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开滦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2.《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法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儒家学派 D. ‎ 墨家学派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材料中的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A项。儒家学派主张仁、礼,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3.《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A. 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C.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D. 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孙子兵法》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C;材料反映《孙子兵法》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掌握来克敌制胜,无法体现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很低,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也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 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 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 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反映出当时政府抱怨“儒”生过于迂腐,这体现出儒生参政并非一帆风顺,故B项正确;汉代中央当然真正掌握选官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并非崇尚空谈,也被社会尊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生参政问题,不是独尊儒术的问题,故D项排除。‎ ‎5.《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民本仁政观念 D. 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大一统”的理念,A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民本仁政观念、封建迷信思想等三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 ‎6.《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易经》‎ A. 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B. 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C. 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D. 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材料中不能充分说明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故A项错误;“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表明其思想影响广泛,故B项正确;《周易》不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故C项错误;“释家林立”是解读,“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联系,与“范本”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思想主张 ‎7.下图是据相关史料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积极塑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人数增加。材料看不出明清时期对节妇教育最为重视,排除A;B项材料不能反映,两汉以前儒家思想影响大小与节妇烈女人数多少无关;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到明清时由于受理学的影响日趋僵化保守,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是更加注重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C项正确;材料反映理学扼杀人性,此点对中华民族性格非积极塑造,排除D。故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8.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材料“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这有利于促使统治者关心灾荒,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强化,故A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提高环保意识,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故D错误。故选B。‎ ‎9.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 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 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 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 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答案】C ‎【解析】‎ 从理学的思想来源上看,它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宗教、逻辑以及哲学上的融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B选项说法过于狭隘;D选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含义。‎ ‎10.‎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 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 ‎11.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君子、小人之辨。材料表明 A.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B. 封建专制主义仍占主导地位 C. 传统的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D. 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李贽作为明清之际“离经叛道”的第一人,否定孔子的绝对地位,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儒家经典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却被拥有早期启蒙思想家之称的顾炎武、黄宗羲谴责、批判,这说明即使是进步思想家,也存在着某些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封建专制主义仍占主导地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专制主义在社会中仍占主流,并非黄宗羲等人具有批判理性的特点;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传统儒家思想仍占社会主流,并未被彻底否定;D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儒学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道思想的冲击,儒学政治社会功能遭到怀疑,儒学转入低潮,故C符合题意;秦朝焚书坑儒,儒学转入低潮,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出现发展高潮,故B不符合题意;随着宋明理学的发展并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故D不符合题意。‎ ‎13.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印刷术的传播有助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思想观念的传播,但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④说法错误。①②③的说法都是符合史实的,是正确的。综上所述,故选A项,排除BCD项。‎ ‎14.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对历史发展及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遗憾的是,在中国却没有因为这样伟大的技术发明而使社会产生伟大的变革。这是因为 A.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B. 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C. 科举制的盛行 D.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导致中国的技术发明没有产生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A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15.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答案】B ‎【解析】‎ 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A 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B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D错误。‎ ‎16.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 ‎ ‎ A.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 实用性不断增强 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 逐渐走向繁复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子从繁到简,越来越实用,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实用化而非形象化的发展方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将实用发挥到极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逐渐走向简单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7.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一绘画特点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据此,这一绘画艺术。‎ A. 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B. 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 C. 迎合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D. 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说明这一绘画艺术是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为一体,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故答案为A项。‎ 山水画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排除B项;文人画只能体现少数文人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风俗画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排除D项。‎ ‎18.有学者评论《清明上河图》道,“它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这意在说明《清明上河图》‎ A. 开创了新的绘画模式 B. 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C. 受到现代艺术家重视 D. 是当时太平盛世的刻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依据材料“也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可知,这表明《清明上河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帮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清明上河图》展示当时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的价值,并非是其开创了新的绘画模式;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清明上河图》具有丰富的价值,并非意在说明其受到重视;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并非太平盛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活化石,其蕴含的抄写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A. 蕴含更高艺术价值 B. 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 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京剧之所以成为主流戏曲,主要是表现形式迎合民众文化需求,故D正确;A 不符合京剧的特点;B项西方人说法错误;C中政治需要不符合京剧的特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0.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 B. 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 C. 《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 D. 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赋诗”在“春秋时期”“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分析可知,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有很多诗篇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情况。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赋诗”“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不是在选官制度方面,春秋时期的官制是世袭的,排除;B项,虽然中国古代有些文艺作品具有政治教化的特征,但并不表明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创作就追求政治教化功能,排除;D项,春秋时期的儒学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汉代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 ‎21.《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答案】A ‎【解析】‎ 联系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唐朝时期出现了重诗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BC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排除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切入,结合唐诗进行思考。‎ ‎22.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 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 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 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 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杂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伦理教化作用,D正确。作者强调元曲不仅具有演绎历史故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伦理教化功能,A错误。本题未涉及戏曲高峰,B错误。从“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可知作者认为金之院本有世俗化、娱乐化的功能,没有涉及杂剧,C错误。‎ ‎23.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 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24.许仙与白蛇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市民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渐趋败坏,而是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排除B。理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变法,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市民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市民文化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25.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 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B. 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 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 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 广泛使用“世界”地图足以证明部分士人是有一定的世界意识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部分士人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地图均不再以中国为中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未被普遍接受只是被部分士人接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广泛使用“世界”地图说明有一定的意识。‎ ‎26.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海国图志》为近代魏源所著。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排除A;魏源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排除D;根据题干信息“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的介绍涉及西方政治体制,因此选B 。‎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27.“今日翊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 A. “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 B. 西方的政治制度远不及中国 C. 向西方学习要结合国情 D. 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可知强调“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无法推断出西方的政治制度远不及中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而是强调“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排除C。材料强调了“中体西用”的重要性,但并未谈及引进西方科技的方式和方法问题,无法推断出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中体西用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8.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写道:“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旨在 A. 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 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答案】B ‎【解析】‎ 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等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鼓吹改制。梁启超承认“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又往往自不免”,说明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采取这样的措施只是一种宣传策略。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所述是梁启超认为如何宣传西方政治制度,不是对西方政治的评价,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说明D项观点错误,排除。‎ 点睛:康梁以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的理论外衣;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29.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或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了 ‎ A. 维新变法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 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 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 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对民主宪政思想也不够了解,也就难以认同,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老百姓并没有反对变法,只是不支持,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C项说法太过绝对,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 ‎30.“徒恃西人之舟坚炮利,器巧算精,而不师其上下一心,严尚简便之处,则犹未可与权盖所谓师法者,固更有进焉者矣。”该言论早应出自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徒恃西人之舟坚炮利,器巧算精,而不师其上下一心,严尚简便之处,则犹未可与权。盖所谓师法者,固更有进焉者矣”体现了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器物的批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言论最早应出自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项正确;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挽救民族危机,故A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晚于维新派,主张暴力革命,故D项错误。‎ ‎31.民国初年,黄远生曾说:“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新旧之冲突,莫甚于今日。盖吾人需知,新旧异同,其要点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其中□□的文字有可能是 A. 思想 B. 民主 C. 法律 D. 科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盖吾人需知,新旧异同,其要点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体现了黄远生对只学习西方器物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他认为本源所在应该是思想,故A项正确;民主和法律属于制度层面,故BC项错误; “科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 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C. 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表明的是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A 。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点评:思想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命题可能会从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工业近代化角度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33.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贡献(部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贡献(部分)‎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 李大钊 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胡适 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 鲁迅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蔡元培 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钱玄同 大力宣扬文学革命的观点;在当时反封建反孔教的思潮中,处处以“疑古”的批判精神,对守旧的势力作出不妥协的攻击。‎ 刘半农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A. 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B. 客观认识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C. 确保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D. 有利于营造爱国进步的社会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和蔡元培的贡献体现在爱国变革方面,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的贡献体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因此新文化运动有利于营造爱国进步的社会氛围,D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阶层,而且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排除A;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排除B;新文化运动并未保障民主政治实现,排除C。‎ ‎34.“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C.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这种过激行为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所以选B项;材料反映更多的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而不是述说新文化运动的文化革新作用,排除A;依据材料,主要论述的不是新文化运动的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排除C;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陈独秀,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5.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排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着旨在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 主张重建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新文化运动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材料中“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说明对待孔子的态度持怀疑态度,可见该学者对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态度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A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态度不明确;C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材料中没有反应;D项态度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反思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新文化运动以十月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36.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 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 仍然主张君主立宪制 D. 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的传播以劳动(无产)阶级为主体,而无产阶级与资本(资产)阶级密切相关,而中国的无产阶级并不强大,所以社会主义的实现有道理但没有理由,说明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故选择B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点评:本题易错在不能准确、全面地解读题目材料反映的信息。错选A项是没有注意材料“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的信息;错选C、D两项是没有注意其均与材料的信息没有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分)‎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影响: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4分)‎ ‎(3)以民为本;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实现君臣平等。(任答三点就可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不难直接概括得出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体现在: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实行德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与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从而两种思想主张的结局也呈现出不同。具体这样来认识:A.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从而他的思想主张无法实现;B.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他的“大一统”、“儒学独尊”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同时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相关联,从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诸如豪放派和婉约派等;B.反映在艺术(书法和绘画)上: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等。‎ ‎(3)根据材料四、五关键信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等,本问考查对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认识——批判继承儒学。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体上,黄宗羲竭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A.“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继承儒学,体现在:①主张“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②主张保留君主制。 B.“新见”即批判儒学,体现在:①竭力反对君主专制;②主张君臣分治;③主张君臣平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答案】(1)“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 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结合董仲舒继承传统儒学伦理角度阐述“一手伸向过去”,从吸收阴阳家法家思想概括阐述 “一手指向未来”。‎ ‎(2)根据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从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及维护封建礼教的作用概括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见材料一从国家统一层面肯定儒家学派开明,根据材料二“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可见材料二旨在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二问结合所学正面从思想解放、推动新文化运动角度进行分析、反面从否定传统文化不足取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材料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材料二中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经历了”夷学——西学——新学”的演变,简要评价这一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2)评价: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反映了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3)三个阶段及实践:学术觉悟,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发起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从中西文明碰撞的趋势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二“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结合所学从国人对西学认识、对国家局势的认识、对世界潮流的认识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从学术、政治、伦理觉悟结合所学从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努力等相关史实进行分析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思想解放及民众意识觉醒、社会进步等角度进行阐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