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一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文综历史部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表明战国时期( ) A.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 B.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 C.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 D.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 25.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体育活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如蹴鞠、六博、竞渡、舞龙、秋千、棋类、投壶、习武等,参与人员不分贵贱。这反映出当时( ) A.原有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民间体育推动社会发展 C.社会阶层上下流动加速 D.社会文化出现百家争鸣 26.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27.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番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28.下表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未税口岸价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单位:两) 通商口岸 内地市场 名称 价格 名称 价格 牛庄 2.20 吉林长春 2.30 汉口 2.20—2.34 湖南湘潭 2.35—2.55 上海 2.17—2.20 江苏苏州 2.23—2.30 汕头 2.95—3.10 广东潮州 3.10—3.20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2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与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 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30. 表1 《顾颉刚日记》(选摘) 日期 内容 1939年4月6日 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 1940年9月28日 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 1941年1月29日 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 1943年7月9日 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 1944年3月8日 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 注:顾颉刚当时先后受聘云南大学、齐鲁大学(迁成都)、中央大学(迁重庆),出任教授等职。 日记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解读表1,最合理的推论是( ) A.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 B.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重 C.政府的教育支出逐年减少 D.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 31.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2.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33.下表为学者对1835年英国不同地区的动力使用情况统计 地区 工厂数量 蒸汽动力(马力) 水动力(马力) 北部地区 934 26513 6094 苏格兰 125 3200 2480 密德兰地区 54 438 约1200 总数 1113 30151 约9774 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蒸汽动力在各地占优势 B.棉纺织业发展极不均衡 C.能源革命推动均衡发展 D.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转 34.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35.下列表格显示的是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 1950年 1973年 农业 7.3 3.6 制造业 38.7 34.1 公用事业 8.6 7.6 服务业 45.4 54.7 总国民收入 100.0 100.0 ——摘编于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 这表明美国( ) A.知识经济迅速兴起 B.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农民收入明显降低 D.社会福利投入减少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材料一 妈祖信仰产生于宋朝,最初妈祖传说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其神迹也以救助小规模落难民众和船只为主。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由于“通贤神女”桅樯护使,返航平安,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从北宋宣和五年赐庙额“顺济”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赐封号“显济”,前后达140年。到元代,开始以“天妃”晋封妈祖,还添加了“护国”、“庇民”的名号,这都是为庇护漕运而加封的。明朝对妈祖的褒封有2次,褒封的规格沿袭元朝,郑和七下西洋有遇险受到妈祖庇护而脱险的记载。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大业,这期间妈祖澎湖助战等传说不胫而走,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这是历史上官方对于妈祖的最高册封。 ——据周金琰《妈祖是海洋精神的一面旗帜》 材料二 201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妈祖文化就包含着海洋精神”。 ——据王宏《传承妈祖文化弘扬海洋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的变化,并简述产生变化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倡导传承妈祖信仰的现实意义。(10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设计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6分) 46.【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 。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的作用。(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42年,徐继畬受命于道光帝始撰《瀛寰志略》,他十分注意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收集了当时有关西方各国的图书资料,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编著成书。书中主要介绍了英、法、德、荷等国的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并认识到近代世界各国争霸中最成功的是西方工业国家,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历史、地理并重的著作,也是了解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的必读之书。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认识到民族危机的加剧,要求改变现状,学习外国,抵抗侵略。《瀛寰志略》一书放眼观察国际形势, 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倾向,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学者称赞徐继畬是“真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摘编自刘雪河《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思想。(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继畬被称为“真正开眼看世界第一个人”的理由。(6分) 历史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 2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见封君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传统的分封制已经受到冲击,故A错误;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见封君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传统分封制外出现新的有利于国君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故B正确;材料中“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是封君经济权力的延续,并不能体现经济基础的强化。故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诸侯国管理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周王室权力的信息,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25.【答案】A 【解析】由春秋战国时期,不分贵贱社会各阶层都可参与蹴鞠、六博、竞渡等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原有的等级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参与民间体育,并没有说明体育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具体推进作用,B项错误;材料只有体育活动参加者众多,没有体现社会阶层“流动”和“加速”,C项错误;各阶层纷纷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不属于文化,更不是百家争鸣,D项错误。 26.【答案】A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田庄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A项正确。概括材料“恣意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代法律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土地占田情况,没有体现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推行,故D项错误。 27.【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16世纪”“17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可知,明清时期大量经济作物的引进,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人们的食物来源,D正确;“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说法错误,夸大了物种引进的作用,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引进只能是弥补粮食产量的不足和缓解粮食问题,排除A;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的,与引进农作物关系不大,排除C。 28.【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中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未税口岸价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可知,内地市场价格均高于通商口岸,反映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选A项;近代以来中国的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但表格没有反映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的信息,排除B项;进口棉布的不同价格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根据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未税口岸价和内地市场的不同价格可知,当时国内的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排除D项。 29.【答案】B 【解析】雇佣关系替代原有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从法律上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故选B项;该条例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非经济政策,无法保证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该条例调整的是人身关系,而非生产关系,无法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原有主仆关系之间地位并不平等,不符合社会契约精神,排除D项。 30.【答案】D 【解析】表格中都是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战争严重破坏了民生,物价飞涨,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物价飞涨,没有体现收入较低,排除A项;表格描述的是物资短缺现象,不是推论,排除B项;物价的上涨不能推断出教育支出的逐年减少,排除C项。 3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 3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33.【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蒸汽机和水动力数量的变化,从整体而言,蒸汽动力取代水力是社会趋势,故D正确;蒸汽动力在密德兰地区就不占优势,排除A;B项偷换概念,材料并未体现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排除;各地发展并不均衡,排除C。故选D。 34.【答案】C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对粮食危机的原因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之间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分歧,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布哈林并不认同,且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5.【答案】B 【解析】根据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统计,工农业和公共事业下降,而服务业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知识经济的兴起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统计的是国民收入来源,不是国民收入,C项不符合题意;公共事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下降,不能说明社会福利投入减少,D项错误。 第II卷 41.(25分) 【答案】(1)变化:范围由湄洲一带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由民间祭祀到官方认可;职能由护佑民间发展到护佑国家(维护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地位由普通神女发展为众海神之上乃至天后。(8分) 原因:妈祖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海外贸易的发展;统治者巩固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获得政治与文化认同,缓和民族矛盾。(7分) (2)弘扬乡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发展地方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海洋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10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其神迹也以救助小规模落难民众和船只为主”,“桅樯护使……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可得出妈祖信仰范围由湄洲一带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由民间祭祀到官方认可;由元代“开始以‘天妃’晋封妈祖,还添加了‘护国’、‘庇民’的名号”, 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妈祖信仰职能由护佑民间发展到护佑国家(维护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地位由普通神女发展为众海神之上乃至天后。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民间传承、经济变动、海上活动、统治者需要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意义:根据材料二“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祖国统一;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 42.(12分) 【答案】示例1 见解:“中体西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大门。(3分) 说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纲常名教和封建统治。在纲常名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体西用论”为“西学”的引进开启了一条通道。(4分,说明“中体西用论”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正是在“中体西用论”的框架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用”的认识,逐步从坚船利炮,到机器工业,到教育体制,甚至零星触及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最终冲破“中体”藩篱,孕育出学习西方制度的现代化思想。(5分,说明“中体西用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示例2 见解: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中,补充“俄(苏)化论”这一流派。(3分) 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新思想的主流,“以俄为师”成为时代的响亮口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苏联为榜样,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9 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据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可知,“中体西用论”之后出现了中西互补与西化论分别呈现出两条发展路径,故可提出“‘中体西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大门”这一观点,结合所学从“中体西用论”产生的背景、对中国近代社会在政治与思想上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振兴历程中历经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再到走自己的路,故可在西化论的路径中提出“补充‘俄(苏)化论’这一流派”的见解,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历程进行阐述即可。 45.(15分) 【答案】(1)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促进诗歌文体变革,创作规范化。 (2)作用: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丰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 【解析】(1)改革:根据材料“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和“ 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可知,初唐四杰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根据材料“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可知,初唐四杰促进诗歌文体变革,创作规范化。 (2)作用:根据材料“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可知,初唐四杰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根据材料“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可知,初唐四杰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根据材料“题材较为广泛”“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可知,初唐四杰丰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 46.(15分)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大规模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隐瞒(每点2分,答出3点给7分) (2)作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8分) 【解析】(1)据材料“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可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材料“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可得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隐瞒。 (2)据材料“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可得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据材料“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可得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据材料“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可得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据材料“ 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可得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47.(15分) 【答案】(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6 分,答出三点即可)主要思想: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工业文明。(3分) (2)理由:突破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对中国内外局势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对西方强盛的本质及中国落后的剖析,超出了地理学的范畴;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启迪作用。(6分,回答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第一问在准确找到材料的信息基础之上,特别是材料的时间信息“184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他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个人物,然后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组织答案。第二问概括指出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思想,结合材料信息“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德、荷等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基本情况”“近代世界各国争霸中最成功的是西方工业国家”等信息进行分析。第(2)题要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解决,可以从对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的突破,引领人们关注时局,看到别人的先进和我们的不足等方面去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