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60分)‎ ‎1.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爱无差等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C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等级观念;D不对,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用封建伦理道德压抑人的正常欲望。ACD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从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综合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当前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等角度,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角度看,树立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 ‎2.小明的同桌考试作弊,小明想找他谈心,这时候他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A. “因材施教”‎ 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 “温故而知新”‎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试作弊”明显是对于考试知识不理解,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孔子教育思想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对于考试作弊最好谈心言辞,B正确;“因材施教”是教学方法,A错误;“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学习方法问题,C和D项错误。‎ ‎3. 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以及矛盾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是道家思想,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抓住题干关键词“无父无君”“尊卑无别”,可知该思想冲击了等级秩序,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同等的爱一切人,爱无差等,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长幼尊卑,故A、B项排除;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与“无父无君”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5.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主要的政治统治思想是 A. 仁政思想 B. 法治思想 C. 墨家的兼爱思想 D. 黄老之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萧规曹随”反映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D项正确;汉初国家统治政治以休养生息为主,不是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也不是墨家的兼爱,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6.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法律特点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 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A ‎【解析】‎ 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 ‎8.王阳明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A 纲常 B. 真理 C. 羞恶 D. 私欲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贼不愿意在热天“脱光衣服”,就意味着他有羞耻之心,这就是门人所说的“良知”,故选C;A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9.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B. 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 C. 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D. 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继承了周礼文化,开创了儒家学说。西汉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观点改造发展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新儒学,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宋明理学在吸收融合佛道思想合理成分之后形成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秩序,对后世封建国家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A.BC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10.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 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 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11.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者做过如下评价“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 A. 李贽 B. 王夫之 C. 黄宗羲 D. 顾炎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梁启超强调该学者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的理由是做学问的方法及种类,据此可知是顾炎武,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开了一代朴素学风的先河,故答案为D。李贽的思想离经叛道,排除A;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排除B;黄宗羲的进步思想表现在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2.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这一提法的依据是:‎ A. 否定传统文化,促进民主发展 B. 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D. 提出主权在民,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等思想,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黄宗羲是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因此,材料中提法的依据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故答案为C;黄宗羲没有否定传统文化,其思想仍然属于儒学范畴,故A项错误;效仿西方制度是维新派的主张,故排除B项;D项不是黄宗羲的主张,故D项错误。‎ ‎13.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这位明朝学者的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B.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C. 建立法治社会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故A正确。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通过法律治理国家,故排除C项。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明朝灭亡时,君主立宪还未产生,故排除D项。‎ ‎ ‎ ‎ ‎ ‎ 【详解】‎ ‎ ‎ ‎14.古代有位科学家,其著作具有总结性,并注意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调查,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这位科学家是(  )‎ A. 贾思勰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徐光启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 ‎15.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 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 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 “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词“明朝后期…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见当时出现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关键词“一次相互的启蒙”可见B、C项没有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B、C项错误;明朝后期的中国没有实现文明的转型,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东学西渐 ‎16.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汉字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 B.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 C. 金文、甲骨文、篆书 、楷书 D.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汉字依次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这样一个发展顺序,B项正确;金文、隶书之间存在篆书,A项不是正确发展顺序;金文是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过来的,CD两项错误。‎ ‎17. 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 A. 宋朝 B. 唐朝 C. 汉朝 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改进是指汉赋和造纸术的改进,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这一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文学成就·造纸术、汉赋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刚健豪放的宋词名句的作者是北宋年间书法、绘画、诗词,无一不精的 A. 李白 B. 李清照 C. 苏轼 D. 屈原 ‎【答案】C ‎【解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李白是写诗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李清照是宋词的婉约派,而材料反映的是豪放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屈原是写楚辞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有这样一幅画,让人看后“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画最有可能是:‎ A. 《清明上河图》 B. 《松鹰图》 C. 《送子天王图》 D. 《人物龙凤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可知看到这幅画就像来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天开封),像置身在汴河边上游玩一样,联系所学这幅画应该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答案为A;《松鹰图》属于文人画体裁,不符合题意,排除B;《天王送子图》唐代吴道子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C;《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画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 ‎20.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外无物”‎ D. “理”“欲”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21.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孙悟空不受天地约束,反对紧箍儿束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明代出现了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思想,A项正确;“注重气节,自我节制”与材料中反天斗地的说法不符,B项错误;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与追求“成佛”的信息不符,C项错误;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2.《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 爱国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红楼梦》中用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等暗示了女子的悲剧人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现实主义,C项符合题意;《红楼梦》的创作与爱国主义无关,四位小姐的名字等并没有表达相关人物的感情和想象,更不是追求理想人生的理想主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3.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这说明的是 A. 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 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 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 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京剧表演虚拟艺术。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京剧 ‎24.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复杂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该学者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话本和小说 B. 汉赋和唐诗 C. 元曲和傩戏 D. 风俗画和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风俗画是体现市井风情的作品,是世俗文化的表现;文人画则是体现文人注重内心修养的作品,是高雅文化的表现,故答案为D;结合所学知识,话本与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具有世俗化的倾向,A错误;汉赋、唐诗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宋元以后”不符,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傩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元曲与傩戏中既有高雅也有世俗化的成分,排除C。‎ ‎25.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3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B.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色,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B C D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A。‎ ‎26.《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 中古黑暗时代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开始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这种人类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故C正确;中古黑暗时代是天主教会统治下的欧洲,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A项不符合“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排除;BD两项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排除。‎ ‎27.“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 A. 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C. 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 D. 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分析,“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可以看出是西方近代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是加尔文 “先定论”,这种以财富为成功标准、倡导个人成功的思想,是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8.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 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 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 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贡献 D. 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主要是强调苏格拉底劝勉败坏青年们去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而和材料的这个主旨吻合的只有B,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29.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 注重修养 B. 强调等级 C. 主张民主 D. 关注人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理智、正义、节制、勇敢”、“仁、义、礼、智”等,比较、分析,可知,二者的共同点,即体现“注重个人修养”层次。据此判断选项,A项符合题意,正确。其余三项均不是“共同点”,排除。‎ 考点:古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中国四德”与“希腊四德”· 注重个人修养(课标外)‎ ‎【详解】‎ ‎30.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社会思潮的变化 C. 社会上层的倡导 D. 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具有世俗化的倾向的《清明上河图》和《蒙娜丽莎》,创作的共同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社会思潮的变化和社会上层的倡导只适用于《蒙娜丽莎》,传统文化的影响只适用于《清明上河图》,BCD三项说法都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因素:民心。(1分)‎ 主张:仁政(或民贵君轻、重民)。(1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1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2分)‎ 变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关键:薄敛节俭(或反对暴政,主张节俭)。(2分)‎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4)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1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天下得失在于是否“得民”,是否得民在于是否“得民心”;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2)结合材料叙述和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材料二的主张是“天人感应”学说,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从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材料三阐述了“厚敛”的危害,而要求统治者“节用”,由此概括其认识;理学自南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4)上述材料都关注了民生;认识应从儒学变化的内外因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2.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因为它若可因别的称义,就不必需要道,这样,也不必需要信了。‎ ‎——马丁•路德《论基督教的自由》‎ 材料三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无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在灵魂得救途径问题上的观点并说明此观点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答案】(1)内涵:强调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2分)‎ 背景:雅典商品经济发达和民主政治高度发展。(2分)‎ ‎(2)观点: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分) 意义:否定教皇权威(2分)‎ ‎(3)内涵:反对教权、特权;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提倡理性。(答出两点得4分)‎ ‎(4)特征:从反神权到反教权再到反专制。(2分)‎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1)人文精神在古希腊时期兴起,主要内容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这种思想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背景下出现的。 (2)马丁路德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得救,这样就把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交到了自己手中,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3)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上升到反对君主专制的高度,提倡天赋人权,提倡理性,主张法治。 (4)纵观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反对神权到反对教权再到反对专制的过程。‎ 考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点评: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强调人文主义宗教观;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人文主义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 ‎【详解】‎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