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祝总斌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 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B.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 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3.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4.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5.西周有“同姓不婚”的传统。周王室常与异姓贵族联姻,称异姓诸侯谓伯舅、叔舅。周王室此举在于 A.加强对诸侯国控制 B.保证周王室血统纯正性 C.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D.确立长幼有序等级观念 6.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 A.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 B.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 C.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D.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 7.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8.图中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 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 9.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这导致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 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0.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11.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1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 A. 导致秦短命而亡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不利于巩固政权 D. 更有利于百姓 13.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 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理学对伦理的强化 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 14.表 1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 15.观察下图, 图片主要说明 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 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16.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 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17.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18.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19.明代官员海瑞充任地方官时,自述对案件的斟酌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届乡宦,宁届小民,以存体也。”这体现了明朝时 A.宗法制的影响还在 B.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C.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 D.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 20.布罗代尔在《地中海考古》中认为,古希腊的城邦形式,因集聚效应大大促进社会分工,使知识的积累、传播和进步大大加快,促进人际互动和商品交换。由此在短暂历史中,小国寡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该观点解释了 A.古希腊民主环境促进了文化繁荣 B.古希腊文明创造力强的原因 C.古希腊城邦产生的原因 D.古希腊工商业经济产生的原因 21.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22.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已,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A.伯利克里应该为艰难情况负责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 C.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根本原因 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23.有学者指出:(雅典)城邦采取措施以保障其公民出任公职并行使政治权利的同等机会:在饥馑或城邦被困期间,更多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那些弱势群休。但共同体成员财富、能力及生活方式的不平均却是一种普遍的情形。这表明雅典 A.生活贫穷者有缘参加公民大会 B.满足所有人生存原则及追求经济平等 C.政治精英致力于缩小贫富差别 D.追求政治权利平等并不要求财产平等 24.雅典改革家克利斯的母亲阿加里斯特是希巨昂人,其外祖父是希巨昂的统治者,他因其父亲麦加克利斯而获得雅典公民权。但是在这以后,公元前 451~前 450 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了伯里克利所提议的法令,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公民的人才能享有公民权。这一变化 A.提高了雅典女性的社会地位 B.扩大了雅典公民的参政范围 C.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推动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 25.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法继承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B.与近现代东方国家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 C.梭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D.《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26.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27.下表是对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这反映出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 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神和 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28.有学者认为:“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该学者强调的是 A.雅典民主仅适用于男性公民 B.雅典民主由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所决定 C.雅典公民享有特权地位 D.雅典民主具有排他性和阶级性 29.19世纪英国法学者亨利·梅因《古代史》一书中写道:“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因为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的制度中来的,并且是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制定的。”这表明万民法适用于 A.罗马境内公民和非公民 B.罗马共和国的女性公民 C.罗马共和国的男性公民 D.罗马帝国内的非自由民 30.古罗马法不允许父辈与子辈相互提起控诉或作证;“对未事先获得许可而向法院告其父亲或保护人的人”,大法官可依其职权对他提起刑事诉讼;对于某些人,比如尊亲属,未经裁判官许可不得作为证人出庭,违反这一规定的人将被判罚金。这些规定表明罗马法 A.重视血缘亲情 B.抛弃传统习俗 C.忽视公平公正 D.强调等级秩序 31.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32.公元3世纪,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央认为:“皇帝的任何吩咐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权力转让给皇帝了。”这表明罗马法 A.崇尚自然法的人权精神 B.具有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C.规定皇帝由民众们选出 D.法律条文都系皇帝制定 33.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于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制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生,作为借款之抵押品,由此可知。 A.群众斗争推动了罗马法治的进步 B.罗马法一度忽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继承了希腊的民主精神 D.罗马法的适用对象包括奴隶在内 34.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 35.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下列观点客观上反映法治内涵的是( ) 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C.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D.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36.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6分。 37.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认为“大臣廉则督抚有所畏惮,督抚清正则属下官吏操守自洁”“廉洁者奖一以劝众,贪婪者惩戒一以儆百”“天下物力有限,当为天下惜之”。他要求九卿“尔等俱为大臣,天下督抚之贤否应于平时留心细访,以备顾问,谁贪谁廉即行公举”。 ——摘編自《论清朝康熙帝的廉政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的廉政观,并指出他的本质意图。(6分) 材料二 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收钱银,称为火耗。火耗往往成为法外之税,又无监管,腐败丛生。清雍正二年,在全国推行火耗归公制度,规定统一的征收标准(一般10%—15%),作为法定的正税,直接征收到中央。征收的“火耗”银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中央至地方的财政亏空;应付各项支出后仍有余钱,即可做第三种用途——各地政府的公用银。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雍正帝推行火耗归公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作用。(6分) 材料三 清朝对监察制度非常重视。在中央设立都察院,该制上袭明朝,依清朝的具体情况略有损益。在地方设总督和巡抚,除掌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外,还有监察之职。其他挂总督、巡抚衔者,循例均兼有都察院右都御使衔或右副都御使衔,对所属地方官不仅有节制权,同时亦有监察之权。 ——摘编自《论乾隆时代的廉政建设》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3分) (4)综上所述,谈谈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何启示? (4分) 38.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发展情况 先秦时期 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 传统家庭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以小型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特点的家庭形态占据了主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 隋唐五代时期 传统家庭第一个兴盛阶段,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小家庭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 宋辽金元时期 传统家庭发生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以壮年夫妇为核心的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 明清时期 传统家庭达到鼎盛 民国以后 传统家庭衰落,现代家庭兴起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12分) 3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蒋介石生于1887 年,逝世于1975 年4 月5日,活了88 岁。他一生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大事。……在部分人的口中、笔下,他被神化、美化为千古完人,光同日月,“高勋盛德”,“ 光华流泽”;但是,在另一部分人的口中、笔下,他则被鬼化、丑化为人民公敌、元凶首恶、民族败类、千古罪人。两种情况,简单的捧和骂,都背离蒋介石的实际,造成其本相的迷失,因此需要寻找…… 廓清迷雾,寻找真实的蒋介石,正确评价其功过是非,揭示其本相,对于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国共关系,正确认识和书写中国近代与现代的历史,有其必要;对于建立两岸的和平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解与和谐也有其必要。时至今日,距离蒋氏去世已经30 多年,距离当年国共大战、生死搏斗的年代也已快到60 年,尘埃早已落定,各种恩怨都已化为历史陈迹。人们全面掌握资料,综合蒋氏一生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对其做出比较科学、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已有可能。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蒋介石对近代中国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7分)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C B C A B D C C B C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D C A A B C B B B D A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A C B D A A D B A D B D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37.(19分) (1)廉政观:以上率下;惩贪奖廉;注重节俭;重视清官举荐。(4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 本质意图: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2分) (2)原因:私收火耗,滋生腐败。(2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4分) (3)特点:形成了严密的监察系统;重视督抚大员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作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3分) (4)树立正确的廉政观;改革弊政陋习;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持之以恒抓廉政建设。(4分,言之有理即可) 38.(12分)观点一:小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先秦时期以血缘为中心的大家庭普遍存在。随着宗法制的瓦解和影响力下降以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即生产工具的进步,以生产为中心的小家庭出现。隋唐五代时期,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到了宋辽金元时期,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 观点二:宗族家庭被生产家庭取代。 在宗法制影响下,先秦时期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族家庭大量存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隋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期以生产为核心的家庭成为主流,完全取代宗族家庭。 观点三:传统家庭被现代家庭取代。(略) 39.(15分) (1)主要活动: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领导北伐,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1928年,结束晚清以来的分裂,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领导中国抗战,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组建联合国,使中国位列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台湾地区实行土改,发展了台湾经济;晚年坚决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点2分,答出4点即可) (2)①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观情绪、价值取向、个人好恶等;②特定时代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③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④现实政治的需要;⑤新的史学研究方法;⑥人物经历的复杂性;等等。(1点2分,答出4点给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