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11月月考文综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士阶层的兴起 D. “学在民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同时,文化环境宽松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A项;商业地位提高、士阶层兴起和学在民间都与宽容时代关联不大,并非最佳选项,排除BCD项。 2.西汉宣帝年间曾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来看,汉宣帝认为受到上天的警告,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独尊儒术”是指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排除A项;“大一统”是指要维护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君权神授”是指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排除D项。 3.东晋玄言诗人孙绰在阐述关于周孔之教与佛教的关系时,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观点,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用如此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儒佛一致论。他认为佛教着重於内心教化(“明其本”),周孔主要是社会治理(“救极弊”),两家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这些观点体现了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 B. 儒佛相互吸收影响的趋势 C. 儒佛对立的状况 D.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儒佛一致论”,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佛教冲击、佛教面临怎样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适应封建统治问题,于是儒佛相互吸收,各自得到发展,各自起到不同的社会作用。故B符合题意;未涉及道教,故A不符合题意;“对立”严重背离“儒佛一致”论的题意,故C不符合题意;“儒学复兴”表述单一,也不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宰相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因此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说明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并非只是为健全中央机构,排除C项;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并非否定君主制度,排除D项。 5.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的诗歌 A. 反映了西周上层官僚贵族的生活 B. 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 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 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文学。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畦留夷与揭车兮”等句式,体现这种体裁的灵活,易于感情的表达。依据所学,这正是屈原楚辞的特点,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所以应选B。 6.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才能富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故选B。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这与郭嵩焘观点不一致,排除C。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D。 7.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主张武装反袁,保卫共和制度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文化革命,启迪民众觉悟 D. 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答案】C 【解析】“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说明国人的思想出了问题,因此,1915年在陈独秀的倡导下掀起新文化运动,启迪民众觉悟,C正确;主张武装反袁,保卫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等的努力,A错误;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发动工农群众,B错误;D是蔡元培的思想主张,D错误。 8.“‘三个代表’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这表明“三个代表”思想 A. 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系统概括 C.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D.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答案】D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答案为D。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系统概括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都是邓小平理论,排除ABC。 9.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10.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鄙视贫穷 B. 认为财富即道德 C. 揶揄上帝 D. 反对安于清贫说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故D符合题意;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与材料意思相反;C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怀疑上帝。 11. 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 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 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洛克主张社会契约,分权思想,强调行政立法和外交分属于议会和国王,由此可知其主张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推翻君主制,所以选A,B、C两项是两者的共同点,D项所述与“国家政治”无关。 12.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她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成就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排除“文革”错误干扰,结合所学可知,文革时间是1966年-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①错误,排除B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符合材料时间和信息,故②正确。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符合材料时间和信息,故③正确。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成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排除BC。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所以选A。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答案】(1)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 (2)观点: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主张: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解析】 (1)关于“具体分歧”,由材料“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来确立具体的分歧方向,结合所学,“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关于“时代变化”,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概括。 (2)关于“主要观点”,由材料“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可得出人生而平等,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由材料“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可得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关于“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探索为“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材料,提炼出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明清进步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论述:略 【解析】本题是开放是论文撰写题型,首先通过“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 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概括出材料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论证明清进步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隋文帝还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修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大索貌阅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措施:严密清查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并进行核对;严惩户口登记不实的地方官吏;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口。(2)影响:有利于防止隐匿人口;有利于防止逃避赋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所继承并完善,对于现代社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 【解析】 第(1)问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由“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修分立户口”可以直接概括得出答案。 第(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针对政策实行的原因考虑其作用,可以从防止隐匿人口、防止逃税增加收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组织回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