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武威一中 2020 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1-10 小题,每题 1 分;11-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商朝时期,因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因此,商都 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这说明当时 A.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 B. 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 C. 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 D. 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国人虽然居住在王都之内,但也是按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这体 现了宗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故 B 项正确。皇权至上思想形成于秦朝时期,与材料时 间不符,A 项错误。材料反映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没有涉及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 分,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而是强调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 活,D 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 等,结合宗法制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 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 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同姓子弟”、“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朱元璋封 建二十余子”可以总结出受封的人都有血缘关系,统治者封建以后对当时产生深远影响,答 案为 A;BCD 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 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 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 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由“政月”到“正月”再到“征月”的演变,皆与秦始皇有关.体现 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 D 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 材料不符.故 A 项排除;题干不能说明历法的政治意义,排除 B 项;君权神授意思是君主受命 于天,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排除。 4.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入仕方式记载的全部 1561 人中,“科举入 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 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D. 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早在春秋后期私学出现已经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排除 A;材料中两副图片数据表 明平民入仕的比重有了大幅度增长,说明社会中下层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集团,故选B;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体现“客观公正”,排除C;传统门第观念难以短期扭 转,排除D。 5.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 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 A 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 B ;C 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 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 D 解读 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 6.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 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 处的设立 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 体现了政治决策封闭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 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以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故 C 项正 确;材料主旨体现不出政府的执行力和规范化,故 AB 错误;材料信息和决策封闭性无关, 故 D 项错误。 7.在史学界,关于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其成立于 1726 年,1727 年,1729 年, 1730 年,1732 年的学者均有其人,而且每种观点都有比较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托。这应该说明 了 A. 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才得成立 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经历了波折 C. 历史研究史料丰富难有统一结论 D. 军机处设置过程具有机密性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几个时间均有严谨的史料作为依托,说明这几个时间分别是军机处发展 的重要阶段,故推知军机处发展是一个过程,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只是体现了军机处的 发展但是并未体现其中的波折,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表述太过绝对,材料只是出示了一个 特殊的事例,并不具备总结性语句的条件,故错误;D 选项,材料并未详细描述军机处的特征, 故错误。 8.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 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 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 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来看,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其目的是为了缓 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 位上升,排除;C 项“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D 项“消除”表述过 于绝对,排除。 9.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贵族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 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这法律的颁布 A. 推动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 B. 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C. 推动了罗马立法工作的开展 D. 废除了罗马的债务奴隶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成果,“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 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表明在平民的斗争下,罗马法得到进一步 发展和完善,C 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A 项“罗马帝国”表述错 误,排除;《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项错误; D 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 10.法国 1875 年宪法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 作用是: A. 肯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B. 开始确立法国共和政体 C. 阻断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D. 破坏了民主共和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所反映的主旨主要是防止法国的封建势 力复辟,故 C 项正确。 【详解】 1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致力于征服众多戎狄部族:秦穆公则“用由余谋戎王,益国十二,开 地千里,遂霸西戎”,楚国更是从江汉地区延展到了整个江淮地区,而且还向南扩展到湖南等 地。这些做法 A. 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交往 B. 促进了统一观念的形成 C.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推广 D. 加强了宗法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越国、秦国、楚国的做法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原统治范围内,将中原文化 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A 正确;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的时期,各国 的做法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发展,B 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新征服地区的管理, 不能反映是否推行官僚政治,C 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材料涉及的是民族问题, D 错误。故选 A。 12.学者葛兆光指出,作为空间的宇宙,在殷周人心目中投射了一个深层意识,即以中央为核 心,众星拱北辰,四方绕中国的“天地差序格局”,而且一切天然形成的事物包括社会组织与 人类自身,都是与宇宙天地同构的,因此人类应该依照这种宇宙、社会、人类的一体同构来 理解、分析世界。下列哪一项符合这种思想 A.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B. 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C.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要害在人类、社会与宇宙秩序同构,宇宙的规则可以引申到社会,A 正确;B 项是指天道和人事关系,与题无关,排除;C 项是指天有其恒定的规律,与社会秩序无关,排 除;D 项是指一切规则出自本心而非宇宙秩序,与题意相反,排除。 13.《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 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 响是 A. 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 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 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解释了姓氏的来源以及作用,显然说明西周时期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B 正 确;姓氏是确定宗法制基础,不是分封制,A 错误;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除 C 和 D。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 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1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 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 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不能说明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排除 A;根据“即便 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可以得 出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 正确,B 错误; D 项说法绝对,排除。故答案选 C 选项。 15.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 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 A. 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B. 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C. 意味着宗法影响的消除 D. 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体 现出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 D 正确;隋唐时期才出现科举制,排除 A;郡县制取代分封 制并不能说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排除 B;秦汉以后宗法影响并没消失,排除 C。故选 D。 16.据统计,东汉时期三公的家世连绵情况超过西汉。许多墓碑描述墓主时多用“奕世载 德”“银艾不绝”“牧守相亚”“将相不辍”等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 门第决定政治生态 B. 君主专制超于强化 C. 选官标准发生异变 D. 宗教观念逐渐流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奕世载德”“银艾不绝”“牧守相亚”“将相不辍”并结合所学可知, 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度,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出现了任人唯 亲,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因此材料现象是由于选官标准发生变化导致的。C 正确;门第 决定政治生态的说法过于绝对,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异变导致世家大族的产生, 阻碍了君主专制,B 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宗教观念,D 错误。故选 C。 17.唐太宗时,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 现在陛下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据此判 断,当时王珪最有可能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三省体制中, 门下省主管审议封驳,对皇帝的决策有审议封驳的权力,符合材料的描述,故 C 选项正确; 在唐朝三省体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主管执行,与谏议无关,故 A 选项错误;在唐朝三省 体制中,中书省主管起草诏令,与谏议无关,故 B 选项错误;枢密院是宋朝设立的中央机构, 主管军事,不是唐朝的,故 D 选项错误。 18.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 也!”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 ②实行将兵法以控制军队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太祖的意思是要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由中央掌控地 方财政、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C 项; 将兵法是为了解决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含有②的 A、B、D 项。 19.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 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 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 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 化,故 C 项错误。 20.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 “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大陆,愿搬取渡台完 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大陆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 年),清廷实行凭照携 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A.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B. 发挥着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 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控 D. 传播了大陆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雍正九年(1731 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等信息可知,清廷对台政策由“禁止携眷 ”到“凭照携 眷入台”,这是清廷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加强,C 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清廷对台政 策,而解决台湾问题只是海禁政策的原因一方面,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因此 A 说法错 误;据材料清廷对台政策由“禁止携眷”到“凭照携眷入台”,没有涉及海防前哨作用的信息, 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方式,D 错误。 21.据说雅典首席大将军伯利克里的好朋友被陪审团审讯时,伯利克里曾亲自出庭竭力为其申 辩,甚至痛哭流涕,但他的好朋友仍被判刑。这反映了民主制下 A. 陪审法庭具有绝对权威 B. 法庭遵循罪刑法定原则 C.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法治与人治能够相提并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虽然伯利克里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但他仍然无法阻止陪审法庭对他的 好朋友进行判刑,说明陪审法庭具有绝对权威,故选 A;材料没有反映法庭对伯利克里好友判 刑的理由和过程,无法体现其遵循罪刑法定,排除 B;古希腊的法律不保护奴隶的利益,不可 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 C;D 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 A。 22.古希腊建筑虽然以神庙为主,但神庙外部所排列的柱子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从不拘泥, 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如雅典卫城中的伊瑞克提翁神庙以“少女柱”闻名,少女像 柱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每个女子恬静柔美,衣着发型和面容都不一样;建在阶座之上的多利 克式石柱,柱身粗壮,柱头刚健硬朗,有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A. 神庙建筑在理性主义上 B. 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 C. 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 D. 建筑艺术蕴含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希腊神庙外部排列着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的人像实体柱子,反映出在古希腊建筑 艺术蕴含人文精神,D 项正确;神庙建筑中的人像石柱不能体现“理性主义”,A 项错误;“城 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和“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 两项错误。 23.公民法本质上并不是罗马国家内全体人民的法律,这种法律上的不平等,是与罗马社会的 发展相悖的。下列选项中能改变这一“相悖”状况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 B. 公民法本质上是保护罗马公民的 C.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D. 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种法律上的不平等,是与罗马社会的发展相悖的”指的是罗马法不能适应罗马 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万民法的出现迎合了帝国发展的需要,改变了“公民法本质 上并不是罗马国家内全体人民的法律”的状况,故选 C;《十二铜表法》和公民法都没有能够 改变这种“相悖”的状况,排除 AB;罗马法本质上还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不可能实现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排除 D。故选 C。 24.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 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 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A.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B. 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C. 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D. “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塞罗是自然法之父,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 利。从材料信息“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可 知,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正义和私有财产,这体现了奴隶制民主,故 A 正确;《十二 铜表法》颁布后,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并非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排 除 B;《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排除 C;《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 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并不能使自由民平等,故排除 D。 25.《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行政权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机构依 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这里的“他们”指的是 A. 联邦法院 B. 联邦政府 C. 国会 D. 总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知识,美国 1787 年宪法,将立法、行政、司法 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 最高法院三个部门,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体现“三权分立”、“权力 制衡”的原则。因此这里的“他们”指的是国会,故 C 正确。 26.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 来 的”。这足以说明法国 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 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 D.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从窗口爬进来的”可知,法国民主政体确立过程 艰难,选项 B 正确;法国经历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不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经历 的 了资产阶级革命,选项 A、C 排除;法国工业革命得到了发展,因此不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 基础,选项 D 排除。 27.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 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 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这体现了 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 D.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可以得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 义阻碍德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可以 看出思想解放促进德国民主化的进程,所以题干材料体现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所以 C 选项是正确的。材料强调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AB 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 选只能体 现材料的后半部分,故 D 项排除。 点睛:本段材料有两层含义,抓住材料的主旨,看选项是否能全面概括材料的中心,才能得 出最佳选项,干扰选项往往只概括了材料的一部分。 28.下图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 宰相掌握立法权 B. 议会徒有虚名 C. 德国皇帝没有实权 D.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 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德国皇帝干涉议会的权利,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 性。D 项正确。德国皇帝掌握立法权,并拥有实权,排除 AC;B 项不是实质的反映,只是表 象,故排除。 29.1844 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黄埔条约》规定:“凡有佛兰西人与中国人争闹事件,或遇 有争斗中……系佛兰西人,由领事官设法拘弩,迅速讯明,照佛兰西例治罪,其应如何治罪 之处,将来佛兰西议定立矣”“佛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 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该特权 A.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B.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 使中国沦为殖民地 D. 破环中国的司法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佛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 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指的是领事裁判权,这破环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 D;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问题,排除 AB;鸦片战争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C。 30.下图是法国铸造的一枚英法联军银质纪念章:正面是拿破仑三世头像,反面为“大沽—— 张家湾——八里桥”路线图,配有深蓝色中文“北京”二字黄色缎带。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 镇江清朝将领海龄抗击侵略斗争有劳无功 B. 清朝与法国签订的《黄埔条约》得到落实 C. 清朝半殖民化半封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D. 西方列强在清朝通商口岸获得开设工厂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北京”、“拿破仑三世头像”、“大沽——张家湾——八里桥”侵入北京之 进兵路线等信息可知,其为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法国的功勋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 朝半殖民化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故选 C;ABD 依次是鸦片战争过程、鸦片战争结果、和甲 午中日战争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1 题 18 分;32 题 16 分;33 题 16 分,共 5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 《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 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 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 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 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 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 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 重脱节。1902 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 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 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 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 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 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1)差异: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 发达,保护个人权利。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 法治。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 (2)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了挽救 统治危机;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 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制度,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法 律近代化;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改革困难重 重。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按照材料一分层次 概括即可,例如,侧重点不同,“家族国家本位”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华法系侧重于国家利益 的维护,“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字眼足以证明罗马法则侧重于私人利益的维 护等。 (2)晚清司法改革 历史背景要从经济方面、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等多方面分析即可,例如, 经济方面要突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大而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司法改革,“挽救权力危机等字 眼足以证明”政治方面要突出司法改革也是出于维护清政府自身统治的需要等。 32.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 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 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 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 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 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 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 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 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答案】(1)《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相互监督(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国会分成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 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 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 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 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 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三权分立的思想主张出自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主要内容 为三权分立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2)本题设问是权力如何被限制而不是如何划分,故只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三权分 别是如何被具体限制住的具体表现即可。如材料一“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 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和材料三“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 以废止”即说明了立法权的受限之处;材料一“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 官)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 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 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即说 明了行政权的受限之处;材料一“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 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即说明了司法权的受限之处。 (3)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入手,积极层面从对民主制度的保护和美国的发展两方面 入手,而消极层面则从材料二中“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和材料三中“但在罗斯福新政 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可知其行政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 有效贯彻。 33.“中国人和外国人彼此看对方” 下面是 1858 年的一个例子。 我们的商人想要在这个广阔国家内河中往航行,要想在他们的城市做买卖和在乡村布道 而又不在中国人顽固怀疑的硬壳上消磨自己,那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整个制度是一个有着 坚硬而易碎外皮的壳。……什么时候给它适当的一击,它就会完全消失。 夷人自身缺点如此严重,竟然奢谈改善我天朝子民,真是荒谬之至。如,运毒品以害人 利己,此乃缺乏仁爱。派舰队和军队掠夺他国,此乃侈谈正义。……他们怎能指望改善他人? 他们让富贵者当官受爵而不经过任何考试。他们不向他们国内低微穷人打开晋升之门。以此 观之,外国人实劣于中国人,故不堪加以教化。 ——选自罗兹·墨菲《亚洲史》,p455 问题 (1)上述观点的形成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他们认识的差异。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中国人和外国人如此看待对方?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顽固怀疑;中国整个制度坚硬而易碎;中国不堪一击。“中国 人”认为:外国人缺乏仁爱;不给穷人以晋升机会;外国人不堪教化。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 1:能够从双方对对方看法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 “外国人”基于坚船利炮,基于满足通商、传教等需求;看到了中国制度中腐朽落后与闭关 锁国带的危害;外国人依据的是丛林法则。 “中国人”基于正义和道德教化;看到了外国制度的缺陷;面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国人还存 有天朝上国的思想。 水平 2:能依据材料提出观点。 都看到对方的缺点;都基于自己的立场。基于认识的局限,没有看到对方的优点。背景:两 次鸦片战争。 水平 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水平 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 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水平 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 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 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 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 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 1:叙述成结构 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时间 1858 年可知,这一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2)差异:根据材料“要想在他们的城市做买卖和在乡村布道而又不在中国人顽固怀疑的硬 壳上消磨自己,那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整个制度是一个有着坚硬而易碎外皮的壳”可知,“外 国人”认为:中国人顽固怀疑,中国整个制度坚硬而易碎;根据材料“什么时候给它适当的 一击,它就会完全消失”可知,中国不堪一击。“中国人”认为:根据材料“运毒品以害人 利己,此乃缺乏仁爱”可知,外国人缺乏仁爱;根据材料“他们让富贵者当官受爵而不经过 任何考试。他们不向他们国内低微穷人打开晋升之门”可知,中国人认为外国不给穷人以晋 升机会;根据材料“外国人实劣于中国人,故不堪加以教化”可知,中国人认为外国人不堪 教化。 (3)理解:根据题干中“商人”“布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人”基于坚船利炮, 基于满足通商、传教等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人立足于本国制度,看到了中国制度 中腐朽落后与闭关锁国带的危害;根据材料“什么时候给它适当的一击,它就会完全消失” 可知,外国人依据的是丛林法则。 根据材料“仁爱”“正义”可知,“中国人”基于正义和道德教化;根据材料“他们让富贵 者当官受爵而不经过任何考试”可知,中国人看到了外国制度的缺陷;根据材料“夷人”“天 朝子民”可知,中国人面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国人还存有天朝上国的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