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6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8分,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愈在( ) ‎ A.表达对神灵虔诚和崇敬 B.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C.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2.《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胜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 ‎3.《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 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 ‎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5.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鲁 B.齐 C.燕 D.宋 ‎6. “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 )‎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7.《诗经·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商朝( ) ‎ A.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度 B.以血缘关系确定国家政治结构 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 ‎8.夏商周时期每年节庆的时间和习俗是相同的,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夏商周时期的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强化厂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9.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梯、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 ‎ A.思想文化专制 B.实现皇权至上 C.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0.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斌税重赏之.甚足幼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 )‎ 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 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11.斑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弹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 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12.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门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3.《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可见( )‎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 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 D.任人唯贤的选官制度形成 ‎14.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 ‎15.西汉初期.承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具体表现为( ) ‎ A.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创设刺史制度 D.形成中外朝 ‎16.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宜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承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17.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 ‎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18.中医用药讲究“君摄佐使”, “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19.据《旧唐书·刘伟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鸯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唐代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对皇权的制约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救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20.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惫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察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于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2.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以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23.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占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 A.秦朝确立郡县制 B.隋朝创立科举制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 ‎24. 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通过史料发挥想象,作出合理推断。据下表推渊最为合理的是( )‎ A.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 B.北宋冗官现象可能较南宋更严重 C.南宋皇帝可能较北宋积极有为 D.南未的奖励可能较北宋更重物质 ‎25.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吏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 )‎ A.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 B.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 C.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 D.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 ‎26.《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 A.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27.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 )‎ A.议政权有所扩大 B.等同于宰相制 C.向宰相制发展 D.篡夺了议政权 ‎28.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材料说明( )‎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C.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29.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30.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问,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染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31.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在位48年,其中28年不上朝理政,堪称中国古帝王中的“超级宅男”其实有明一朝类似行为在世宗、嘉宗身上多有发生,而明武宗堪称“跑酷皇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问巡幸各地。这种现象表明( ) ‎ A.明朝废除水相后皇帝不受制约为所欲为 B.内阁制加强皇权时助长皇帝惰性 C.利用宦官掌控厂卫特务机关而天下太平 D. 封建王朝末期统治者腐朽不堪 ‎32. 1924 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 A.皇权至上是占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33.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泉,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 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4. 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A. 《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35. 1898 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日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36. 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闰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 )‎ A.提高中国的关税税率 B.插足其他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 C.取消其他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D.独享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37.《马关条约》签订后,某大国立即提出:”决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如果有战争的必要,我们就坚决行动。”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中国的救星”,清政府“就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该大国是( )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38.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 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社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39.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三元里人民抗英 ‎40.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41.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 A.实际上没有发行 B.没有号召作用 C.太平军中没有普及 D.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42. 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这一政策( )‎ 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B. 调动了农民参加太平天国的积极性 C.为《 资政新篇》 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3.与维新派关系极为密切的帝党官僚翁同酥,在日记中记载:“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巨测’。曰:‘前此何以不说?' 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由此可见( )‎ A.官僚集团反对维新变法 B.官僚集团在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D.维新派与帝党的改革目的不同 ‎44.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45.有学者描述道,“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中华民国就诞生了”。这一缺口的打破( )‎ A.是革命党人长期准备的结果 B.是西方列强保持中立政策的结果 C.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 D.给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以可乘之机 ‎46.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47.老北京的象征正阳门是内城九门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城门,俗称“大前门”。近代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戊戌变法 B.八国联军占据北京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48.《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 A. 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0分,第50题14分,51题18分,共52分)‎ ‎49.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斌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8 分)‎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12分)‎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对文书传发、保管的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法令规定。官署都有专门吏员收发登录文书,并按法令规定对文书建立副本存档、待查,像“兰台令第卅三”就是收发薄上的编号。秦之“书府”、汉之“石渠阁”都是重要的档案馆。这些档案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论衡·别通》记载“萧何(西汉丞相)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古罗马时期,罗马法规定只有具有法人地位的个人和机构才有权力建立档案馆。当时由专门的司书和档案员负责整理保管,对档案分类登记、编订册号、张号和目录。很多档案被收录进入城市法典之中,官员经常利用档案审理案件,或者利用国家收支帐目档案处理财政问题。档案工作者被誉为“城市的卫士”。‎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材料二 ‎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咸丰帝仍拒绝英法公使向其进递国书(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在近代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其谕旨曰:“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至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1901年,《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1902年,光绪皇帝按规定程序接受了各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汉与古罗马在文书档案管理上的相同点。(6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清王朝外交出现了哪些变化。(8分)‎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清朝政权实行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财政管理制度上,也集权于中央。 地方赋税收入,除按额存留俸工等项外,“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城”,归户部管理分配。地方如有额外需要,必先请旨,然后方得经领动用。……直到咸丰同治以后, 各省征收厘金,情况才有所改变,但那时,清代的整个财政,已混乱不堪了。 ‎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 材料二  (1903—1910 年)中央“一部三处”(度支部、税务处、清理财政处、督办盐政处) 的设立和职责的明确,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地方上,如对直隶原来练饷局、 筹款局、印花税局、赈抚局、水利局、海防支应局等庞杂紊乱的财政机构归并裁撤。……各库款项,统存于直隶省银行,各衙门局所应领之款,先由财政处核准,发给支票, 向银行领取。……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 ‎——摘编自伍振华《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主要原因。(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10:BCCBD CDBAC 11-20:ADBCD CBBCD 21-30:DBCAB CAACA ‎ ‎31-40:BACBA BCABC 41-48:CDDCA CDB ‎ ‎49. (l)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4分)‎ 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分);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2分)‎ ‎(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分)‎ 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4分)。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6分)‎ ‎50. (1)相同:文书档案管理有法律的保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并设立详细的操作流程;文书档案管理服务于治国理政。(任意3点得6分)‎ ‎(2)变化:从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屈辱外交;对近代外交准则从排斥到接纳。(8分)‎ ‎51.(1)变化:从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到逐渐削弱再到加强统一的趋势(6分)‎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财政困难,允许地方白行征税筹款;《辛丑条约》的签订、镇压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财政面临崩溃,推行新政,挽救清王朝统治。(任意3点得6分)‎ ‎(2)影响:促进财政管理体制趋向统一;推动中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遭到很多抵制,未能根本上缓解财政危机。(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