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自测考试(二)试题(解析版)
六安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历史自测试卷(二) 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考试范围:必修二 一、单选题 1.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 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 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 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 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A. 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 B.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 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 D. 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信息表明,曹操实力增强,有利于推进北方的统一,D正确;据材料“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北方混乱,北方饥荒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A错误;据所学可知,曹操的屯田主要是是为解决军粮问题,而不是为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B错误;据材料屯田中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革新,C错误。 【点睛】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3.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 A. 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 B. 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 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 D. 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是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济部门,联系材料中“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可知,宋朝时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反而为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有限,并不能表明其失去了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朝统治基础是否动摇,排除;D项,由于宋朝对一些新兴行业“管理宽松”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能反映其冲击了自然经济的传统地位,而且在宋朝自然经济仍占据传统地位,排除。 4.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市镇类型 管理模式 代表 一般市镇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交通要道市镇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苏州府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松江府唐行镇 规模较大市镇 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吴江县盛泽镇 钞关、港口市镇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 常熟县福山镇 A. 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B. 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 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D. 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设课税司掌收商税”“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等信息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没有体现地方的自主性问题,故B选项错误;上述市镇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的管理模式不是近代经济管理方式,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央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没有涉及小农生产,并且与稳定小农生产无关,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5.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由此说明 A. 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B. 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C. 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D. 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手工业过渡到近代工业(机器工业),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关键信息“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手工业过渡到近代工业(机器工业),说明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6.1876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盛宣怀受命主持重建,后将其改名为上海华盛纺织总厂。之后由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 A. 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 C. 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 D. 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答案】C 【解析】 A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并不能通过孤例揭示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选项错误,织布局由官办到被私人占有的变化无法体现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目标;C选项正确,从题意中可以看出织布局坎坷的命运,它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织布局的命运变化体现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7.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A. 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 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 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8.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B.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C.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 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男女到法院要求离婚的人数增多,传统的婚姻制度受到冲击,改变了以往“夫为妇纲”的封建理念,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生活虽有所进步,但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而亦社会所不乐者也”可以看出当时大众还是普遍不能接受这种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当时人们离婚状况的记述,与婚姻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9. 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略地。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 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 B. 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 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 D. 利用政府支持,生产民生产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不出实业救国的思潮,故A项错误;投资环境当时主要是外部环境,不是内部环境,故B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是1914年,正值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获得机会,故C项正确;此时没有体现政府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10.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一口,我也只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 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C. 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D. 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答案】B 【解析】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特别是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有利于自由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后发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希望建立国际经济合理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其正的平等互惠,与关贸总协定推动国际贸易自由无关,故C项错误;“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平等互惠在战后世界没有得到遵循,故D项错误。 11.下图是建国后某农村某一时期的票据部分,对票据所反映的生产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注:承包产量、应征农业税任务数、主粮单位为斤) A. 反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体现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 D. 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票据反映的农村生产关系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故A项排除;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土地就是公有制的,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故D项排除。 12.“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材料中“新路”的本质含义是 A.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B.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D. 积极融入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改革开放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说明改革开放的中国必然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C正确。A是计划经济,B是市场经济,均不符合“新路”的题意,AB错误。融入全球化没有体现,D错误。 13.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 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 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 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表现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14.15世纪中期以后,热那人被赶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威尼斯人实际上垄断了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 A. 土耳其崛起引发商业危机 B. 欧洲内部竞争 C.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地圆学说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根据“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与威尼斯人竞争,故B正确;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与威尼斯人竞争,争夺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排除A;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 15.“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答案】D 【解析】 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殖民掠夺,“象牙”的拥有者易手,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化融合,不是冲突,A和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冲突,不是融合,C错误。 16.“商业战争和政治摩擦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达到顶峰。七年战争是一场全球性冲突……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帝国大战’。七年战争是国际事务紧密相连的,成为不列颠帝国150年世界霸权的奠基石。”对这场“帝国大战”理解正确的是 A. 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 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 C. 工业革命强化英国战前实力 D. 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B 【解析】 依据“1756--1763年”、“七年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争夺殖民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为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故B正确;17世纪中期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 17.下表为英国贵族巴洛的庄园经营情况表,这一经营情况 时间项目 租地农场主 自耕农 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1633年 (7人)<30% 约50% (57人)60—70% 约50% 1649年 (10人)42% 67% (46人)58% 29% A.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 强化了英国贵族的统治 C. 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租地农场主租地数占比在增长,自耕农租地数占比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英国圈地运动的结果,圈地运动有利于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新机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C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租地农场主的身份是否是贵族,排除B;英国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无法体现英国的经济结构的改变,排除D。 18.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 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 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 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因此,胡佛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 19.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法院对几个重要案件的判决结果。这些判决结果表明 时间 案件 判决结果 1935年5月 国家复兴管理局指控谢克特家禽公司违反鸡肉生产行业制定的规则 国家复兴管理局违宪 1936年1月 美国(联邦政府)诉巴特勒违反农业调整法 农业调整法是国会立法权对地方经济活动的违宪性使用 1936年6月 企业主诉纽约州建立妇女和童工最低工资制 纽约州无权制定最低工资制法案 A. 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 B. 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 C. 罗斯福新政冲击了旧秩序 D. 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大,对原有经济和政治秩序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故C正确;材料反映分权与制衡的美国政治的特点,联邦法院否决政府、国会及地方州的新政法案和措施,正是对原有秩序的维护,并非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也不能说明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排除ABD。 20.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所示A、B两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可判断出两种理论分别是指自由放任政策和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80年代美国等国经济出现“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21.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A. 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 B. 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 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年到1932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增加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种模式的出现 A. 重新建构了欧洲的历史 B. 有效推动了欧盟的建立 C. 有助于实现世界的和平 D. 体现了史学的现实功能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信息可知,双方对于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是出于促进当前欧洲一体化进程角度出发,意在缩小分歧,加深一体化,D正确;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因此历史不能重新建构,A说法错误;欧盟早在1993年就已成立,因此B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德法之间教科书的撰写,这只是世界局部,达不到实现世界的和平的作用,C错误。 23.下图是二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从中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 B.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 C. 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 D. 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 【答案】D 【解析】 图片显示其他国家美元投资和购买国债,均与美元挂钩,体现出美元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显然是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故D正确;A中稳定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是货币霸权主义,故B错误;C中单一化不符合图片信息,图片是相互的。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图是这一时期“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B. 计划经济国家进行深刻的改革 C. 发展中国家更深地融入世界市场 D. 石油输出国极大推动“南南合作”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63-1973年工业国 世界贸易额呈增长态势,说明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呈下降趋势,说明计划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63-1973年计划经济国家没有进行深刻的改革,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变化不大,因此C项说法错误;南南合作由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故D项说法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O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 【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 (1)“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得出:工人健康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得出:大量使用童工;“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得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根据材料二信息“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得出:加强政府监管;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河道法令》……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得出:通过立法治理。“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生活、生活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3)“启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政府起到的作用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角度分析。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健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并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材料二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1952年为5.2%,1978年为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 (2)从材料二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材料三 1978-2008年,中国用短短的30年实现了一个从颓败到中兴的划时代飞跃,迅速踏上现代化道路。30年,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30年,经济保持年均速度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实现“划时代飞跃”的基本经验。 【答案】(1)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试点和起步;1984一1992年为第二阶段: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明确目标,不断深化,制度创新。 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2)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等。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把我国国企改革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1984-1992年、1992年以后,特点分别是试点和起步,全面展开,不断深化、制度创新。 原因:根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信息得出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根据“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结合所学,还可从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思想解放、国企自身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2)根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得出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根据所学可知,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综合材料,可从符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等方面总结回答。 三、论述题 27.以下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两幅插图图275,《巴图族的简单生活》,图281《苏丹大饥荒》 根据图片和图片说明,依据你的理解和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结合一幅图片也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全球化下的生态危机与贫富分化(或: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阐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人类影响自然界的技术手段的提升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并把污染和有害物质转移到其他国家,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图中的巴图族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作者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往往是获利者;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以及种族、宗教、地区冲突和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图片苏丹大饥荒,就是贫富分化的生动写照。 回扣: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示例二: 论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或:融入现代生活与环境保护、融入全球化与生态保护) 阐释:图片中巴图族人的生活显然是落后和封闭的,在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要发展经济,步入现代化的生活,融入到全球化之中而不要被边缘化 但是在发展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必须避免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注意生态保护,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住青山绿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优美的环境留给子孙万代。 回扣:我们要的不是巴图人的落后生活,但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拟出论题:全球化下的生态危机与贫富分化。然后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分析阐述,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最后进行总结,说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