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第三中学、泰和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第三中学、泰和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第三中学、泰和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请用2B铅笔把所选答案涂黑在答题卡上)‎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周代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在当时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故答案为A项。在分封制后期和封建社会容易形成割据混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有利于巩固等级秩序的是礼乐制度,排除C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理解。西周的分封制相对于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来说,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稳定统治范围。但分封制存在严重缺陷,即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导致分封制日渐瓦解和最终遭到破坏。在封建社会,分封制与郡县制相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应当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分析,不能认为其一直能够发挥稳定统治的作用。‎ ‎3.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 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B.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C.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 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所以答案选A。小农经济与尊神敬天无关,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排除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 ‎4. 《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ì,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 周天子地位衰微 B. 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宗法制崩溃 D. 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中可以看出,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就说明了此时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 B. 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 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 D. 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封建制”即分封制,它是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与封建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可知C项正确,A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6. 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官僚政治已经形成;C项“避免”一词错误。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外朝”‎ ‎7.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选B。‎ ‎8.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C. 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 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海禁的理解,由“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得知海禁是受内外形势发展影响的结果。其它选项是错误的。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 ‎9. 有史料表明,明清两代共有62. 8%的进士来自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37. 2%的进士则来自祖上三代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极度僵化 B. 官宦垄断官职的局面仍存在 C.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 富家子弟入仕途径比较单一 ‎【答案】C ‎10. 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初步建立于战国时期,秦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古罗马是西欧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以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故选A;B中的世袭制被废除明显不符合秦汉时期的史实,应排除;C中罗马开始颁布成文法明显不符合罗马共和国时期已有《十二铜表法》等成文法的史实,也应排除;D的叙述与两者的史实都不符,更应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 ‎11.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  )‎ A. 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C. 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 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作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法规定意在缓和社会矛盾,力保社会稳定,从而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最终目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关注的是农隶主而非奴隶的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适合十二铜表法而不适合古代罗马法规定,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罗马还没有天赋人权这个说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作用 ‎12.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A.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答案】C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作用 ‎13. 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 A. 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B. 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 C. 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 D. 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通过了出兵西西里岛的决议,尽管尼西阿斯极力反对,但最终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说明公民大会的成员受到了煽动,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没有涉及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等信息,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暴政,排除B。D项说法错误,公民才有民主的权力,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希腊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这种饮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文主义思潮兴盛 B. 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C. 政治环境民主宽松 D. 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希腊人可以享受来自地中海、黑海及周围地区的特产,主要原因是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正确;材料与ACD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材料反映希腊人能够享受到多地特产,和海外贸易发达密切相关。‎ ‎15. 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弥斯。其形象通常是:身披白袍、头戴金冠,左手提一秤,右手举一剑,倚束棒的蒙眼女神。以下对之解释不准确的是(  )‎ A. 白袍可能是象征道德无瑕 B. 王冠可能是因为正义尊贵无比 C. 蒙眼是表明司法要靠理智 D. 剑表示对作战不力者制裁严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忒弥斯是法律好正义的象征;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剑,表示制裁严厉,决不姑息;故ABC正确,但不符合设问,D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D ‎ ‎16. 在古希腊,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由此可见,古希腊(  )‎ A. 公民政治高度发达 B. 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 C. 城邦忽视个人自由 D. 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禁止盗窃神产、毁坏圣物和渎神的思想言论、行为,违者按危害城邦政治的处罚,故体现了古希腊重视宗教、把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强调不能亵渎宗教,而非说明公民政治高度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城邦忽视个人自由的信息,排除C;希腊公民社会生活以城邦为中心,宗教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排除D。所以选B ‎17. 在罗马时代,由于奴隶没有诉讼权,恩主(奴隶主)要解放奴隶时,可以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装作起诉恩主,问恩主是否要解放这个奴隶,然后由长官宣布奴隶获得自由,后来干脆直接由长官的卫士扮演辩护人的角色。这表明罗马法(  )‎ A. 重视维护法律程序和权威 B. 保护恩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C. 注重维护奴隶的人身自由 D. 司法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 ‎【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注重的是奴隶没有起诉权,而努力要获得解放却需要通过起诉的程序来实现,用一个有人身自由的人来作为奴隶的辩护人来扮演都可以,可见奴隶必须通过法律途径才能获得解放,故选A。‎ ‎18. 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 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 B. 司法审判具有随意性 C. 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 D. 审判程序有待于完善 ‎【答案】C ‎【解析】“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体现出罗马法迅速审判的理念,诉讼当事人应按照法律规定时间内到庭,否则法律将判为败诉,体现出法律的权威,表明古代罗马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C正确;A材料表明诉讼当事人双方都应在规定时间内到庭,无法体现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也无法体现随意性,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排除D。‎ ‎19. 学术界普遍认为,罗马法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分别是指 A. 人文主义、统一社会道德 B. 民主政治、调节社会秩序 C. 人文主义、规范社会行为 D. 轮番而治、扩大帝国统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古希腊人而言,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对人的理性的追求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对罗马人而言,法律是规范、调节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故选C。道德强调的是内在的自律而不是外在的行为,不能视道德自律为法律,排除A;民主政治和轮番而治是古希腊的政治制度而非哲学思想,排除B、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0. 下列主张不属于老子的是 A. “忠恕之道” B. “天法道,道法自然” C. “无为而治” D. “守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思想;“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守静”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这个题目属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21.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 A. 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B.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C.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 倡导君民共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被称为“离经叛道”,主要是指他向正统儒学权威发起了挑战。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 ‎22.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 阅读《天下郡国利病书》 B. 用突火枪抵御金的进攻 C. 借助罗盘针进行航海活动 D. 阅读到大书法家苏轼写的诗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末清初顾炎武的作品;B项是宋代的成就;C项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应用;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和宋词代表性人物。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的科技成就和文艺的成就·宋朝的成就 ‎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康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察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卢梭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4. 科技改变生活,“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都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故选D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的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5.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A. 达·芬奇 B. 莫奈 C. 塞尚 D. 毕加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可以看出,该美术流派属于现代主义。上述四个选项中毕加索属于现代派画家,故答案为D。达芬奇的作品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莫奈和塞尚属于印象画派,排除B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 二、材料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0分,28题13分,共计35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 ‎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言  论 出  处 核心思想 ‎①“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 莎士比亚 ‎②“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 不在于表面仪式。”‎ 马丁·路德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学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①、②、③的言论所反映的核心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过程。‎ ‎【答案】(1)普罗泰戈拉。;‎ 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核心思想:①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得救,信仰自由; ‎ ‎③倡导自由、平等、理性;‎ ‎(3)起源(萌芽):古代希腊;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成熟:启蒙运动。‎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是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学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是理性主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纵观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反对神权到反对教权再到反对专制的过程。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过程:起源(萌芽):古代希腊;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成熟:启蒙运动。‎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智者学派;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27.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举例论证。‎ ‎(要求: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 ‎【答案】例一: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单实行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功臣/子弟,所以汉高祖汲取周秦两朝经验教训,实行“郡国并存”制度,导致封国多次叛乱。‎ 例二:宋初过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更戍法,将兵分离制度,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但导致军队羸弱,外战无力的恶果。政治上,增设机构,一职多官,弱化地方,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 例三:明初过分加强君主专制。明初,统治者汲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废丞相制度,权力分散至六部,虽加强了皇权,也加重了皇帝负担。后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又以宦官监督制约内阁和百宫。虽然稳固了皇权,但造成宦官专权,政局黑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据材料,可知本题的切入点在于“前朝教训”,以此展开思考历史上主要王朝的政治弊端;又有“过犹不及”,引导思考新王朝过于“反动”的新政策。学生大致可以联想到汉朝初年的“郡国并存”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宋初过分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抑武导致地方积贫积弱;明初废相设特务组织导致政治黑暗等事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28.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古代雅典:集体决策,可以避免鲁莽行事,使决策具有科学性.‎ ‎(3)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根源:古代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古代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这并不能说明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2)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隐然执政之府矣……公民大会……延长了决策时间……”可知,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是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古代雅典:集体决策,可以避免鲁莽行事,使决策比较科学。‎ ‎(3)材料一讲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但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材料二讲的是古代中国国家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或政府手中;材料三讲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根本差异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根源需要从两国所处时代的经济去考虑即可,即古代中国是分散的小农经济,而古代希腊则是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权不断加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中西的比较 三.选做题(15分,从下列29、30两题中任选做一题作答,作答时请写明所选题目的题号)‎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金百战灭辽和北宋以后,两河之民,所致一空;山东之见,田野荒芜,民不聊生;淮南之地广,不耕之田,千里相望,仓禀久匮。大批契丹人和汉人被当做奴隶从事生产,激起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金海陵帝南下伐宋不力,金军在采石大败,仍坚持发动攻击,结果被一部分金军将领率众起义杀了。金世宗即位后,尤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命卢庸为定平县令,整治旧堰,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世宗还下诏天下赦免官奴,并劝女真贵族释放奴隶。劝民力田,奖励耕织。世宗规定女真贵族只许在一处占地,其余皆要收回官府,并赐与贫民。世宗一朝,多次因水旱等灾害减免赋税。在边境建立榷场,以待南贾之来。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称他统治时期的社会为“小康”。‎ ‎——摘编自王宏志《金世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答案】(1)背景:民族战争,破坏生产;民族压迫,激化民族(阶级)矛盾;战事失利,引发内部冲突。‎ ‎(2)特点:以经济改革为重心;注重缓和阶级矛盾;重视解放奴隶(生产力);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注重发展边境贸易。‎ ‎【解析】(1)从材料“金百战灭辽和北宋以后,两河之民,所致一空”“大批契丹人和汉人被当做奴隶从事生产,激起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金海陵帝南下伐宋不力,金军在采石大败,扔坚持发动攻击,结果被一部分金军将领率众起义杀了”中可以分析出金世宗改革的原因。‎ ‎(2)从材料“犹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赦免官奴,并劝女真贵族释放奴隶”“劝民力田.奖励耕织”“减免赋税”“在边境建立榷场,以待南贾之来”中可以概括出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30. 材料一 ‎ ‎ 美国经济近来年低通胀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与80年代初期的滞胀形成了鲜明对比……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调整与革新大大提高了劳动力与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美国公司正逐步朝着精简,高效的方向改进;美国企业正在努力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改进其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得当。本文主要对克林顿经济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展望……克林顿经济学是一个混合物,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混合物。克林顿经济学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用他自已的话讲就是,“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 材料二 “这次大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寄希望于我们这次大会,世界上关心中国的朋友都注视着我们这次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中共十四大报告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时期经济出现良好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大报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同时期中美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实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美国经济的调整与革新大大提高了劳动力与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美国努力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得当,“第三条道路”。‎ ‎(2)背景: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 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十四大召开做了思想准备。‎ 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从美国经济的调整与革新大大提高了劳动力与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美国努力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得当,“第三条道路”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原因从国际和国内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