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案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 (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经过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事件) 影响 爆发 1914年6月~7月 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三)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 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四)影响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1)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3)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4)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1)“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2)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一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五)人类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1.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出现了英、法、美、德等几个世界性大国。 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世纪下半期,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从而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4.对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德矛盾最为尖锐,德国首先构筑同盟体系对付英法,从而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局面。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建立背景 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二)凡尔赛体系 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3.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4.影响 (1)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2)使欧洲和西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3)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4)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三)华盛顿体系 1.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影响 (1)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2)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4)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五)国际联盟 1.背景 (1)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国联盟约。 2.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3.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5.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7.活动 (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 (2)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3)“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4)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8.评价 (1)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六)《非战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8年8月。 2.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3.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4.评价 (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2)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进步意义。 (3)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七)凡尔赛体系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原因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一旦新的力量对比出现,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就必将被打破。 2.凡尔赛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固有的矛盾,甚至孕育了新的矛盾。 (1)和约对战败国惩罚性的掠夺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法、德之间。 (2)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3)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 (4)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八)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1.不同点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背景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 美、日为争夺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矛盾尖锐;美、日、英三国开展海军军备竞赛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内容 签订《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 结果 形成凡尔赛体系 形成华盛顿体系 2.相同点: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均由少数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都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或想要战争,战争仍有可能爆发。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然后,也出现这样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1914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得出英、法、美与德国的矛盾,从材料中“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得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战争因素所在,根据材料中“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得出民众的爱国主义因素。第(2)问,结合第(1)问中的导致战争的因素,对应回答,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答案:(1)原因:从国际关系看,英、法、美与德国矛盾激化;从制度看,资本主义自身具有扩张性;从国内民众看,激进爱国主义情绪的煽动。 (2)启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警惕军国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外交,理性爱国。 2.(2016·江淮十校联考)材料一 1916年6月24 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在德国人称之为“钢铁熔铸的7天7夜”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战至7月10日,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 材料二 9月15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工事压得支离破碎。一举突破了德军5公里的防线。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进入10月份,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11月8日,交战双方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的命令。至此,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1916年6~11月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战役陷入僵持乃至“停止交战”的主要因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得出战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投入人数多;根据“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得出伤亡惨重;根据“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一举突破了德军5公里的防线”得出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第(2)问,根据“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得出英法战术缺乏创新;根据“在德国人称之为‘钢铁熔铸的7天7夜’里……德国人未被击溃”得出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根据“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得出恶劣的自然条件。 答案:(1)特点: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答出三点即可) 3.(2016·中山模拟)材料 在20世纪20年代,同英国一道,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几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日本能做到在中国粗暴行事而不招致他国的联合反对。但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国关系逐渐重组,中国得以不再孤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接二连三地获得外部大国的帮助。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可以说,这是一个改造过的华盛顿体系,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为此,日本试图将苏联从“协作国”中分离,并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 ——据[美]入江昭《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盛顿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几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得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以美、英、日为主导;根据材料“到30年代末……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得出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加入,日本受到孤立。第二小问,主要源于日本与原体系成员的利益出现冲突,体现在日本扩大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华战争,威胁其他国家利益;根据材料“日本试图……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得出日本与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威胁世界安全。第(2)问,可从中国国际地位和处境的改善、促使世界格局变化(华盛顿体系瓦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影响战争进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变化: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以美、英、日为主导;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加入,日本受到孤立。 原因:日本走向全面侵华,威胁英美等国利益,促使其对日政策从绥靖转向遏制,并逐渐加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日本与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威胁世界安全。 (2)影响:客观上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处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最终解体;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任答三点即可) 4.材料 当俄国作家扎米亚金在1920年撰写他的小说《我们》时,他想象了一座城市,经历了200年的世界大战而幸存下来。这座名叫“联合国”的城市,被“大恩主”及其卫兵统治着,致力于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他们下令说,个性妨碍了全体人民福祉的实现,个人需求和情感必须服从理性,而他们垄断着理性的阐释。小说主人公曾短暂地梦想过拥有私人化的爱情和个人思想自由,但他很快被指控为有病。“我们”压倒了“我”。他有意极度夸张的描绘那个社会,随着总体战和革命让国家权力不断增加,国家权力以此前时代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压倒个体。西方也是如此,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威尔逊曾经希望的民主制度的胜利。民族主义激情已被激起,对一些战争老兵和政治领导人来说,它是黩武精神和暴力的一次预演。强化本国力量和荣光的需要是它的正当理由,战后是按照黩武的、威权的模式重塑他们的国家,检验这些新技术和新信仰的时间。 ——据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1)作家扎米亚金在小说《我们》中表达了哪些政治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战后世界局势逐渐向黩武方向演变?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扎米亚金的“想象中城市” 分析其政治诉求。第二小问,据材料“当俄国作家扎米亚金在1920年撰写他的小说《我们》时”分析背景所在。第(2)问,从国家权力的变化、民族主义情绪、军国主义等方面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认识。 答案:(1)诉求:成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国家权力干涉个人自由。 背景:“一战”结束,国际趋势趋于和平;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强化国家力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因素:民族主义情绪;军国主义传统;国家权力的增强;列强矛盾的激化;国际联盟的内在缺陷;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认识: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战争之源;狭隘民族主义助长了世界战争爆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