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西周的宗法制与‘领主分封’互为补充,……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的必然产物。”可见,宗法制( )‎ A. 以分封制为政治基础 B. 是古代城邦政治的产物 C. 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D. 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排除A项,我国古代没有出现城邦政治,排除B项;“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是指该制度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确立,排除D项。‎ ‎2.《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这(三省六部制)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政治)结构……官僚集团在缺乏一个拥有全权的政府首脑的同时,还缺乏一个代表整个官僚利益的最高仲裁者和代言人。”此观点主要说明三省六部制 A. 有力地限制了皇权专制 B. 使中央政府机构残缺不全 C. 不利协调统治集团矛盾 D. 导致中央政府权力分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官僚集团在缺乏一个拥有全权的政府首脑的同时,还缺乏一个代表整个官僚利益的最高仲裁者和代言人”可知三省六部制缺少“仲裁者”即没有拍板能起到发表决定意见的官员,也就是出现内部矛盾,不容易协调,答案为C;材料的观点是讲三省六部制内部的矛盾问题,不是限制皇权,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机构残缺不全,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政府权力分散,排除D。‎ ‎3.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诗句可印证当时 A.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B. 商品买卖有严格的限制 C. 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 形成官府垄断商业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此时太阳已经很高了,在南市门外等着进入市场开门交易,说明商品买卖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答案为B;A与“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矛盾,排除;C与“晓驾炭车碾冰辙”不符合,排除;材料没有体现D内容,排除。‎ ‎4.据史书记载:“宋代(城市)不再集中设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商业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宋代 A. 城市管理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 B.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空前强盛的局面 C. 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 城市职能转向以经济职能为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宋代城市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市坊布局,城市商业发展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同时许多商业街的出现,也说明宋代城市职能转向以经济职能为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代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并不意味着城市管理混乱;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城市的转型,不是出现空前强盛的局面;C选项错误,宋代并未放弃抑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表明他的思想 A. 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 融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 C. 突出了人伦道德观念 D. 顺应了政治统治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不变,道亦不变……正法度之宜”等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正确;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A错误;材料没有突出人伦道德观念,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了顺应思想统治的需要,排除D。‎ ‎6.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C.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人文启蒙”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体现了“新的价值导向”,故B项正确;“考据训诂”是乾嘉学派的主张,故C项不符合题意;“精神修养,理想人格”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本题中的“明清之际”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7.“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资政新篇》的这些改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 A. 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 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 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洪秀全肯定了《资政新篇》中一些改革建议,说明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故答案为D项。《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没有能够实施,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排除B项;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与农民运动的阶级属性不符,排除C项。‎ ‎8.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 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故选C。A不对,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在甲午战争前就有;B是指新文化运动,排除。D是辛亥革命,排除。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 ‎9.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A. 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 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C.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错误,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所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B表述过于绝对,不合史实;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故D符合题意。‎ 考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10.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则《北京警察之爱国》的小文中写道:“此次逮捕学生一事,警厅举动极为文明,待遇亦佳。”这表明 A. 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 警察参加了“五四”爱国行动 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中国革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则《北京警察之爱国》”结合所学可知是五四运动。根据材料“此次逮捕学生一事,警厅举动极为文明,待遇亦佳。”可知警察对逮捕学生举动极为文明,说明警察同情学生运动,表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不可能实现了文明执法,A 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不能判断警察参加“五四”爱国运动,B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中国的外贸赤字从1913年的1.66亿两降到1919年的1600万两,同时丝绸出口从1914年的87517担上升到1919年的131506担。”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政府减免赋税,缩减赤字 B.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C. 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D. 欧洲列强对华出口急剧减少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国的外贸赤字从1913年的1.66亿两降到1919年的1600万两,同时丝绸出口从1914年的87517担上升到1919年的131506担”可知,一战期间中国出口货物价值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这和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有关,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竞争力大幅提升”表述错误,排除;根据“中国的外贸赤字从1913年的1.66亿两降到1919年的1600万两”可知,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排除C。‎ ‎12.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他对抗战充满必胜把握的主要原因是(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觉醒 B. 国共两党初期的抗战粉碎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力援助 D. 中共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说明 抗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B属于抗战初期;C和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13.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的依据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 参加日内瓦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边倒”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按照国家利益划分敌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务实外交的体现,故选A;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排除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排除D。‎ ‎14.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 A. 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 B. 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 C. 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59年”、“高炉”、“社”可以判断,该诗描述的是50年代末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C项错误;诗歌的后两句“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说明城市和乡村都受到影响,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5.1977年11月在广东,邓小平指出,(农村)民主评分不能普及,大队核算也不能搞早了。生产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不能随便过渡。这主要强调 A. 在农村分配中不能实行民主制度 B. 在农村不能实行平均分配的制度 C.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D. 人民公社化的体制必须彻底否定 ‎【答案】C ‎【解析】‎ ‎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针对当时一系列“左”的错误做法,大力倡导恢复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生产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不能随便过渡。”体现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中民主和平均分配不是不能,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适应。D项“彻底否定”在题中没有体现。‎ ‎16.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该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企业所有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世界贸易潮流,故D项正确;A中经济特区是1979年,排除;B中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1990年,故C项错误。‎ ‎17.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 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不少人对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主要是因为其“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太重视个人和功利,担心其无视道德和法律,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B项正确;智者学派重视功利,其学说不会直接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失,也不会因其反对权威而引发外族人入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完善,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 法律至上原则 B. 人文主义精神 C. 自由公正意识 D. 天赋人权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和其它弱势群体的监护,让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人的基本的权力。这体现了罗马法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ACD三项很明显可以看出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内容中有许多体现了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其一些原则到现在依然采用:如陪审制度、被保护人制度、审级制度、重视证据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掌握。‎ ‎19. 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B. 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C. 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D.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选C.A和题干无关;B是英国;D是美国。‎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选C.A和题干无关;B是英国;D是美国。 ‎ 点评:相同点:两者都是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大、小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的妥协。两者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两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0.这一时期简易制作和廉价出售咖啡的形式在欧洲得以发展,最为典型的是咖啡吧和咖啡摊,咖啡从贵族的饮品变成劳动阶层的必备,培养出了产业工人中的一种共同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 浪漫主义文化推动了生活品味提高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了咖啡从贵族的饮品变成劳动阶层生活中的必备,这主要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商业革命的含义主要包括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和商路中心转移,题干中的咖啡并不是在欧洲出现的新的消费品,不能体现商业革命的发生,故A项错误;生活品味的提高,主要原因应该是经济状况的改善,因此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信息“咖啡从贵族的饮品变成劳动阶层生活中的必备”不能得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故D项错误。‎ ‎21.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B. 启蒙思想家们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得到解放 C.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动力 D. 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一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说明科学对理性起到推动作用,即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动力,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AB的内容,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点睛】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先导,从而限定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基本样态。启蒙运动以后,理性被定义为科学技术的方法。‎ ‎2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幅度增加税收,如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一做法 A. 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B. 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 带来了经济滞胀的问题 D. 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大幅度增加对富人征收税收的举措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该举措也为“福利国家”的实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故本题应选D项;罗斯福新政虽缓解了经济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表述错误;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表述错误;C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29—1935年”,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23.1983年3月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降低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 A. 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B. 缓解经济发展中“滞涨”问题 C. 废除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D. 消除福利国家政策的不利因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经济政策效果明显:通货膨胀率下降;1986年经济增长率 高于同期的美、法、联邦德国和日本;1987年起,财政赤字由亏转盈。故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新自由主义 ‎24.‎ ‎ 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 A. 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 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对方而独立生存,选C。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表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建,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政之也,尔等当深戒之”。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建国伊始,就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紧接着又亲自编定《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朱元璋惟一的亲侄、开国功臣朱文正,亦因违法乱纪而被罢了官职;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后来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材料二 ‎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建国初期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考验,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中国共产党果断采取措施,在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到1952年1月,全国共查出贪污旧币1000万元以上的贪污犯10万余人,判处死刑的有42人。紧接着在1952年4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贪污罪的惩治作出明确规定。……这一阶段的反腐败主要不是依靠法制和专门的反腐机关,而是依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发动的群众运动,如先后开展的整风运动、四清运动等。‎ ‎2009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决定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2015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工作,包括中央巡视组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2017年9月7日至1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巡视利剑》,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分别是《利剑高悬》、《政治巡视》、《震慑常在》、《巡视全覆盖》、《破解“历史周期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元璋反腐防腐的主要举措,简评其反腐成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反腐举措的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断反腐惩贪的认识。‎ ‎【答案】(1)举措:皇帝亲自下谕旨告诫;设特务机构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借鉴前代经验,制定严刑峻法;一视同仁,赏罚分明。‎ 简评: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本质上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效果有限。‎ ‎(2)特点:把防腐与反腐败相结合;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加大监察力度;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 认识:反腐治贪,是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反腐败问题,一靠监督,二靠制度,三靠自律;在当前,反腐治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动群众是推进反腐惩贪的得力措施。‎ ‎【解析】‎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中“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建国伊始,就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紧接着又亲自编定《明大诰》。……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朱元璋惟一的亲侄、开国功臣朱文正,亦因违法乱纪而被罢了官职;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等信息从皇帝亲自下谕旨告诫、设特务机构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借鉴前代经验,制定严刑峻法、一视同仁,赏罚分明等方面概括朱元璋反腐防腐的主要举措。‎ 成效: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现象、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效果有限等方面简评其反腐成效。‎ ‎(2‎ ‎)特点:依据材料二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告诫全党……在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一阶段的反腐败主要不是依靠法制和专门的反腐机关,而是依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发动的群众运动,”、“决定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等信息从把防腐与反腐败相结合、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加大监察力度、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等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反腐举措的特点。‎ 认识:结合所学从反腐惩贪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措施等方面说明对中国共产党不断反腐惩贪的认识。‎ ‎26.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特征: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农民白天种地、晚上织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征。 ‎ ‎(2)根据表格信息“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可知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方面回答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本题为开放型的论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需史实正确,论证充分。示例1.根据材料可知赞同亚当·斯密的观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发展回答即可。示例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亚当·斯密的观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主要是资本主义萌芽)方面作答即可。‎ ‎27.(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 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