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东北师大附中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 )‎ A. 礼乐制度并不完备 B. 宗族治理建立起来 C. 分封制度普遍实行 D. 社会等级色彩明显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故而《尚书》中那一套完备而残酷的刑罚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平民,D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西周时期的刑罚,与礼乐制度无关,A项错误;刑罚这一国家机器运作的内容,与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不是同一问题,B项错误;刑罚不等同于地方的管理制度,材料所说与分封制在全国的普遍实行无关,C项错误。‎ ‎2.东汉崔寔曾在《政论》中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俚语:“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上述俚语折射出东汉( )‎ A.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 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 朝廷权威危机重重 D. 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 根据东汉俚语中东汉州郡长官对皇帝(中央)的命令置之不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权的态度是令不行禁不止,可知当时朝廷的权威已经形同虚设,C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州郡长官的做法,与相权无关,A项错误;材料无关选官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地方事务的拖延和低效,D项错误。‎ ‎3.史载,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长安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居于皇城中心位置,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由此可知,唐代三省这样的布局( )‎ A. 加剧了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 B. 形成了三省分权制衡体制 C.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长安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居于皇城中心位置,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可知,中书省、门下省负责政令的草拟和审核,距皇宫(是皇帝朝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较近,便于政令的草拟和审核,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虽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也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三省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正确;材料中三省的布局不能反映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A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省的设置形成了分权制衡体制,但三省的布局不能体现,B错误;三省是中央机构,不能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错误。‎ ‎4.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 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 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 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 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联系所学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5.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画中字:“自治”、“立宪”、“教育”、“女学”、“讽画”),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A. 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 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 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 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1907年在女学之上“结出”自治、立宪、教育的果实,而两人要将女学之树砍伐,这是通过漫画来讽刺自治立宪等女学进步思想受到阻碍,故A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彻底推翻清政府的政治诉求,没有体现各地女学兴办情况,没有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故BCD项错误。‎ ‎6.下列档案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 )‎ A. 促成了国共合作实现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 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 D. 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民国三十年”、“中共晋绥边区”的字样,以及租约的相关内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1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承认并限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的体现,这一变化与争取地主抗日,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C项符合题意;国共第二次合作在1937年已经实现,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基本停止,B项错误;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而非解放战争中,D项错误。‎ ‎7.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严重错误 B 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 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 D. 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主张在城市通过发动工人罢工、组织兵变进行斗争,这说明其仍不放弃城市革命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是激进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体现,不是右倾思想;B选项错误,该决策在当时较为激进,是错误的;D选项错误,“扩大红军”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未完全摒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通过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 ‎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954年”“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这体现出人民政协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故B项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C项排除;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 ‎【点睛】“1954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10.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这种所谓“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1975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利”,最后在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 B.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C.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时间“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在新中国已经尝试民主法制建设,出现曲折,80年代是纠正,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开始进行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错误;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这种表述存在问题,不是审时度势,而是肯定修正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呈现对政治的调整,故D项错误。‎ ‎11.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A. 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 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 “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 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为背景,提出美国在新闻和文学作品创作上宣传反华反共,把香港叫做“自由世界”,鼓吹不要革命信仰,说明中美在文化上的对立,所以答案为A项。B项中的“两大阵营”,C项中的“一边倒”,D项中的“主要手段”仅凭材料不能成立,都不是正确选项。‎ ‎【点睛】历史题目注意时空定位,运用材料给出的时间条件,解决对应问题。‎ ‎12.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17年 金砖会议亚太经合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面无信,不知其也”‎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习近平外交思想 A. 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 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 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 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万花齐放”“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等思想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反映了习近平的外交讲话提要中运用中国传统智慧表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习近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不是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推动与其他国家互惠共赢,并非树立大国意识,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从根本上调整中国外交策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根本性改变,排除。‎ ‎13.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 A. 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 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 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 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等信息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雅典公民的政治素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伯利克里此举是为谋求私利;D选项错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并未遭到重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在罗马,最初大法官审理案件,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后来,《布艾体亚法》的颁布,大法官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达到“法官造法”的效果。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 A. 司法审判关注社会现实的需要 B. 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 C. 司法审判中形式主义十分严重 D. 注重维护罗马皇帝的政治权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在司法实践中赋予了大法官一定的权力,来实现“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可见罗马法中的司法审判注重社会现实的需要,选项A正确;大法官负责司法,而非立法,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材料未体现罗马皇帝的权威,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掌握罗马司法中的变化,即赋予大法官一定权力,实现“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 ‎15.下面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据此分析可知 ‎1832年 改革法案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 ‎1911年 通过法案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 ‎1949年 颁布的法律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 A. 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B. 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 C. 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 D. 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8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1911年《议会法》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的”“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可看出,以法律形式使得 ‎ 贵族院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反应出英国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权力的转移,故C正确;AD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排除;B项表述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 ‎16.约翰·亚当斯在讨论美国政体时宣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看看一个如此具有民众性的政府能否维护自身。如果它能够做到,那就有理由期望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而避免它的一切忘恩负义、言词轻浮、社会动乱和派别纷争现象”。约翰·亚当斯对美国政体的评价是 A. 彻底否定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B. 与雅典式民主的区别在于技术手段 C. 继承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D. 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 ‎【答案】D ‎【解析】‎ 彻底否定了雅典式民主制度说法绝对,A错误;美国民主与雅典民主的区别在于实质不同,故B项错误。由材料“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而避免它的一切忘恩负义、言词轻浮、社会动乱和派别纷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和美国民主有本质区别,可知继承了雅典的某些理念而不是制度,故C项错误。传承优点避免缺点,故美国政体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D项正确。‎ ‎【点睛】通过阅读材料,找出对雅典文明肯定的部分和否定的部分,通过“看看一个如此具有民众性的政府能否维护自身”判断其作者对美国的政治文明持肯定态度,从而得出美国政治制度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对于两种政治制度,一定要分清两种不同民主的形式和本质。形式虽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7.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A. 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 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 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 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正确;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施并不是“反封建”,A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C错误;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是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错误。‎ ‎18.“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 A. 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 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C. 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D. 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生存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工人,能够由于工业的进步而联合起来,等到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了,从而无产阶级成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是揭示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的是由于工业的进步,工人阶级走向联合,不是批判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故D项错误。故选B。‎ ‎19.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A. 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 B. 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C. 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 D. 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材料“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强调的是巴黎公社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推动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诱发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选项排除;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0.关于“1917 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 10 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 2 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苏联历史教科书研究价值低 B.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 历史叙述决定客观历史事实 D. 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科书在苏联时期细致描绘十月革命,与当今俄罗斯简明扼要书写这段历史,两种做法的差异体现了教育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影响,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原理,D项正确;10段文字并且距离事件的发生相对要近一些的教科书等不能说明其史料研究价值低,A项错误;只有2段文字,只能说明其简单,不能说明其具体内容是真实的,B项错误;历史事实不是由叙述者决定,而是客观存在为准,C项错误。‎ ‎21.1918 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参加会议的 3600 多万人有 900 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 党,2100 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这主要反映了( )‎ A. 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 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 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 D. 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决定解散支持社会革命党高于支持布尔什维克的立宪会议的做法,体现的是苏俄坚持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没有向资产阶级妥协,A项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而材料事件发生在的1918年,B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有900万人的支持,不能说明其没有群众支持,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拒绝将政权交给社会革命党为主的立宪会议,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不能说明其政党政治需要改革,D项错误。‎ ‎22.1975 年至 1989 年,欧共体依据《洛美协定》共向非洲等落后地区提供了约 422.5 亿埃居的发展援助。20 世纪 90 年代欧盟发展总司发布的评论中指出:“1989 年的巨变使得《洛美协定》变得不再重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力图弥补政治多极化弊端 B. 对外援助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C. 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欧盟说法,“1989 年的巨变”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欧洲对非洲的援助和争取落后地区支持的不再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在美苏争霸的环境下,制定和实施援助非洲等落后地区的《洛美协定》是基于冷战环境下,为发展、生存而采取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分析是《洛美协定》对外经济援助,政治多极化对当时的欧洲是有益无害的,A项正确;《洛美协定》是对非洲的援助,与争取国际政治新秩序无关,C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欧洲对外援助问题,不是欧洲内部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D项错误。‎ ‎23.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出席联大,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A选项正确。材料仍处于两极格局时期,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并未发生质变,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24.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著《春秋决事比》,首次提出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即当某一案件的审判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时,法官可以援引儒家经典中的思想来审判。而且在审判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论心定罪”,也就是重点分析行为人的犯罪动机。‎ 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的父亲乙与丙斗殴,丙用刀刺乙,甲随即用木棍打丙,不幸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有关此案的审判,董仲舒认为,父子是天地间最亲密的,看到父亲在和别人斗殴,没有不着急的。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 ‎——摘编自宋伟哲《西汉硕儒董仲舒的法律智慧》‎ 材料二 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 审判查理一世的庭审节录:‎ 国王查理一世:“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法官布拉德肖:“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 ‎——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判甲罪名不成立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反映出汉代法律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查理一世和布拉德肖的观念冲突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审判查理一世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审判对其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不成立:依据儒家伦理;甲救父亲的情感动机。‎ 趋势:法律儒家化,伦理化。‎ ‎(2)冲突:查理一世主张君权神授,王权神圣不可侵犯;布拉德肖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国王与人民相互制约。‎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与君主专制制度矛盾尖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国王在内战中失败被俘;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公开审判国王证明革命的正义性;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 ‎(3)影响:春秋决狱方式强调情感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主观上的善恶,推动了礼法并用,以礼为主的中国法律传统的形成,难免造成“人治”局面;查理一世的审判,传播了社会契约、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等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法治时代的到来。(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 ‎(1)依据:根据材料“法官可以援引儒家经典中的思想来审判”“ 论心定罪”以及“父子是天地间最亲密的”可知,判定甲罪名不成立的依据是儒家伦理和甲救父亲的情感动机。‎ 趋势:根据材料可知,儒家经典被引入法律审判,而且要求“论心定罪”,体现了法律儒家化,伦理化趋势。‎ ‎(2)冲突:根据材料可知,查理一世认为其“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主张君权神授,认为王权神圣不可侵犯;根据材料“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一约束是相互的”可知,布拉德肖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国王与人民相互制约。‎ 背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与君主专制制度矛盾尖锐解答。同时结合材料“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概括出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公开审判国王证明革命的正义性、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等要点。‎ ‎(3)影响:从中国角度来看,春秋决狱方式强调道德、考虑主观善恶,推动了礼法并用,以礼为主的中国法律传统的形成,但是显然这属于典型的“人治”。英国对查理一世的审判体现了社会契约、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等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法治时代的到来。‎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 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41 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边疆施政纲要》,提出了边疆治理和边疆开发的方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而是采取区域治理的方 式,从而逐步构建起一个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取代了长期存在的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但是,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 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 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 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政府边疆治理的不足,并分别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答案】(1)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 ‎(2)不足一:理论上边疆治理架构不完善。原因:区域治理的方式忽略了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特征,很容易引发民族问题,最终不利于边疆的治理。不足二:实践上没有大的建树。原因:内忧外患;国民党统治时间不长。 ‎ ‎(3)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 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唐朝治边采用管理与防御两手政策,并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根据“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信息,可得出唐代治边采用治理、开发并举的做法。‎ ‎(2)不足:根据材料二“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不注重族际治理”,“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结合所学知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指出国民党政府边疆治理的两大不足及其表现。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客观实际和国民党统治只有22年的史实入手,进行分析。‎ ‎(3)意义:根据材料三“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和国际关系等方面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27.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 ‎ 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期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保凯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西首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千里的检查,禁止哪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大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无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 ‎——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答案】⑴原因:政府控制媒体,为军国主义服务;媒体为扩大销量,获取利润,迎合政府和军方宣传;军部等法西斯势力直接控制媒体。 ‎ ‎⑵措施:制定苛刻的言论法规,控制民众言论;设立政府情报局,统一媒体报道宣传;合并通讯社,控制新闻源。 ‎ 影响: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严格控制媒体,不利于媒体自由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信息归纳回答。‎ ‎ (2)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和所学从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等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