义理念审理纠纷,形成了罗马法的一部分。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 A. 基本放弃了传统公民法 B. 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形成 C. 平衡了贵族和平民矛盾 D. 直接推动罗马法体系形成 5. 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之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决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 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B. 限制原告的权利 C. 强调原告被告平等 D. 维护被告的利益 6. 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 B. 价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 C. 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 D. 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 7. 罗马法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有些法学家甚至认为“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材料说明罗马法( ) A.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更加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 D. 忽略了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1. 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诸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林小标等《两汉候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指出图1的诸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图3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是封邦建国的简称,即分封制,由周人创立,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封建制中,个人是天下、诸侯国或家族中的一分子,必须为天下、诸侯国或家族承担责任。在封建制影响下确立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形式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在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城邦制为西方各国的发展确定了模式,特别是城邦制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对西方影响巨大。 --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封建制下,天下的“常道”是所谓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君臣如父子,权力分配是一种宗法模式。每个人的血缘决定了他的特定位置,不能更换。封建制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天下“定于一”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的共识。在希腊城邦制下,公民具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如公民担任公职是义务,也是个人自由。在古希腊思想家眼中,城邦的精髓就是公民的集体治权。此外,希腊城邦间的政体各有差异,就是城邦内的政治结构也是多元的。斯巴达是贵族寡头政治,希腊是民主政治。 --摘编自李淑梅等《中西文化比较》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相同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 1.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三(苏联) 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可以看出各诸侯国贵族内讧,宗法制被破坏,故D正确。 A反映的是周初的分封情况,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中体现的是诸侯国内部的矛盾,没有体现出“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排除B。 材料体现不出等级不存,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答案】B 【解析】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排除A; 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再分封的过程中,分封的诸侯将周朝典章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地方,进而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所以B符合题意; 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C错误; 材料未体现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 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考查了分封制,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尚未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在分封诸侯国时,周天子根据诸侯国实力强弱分层次对诸侯国官员任命,以加强统治,体现了天孑干预诸侯国政治。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具有世袭统治权,周天子不能直接控制诸侯。 D.题干所给材料昰针对于分封制,而非宗法制。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西周)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D 【解析】A.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B.材料只涉及到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存续问题,排除。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的问题,排除。 D.由材料“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具体体现,由此可知,材料所述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即互为表里。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概念的把握的能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5.【答案】C 【解析】“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表明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灭国后又封地实际是保存其“祭祀先祖”的能力,而不是真的为了给予其很大权力,据此可知宗法文化作为一种统治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下来,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祭祀先祖”。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7.【答案】B 【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维系,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A项错误;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B项正确; 官僚政治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C项错误; 法律治理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8.【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焚书坑儒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引起秦始皇的不满,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活埋。题干中只是提到“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寻访长生不死药的术士(韩众、徐巿、侯生、卢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所以“坑儒”可能与历史史实之间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焚书坑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 本题考查焚书坑儒,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大量的秦权、秦量(朝统一铸造的街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统一六国后,素政府在全国范国内颁发奏朝统一造大量的委权、量等,从而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落实,故C项正确; A项是指郡县制,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改革政第的实,没有体现出对六国族的反抗,故B项排除; 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是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识别材料的关键信息“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历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分封刘姓贵族与军功大臣,有利于稳定汉初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 A项,郡国并行制并未否定郡县制,排除。 B项,封国制并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 D项,为景帝削藩导致,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掌握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回答。 11.【答案】D 【解析】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是指分封制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世袭官职遭到破坏,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B.门阀与皇权共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是指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D.秦朝开创了统一的局面,汉朝继续发展了这一局面。 故选:D 。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时间上来进行判断,要分析选项中的事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然后结合秦汉时期中国的统一特征来进行理解。 12.【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可以制约相权,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B.依据所给材料中“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中可以看出,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和三公九卿之间相互制衡,中朝无法监察三公九卿。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和材料数据信息可知选材的标准日益严格,反映出精英教育不断强化,故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考试内容、考试人数、社会矛盾的相关知识,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演变的相关知识。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可知宋代科举打击徇私舞弊的现象,注重取士的公平公正,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提及基层官员的地位变化,A选项排除; 题干中主要阐述宋代科举用人的标准尺度,而非其影响,C选项排除; 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关键信息“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 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本题结合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特点可知A正确。 B项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项“实现”说法片面,排除。 D项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 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 17.【答案】B 【解析】材料“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这说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故B正确。 材料没涉及内阁学士,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C项与材料中心不符,排除。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明朝监察措施及其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 本题考查对明朝监察制度及其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有利于强化二者的相互牵制监督,故C正确。 材料信息与明确地方行政区划、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无关,排除AD。 材料主要强调“督抚同城”相互牵制的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理藩院到军机处的设置”可知,清朝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构建了较为独特的帝国管控体制,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满汉分治无关,A选项排除。 理藩院主要是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与家国同构无关,C选项排除。 清朝对边疆控制地区较为严格,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准确把握。 2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可看出清代的司法实践随着时间不断修改,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正确。 ACD的表述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是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 本题主要是以清代的司法变化为线索,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富国展开,体现出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B正确; 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C; 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察百家争鸣思想家的共同思想。 解答本题要从学生能够对四则材料的信息进行总结,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对比能力。 22.【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与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有关,与题意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斿”出自康熙帝《塞上宴诸藩》,与蒙古贵族“围班”朝觐相关,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体现了1683年,施琅水师攻下澎湖岛,统一台湾,与题意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体现的是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与题意不符。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斿”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3.【答案】B 【解析】图1“程颐程颢”等都是北宋时期理学家,图2顾炎武、黄宗羲等是明清时期思想家,这体现出的是儒家思想由理学到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为儒家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出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自我嬗变过程,并不是衰落,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D项明显错误。 故选:B 。 本题以北宋理学家和明清时期思想家分布图切入,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关键是要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对其认识,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依据“拜师学艺”、“获取武器”、“强狗生死播”可知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中各思想家主张可以看出各思想家都强调人性,说明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强调人性,故A项错误。 B项明显错误,排除。 西方思想是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思想不是,二者有本质区别,故D项中的趋于雷同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需要掌握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儒家思想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儒家思想的相同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人格意识的内容可以看出西方主张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压抑人性,说明中西方受不同思想的影响导致文化心理态度不同,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需要掌握文艺复兴和宋明理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和宋明理学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D 【解析】“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在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聚在沙龙、咖啡馆和图书馆中交流思想,大学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心,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表明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在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聚在沙龙、咖啡馆和图书馆中交流思想,大学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心,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倡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科学。 28.【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忠君爱国”指的是洋务运动运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抑君爱国”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之际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叛军爱国”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走民主共和国的道路,故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民主义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成果,又汲取了西方近代学说,体现了古为令用,洋为中用,故A项正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思想,故B项错误;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故C项错误; “学习西方,托古改制”属于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学说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该信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30.【答案】A 【解析】A.从“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益可宝贵也”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A项正确; B.材料反映出蒋介石对俄国革命赞赏,与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无关,B项错误; C.蒋介石的观点遵循三大政策中的“联俄”的基本原则,不是三民主义的原则,C项错误; D.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以1926年6月9日蒋介石日记切入,考查国民大革命,1924 年初国民党一大政治上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组织上通过了改组国民党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准确理解,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民大革命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1.【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而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意义,使得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并正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2.【答案】B 【解析】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③社会主义革命在邓小平理论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开创的。 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时期的理论。 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要求学生结合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在毛泽东时代就形成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33.【答案】B 【解析】材料的内容是希腊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到公民权利与义务,故A项错误; “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表明希腊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故B项正确; 材料的内容是希腊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到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故C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雅典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到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答案】B 【解析】A.题干中的“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体现了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 B.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战死者的父母要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和其子幸免于难者为失去儿子的人悲伤,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或者说是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故选B; C.纲常伦理是古代中国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排除C; D.题干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怎样,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希腊城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古希腊公民与城邦之间的关系特征。 3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冲击了旧式贵族的势力;梭伦改革冲击了旧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 AC两项只符合梭伦改革,应排除。 两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B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需要鲁国实行初税亩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鲁国实行初税亩和梭伦改革特点的识记、比较。 本题考查对鲁国实行初税亩和梭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能力。 36.【答案】B 【解析】材料中“雅典法院的法官…以抽签方式”、法庭审判的最终结果由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作出决定”反映出公民在雅典城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说明雅典民主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权力制衡,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来源,排除C项; 雅典民主公民内部平等,不是人人平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雅典法院的法官…以抽签方式”“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法庭作出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主权在民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传世之作《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然后再由全体公民把权力赋予给一个组织,即民选的政府。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37.【答案】B 【解析】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是在公元前212年的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故A项错误。 从时间看公元前224年接近万民法的颁布时间,依据材料中外事裁判官的职责可知,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形成,故B项正确。 平衡贵族和平民矛盾的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故C项错误。 罗马法体系的建立是6世纪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故D项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万民法出现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万民法出现的背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万民法出现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等信息可以得出判决重视人的基本权利,重视证据,而且判决还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法,它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罗马法为维系和稳定罗马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①罗马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积极性;②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③影响: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提供了范本,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39.【答案】B 【解析】在古代希腊罗马同时出现了对女性轻视的结果,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是受奴隶制社会妇女没有民主权利的影响,B符合题意; 古罗马所实施的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 材料反映的问题和民粹主义无关,排除C; 当时贵族也有女性,排除D; 故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特征和实质,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雅典的民主范围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 40.【答案】C 【解析】“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表明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对事物的定义是容易出问题的,他们注重的是各个权能,故C正确; A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 罗马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故B错误; 这种现象是故意为之,而不是忽略,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侧重私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41.【答案】【小题1】(1)根据图1可知,汉高祖时期的侯国以功臣侯国为主。联系所学可知,其形成的政治因素在于政权初建,为了巩固巩固统治才实行了分封,从而大封功臣。 (2)根据图2可知,景帝晚期到武帝晚期侯国数量尤其是功臣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归义侯国(即对归降者的封号)数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开拓了西北疆域,统治范围得以扩大。归义侯国的增加表明此时的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 (3)根据图3可知,汉武帝晚期到汉哀帝时期恩泽侯国和外戚侯国增多,这说明此时期外戚对朝政的干涉日益严重,反映了当时汉朝政治统治的日益腐败衰落。 故答案为: (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第(1)题,图1的诸侯国类型特征,考生主要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来指出;其形成的政治因素,则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题,图2反映的西汉政治统治变化,考生需要与图1进行对比来分析说明;第(3)题,图3说明的西汉政治统治出现的问题,考生要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42.【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在封建制中,个人是天下、诸侯国或家族中的一分子,必须为天下、诸侯国或家族承担责任”、“在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可以得出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必须为国家(城邦)承担责任;“在封建制影响下确立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形式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城邦制为西方各国的发展确定了模式,特别是城邦制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对西方影响巨大”可以得出都影响深远,为后世的政治生活确立了发展模式。 (2)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二,结合从制度维系、权力管理方面分析其不同。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中国古代和希腊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状况分析。 故答案为: (1)相同点: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必须为国家(城邦)承担责任;都影响深远,为后世的政治生活确立了发展模式。 (2)不同之处:在制度的维系上,中国封建制强调血缘关系,希腊城邦制则强调民主自由。 在权力的管理上,中国封建制强调大一统,希腊城邦制则强调多元化。 原因:古代中国封建制:产生于内陆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政治上最终走向专制集权;思想上儒学强调宗法伦理。 希腊城邦制:产生于海洋环境;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独立自治;思想上侧重于人文主义。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分析概括;(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经济、政治、思想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比较,认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答案】 【小题1】(1)从材料“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可看出孙中山的奋斗目标是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2)从“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得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形式主义的应用,而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例:照搬苏俄模式,导致城市中心道路失败;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正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从材料“(苏联)8•19事件”“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国内面临的形势是改革遇到种种阻力;国际面临的形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综合以上我们可得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故答案为: (1)目标: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变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形式主义的应用,而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反例:照搬苏俄模式,导致城市中心道路失败;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正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形势:国内:改革遇到种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践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原则: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解析】(1)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切入,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思考; (2)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切入,结合毛泽东思想进行思考”; (3)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苏联)8•19事件”“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切入,结合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进行思考; (4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上面三则材料切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三民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