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 B.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文可知吕思勉先生的大同观点是:即使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因此C项“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观点与吕思勉先生的观点相近。A、B、D三项观点都是重视物质追求,与题意不符。‎ ‎2.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 A. 打破坊市界限 B. 规范城市布局 C. 重视教化百姓 D. 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C ‎【解析】‎ 从图中里坊的名称“靖安里”“明义里”“崇教里”“安远坊”等可以看出,其名称是有用意的,目的有对国家前途和社会和谐的期待和寄托,故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选C。‎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关键是从图中里坊的名称本身去思考和判断,方能得出结论。‎ ‎3.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A. 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 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 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 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反映日本侵略中国;此时《高中本国史》将“四大发明”引入历史教科书,意在说明日本虽在军事上企图征服中国,但在文化上中国领先于日本,旨在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B项正确。A项说法脱离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排除。表面上是说明古代科技的影响力,实质上借“四大发明”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排除D。所以选B ‎4.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 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 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答案】C ‎【解析】‎ ‎“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是近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 B. 胡适思想守旧落后 C. 新旧文化存在互补调和 D. 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不是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排除A。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排除B。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表明他主张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故排除C,选D。‎ ‎6.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 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 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 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 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中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7.“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 A. 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 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 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 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答案】D ‎【解析】‎ 根据“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排除A、C两项。根据“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的信息与C选项相符,故选C。民生主要出于经济目的,不是政治目的,排除B。‎ 点睛:无论给出的新材料怎样新颖,熟练理解和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始终是我们分析材料的依据。就民生主义为例,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消除贫富不均,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但它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后,判断就很容易了。‎ ‎8.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 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 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实际上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排除A;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故B正确;违背了了新中国教育方针,排除C;并非拨乱反正,导致大学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排除D。故选B.‎ ‎9.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 ②④③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①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共和思想,②体现的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批评,③体现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④体现的是资本阶级革命派的革命主张。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②④①,故排除A、B、C项,故选D。‎ ‎1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时仍然属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也是内在吻合的。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路线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 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 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主要谈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变化,没有涉及国际形势变化的信息,排除A;“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的根源,排除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一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改变,排除C;从“反动了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D正确。‎ ‎12.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故本题选 C 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因此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因此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因此 D 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1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A. 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 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 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否定天赋人权,强调反对帝国主义的人及团体才享有一切自由权利;这表明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故选C。A、B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理解 ‎14.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该入学履历反映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 《义务教育法》实施 C. “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 “文革”后恢复高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高校入学履历,可以看出张卫红出身贫农,文化程度仅为小学,而且从评语的“阶级立场”“农村锻炼”等导向性来看,应该是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如果再仔细研究此人姓名,亦可看出文革期间的迹象。故选C。A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BD出现于文革之后。‎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期间 ‎15.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他说:“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 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 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 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 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恢复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是邓小平针对发展现代化和提高科技水平提出的口号,故排除A项;我国的改革开放于1978年开始,此时远远谈不上做好了人才准备,故排除B项;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政策,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故排除D项。根据“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可知高考恢复录取招生强调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故选C。‎ ‎16.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象。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 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答案】D ‎【解析】‎ 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答案为D项。党的工作重心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其关系不大,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排除B项;解决知识青年待业问题应当通过就业安置,与高考制度恢复无关,排除C项。‎ ‎17.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 “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的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是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判断可知是指中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故选B项。AC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现代中国的科技·人造卫星发射 ‎18.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 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 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 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的信息可知,这句话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对世界格局施加了影响,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增多,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C项符合题意;此时期中苏关系已经恶化,A项说法不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项不正确;中美苏三国之间没有力量均势的情况出现,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19.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 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 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由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之一是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也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但它们不属于“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故排除A、B、C项,故选D。‎ ‎【点睛】本题A、B、C项属于似是而非,‎ 即选项内容不符合题干的描述。题干设问是考查自然科学知识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而A、B、C项属于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内容。‎ ‎21.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A. 天赋人权思想 B. 人类意识觉醒 C. 信仰自由理论 D. 民主制度诉求 ‎【答案】A ‎【解析】‎ ‎“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体现的是人的自然权利,即天赋人权思想,故A项正确;人类意识的觉醒指的是智者运动,故B项错误;信仰自由论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爱的诉求,故D项错误。‎ ‎22.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的“理性”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思想家们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洲的思想家们借启蒙思想而非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思想家们用理性、启蒙思想而非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 A. 君主立宪的观点 B. 社会契约的理念 C. 革命权利的学说 D. 天赋人权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布拉德肖法官认为国王和人民之间存在着“契约协定”,协定的双方—国民和君主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旦国王违背了契约(“纽带被切断”),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统治,这一观点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观点是一致的,故选B。A是保留君主但权力受法律的限制,排除A;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强调人权是自然而然赋予的,是不可剥夺的,排除D。‎ ‎24.孟德斯鸠指出,“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彼此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这是一条原则。”下列最符合该原则的理念是 A. 天赋人权说 B. 教随国定论 C. 宗教自由观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C ‎【解析】‎ 从“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以及“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彼此互相容忍”可以看出孟德斯鸠强调的是宗教自由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与此相悖;D选项与此无关。‎ ‎25.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A. 迫求个人独立自由 B. 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 C. 倡导依法治国理念 D. 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启蒙运动中对核心思想的态度问题,启蒙运动提出观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启蒙思想家还对这些思想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所以体现出理念的制度化,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停留在理念层面;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个人的自觉、自主和自由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内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断思索和反思自我的雅典人,总是想理解在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人和人类事务。……他谴责那些哗众取宠不愿意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坚持认为人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这样认为,人有责任追求人格的完善,举止光明磊落,并为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工作。‎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只有坚定的信任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让一个人得救。……一个人必须在《圣经》中自己研读上帝的看法。……路德教导他们,每个人只需听从自己的良心,而不必听从任何人;一个人必须作为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 ‎——【英】恩斯特·贡布里希《世界小史》‎ 材料三 18世纪有许多启蒙哲人,但是只有一个启蒙运动。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者、政治改革者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的、完全没有组织的联盟。……启蒙人士统一在一个雄心勃勃的纲领之下,尤其是自由的纲领。这里说的自由包括许多具体形式:免于专横权力、言论自由、贸易自由、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总之,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世界上自行其是的自由。……与其他启蒙哲人一样,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要求把自己当作一个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正是这一声明以及启蒙哲人对这一声明的同气相求,使得启蒙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实现“个人自觉”的做法。‎ ‎(2)据材料二,指出“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在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中是如何体现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共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案】(1)做法:不断反思自我,反思生活;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类事务);追求个人人格完善;为社会公正做出个人努力。‎ ‎(2)体现:信仰得救(因信称义);自主阅读《圣经》、研读上帝的看法;听从自我的良心(或不从属于任何人);关注自我的独立和自由。‎ ‎(3)共识:注重个人道德与自由;自视为人并承担责任(或自我尊重与负责)。‎ 内涵: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的自觉、自主和自由。(围绕主旨,言之成理,也可适当得分)‎ ‎【解析】‎ 由“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断思索和反思自我的雅典人,总是想理解在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人和人类事务”“他谴责那些哗众取宠不愿意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人有责任追求人格的完善,举止光明磊落,并为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工作”概况即可。‎ 由“只有坚定的信任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让一个人得救。……一个人必须在《圣经》中自已研读上帝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况出信仰得救;自主阅读《圣经》、研读上帝的看法;由“路德教导他们,每个人只需听从自己的良心,而不必听从任何人;一个人必须作为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概括出听从自我的良心(或不从属于任何人);关注自我的独立和自由。‎ 由“18世纪有许多启蒙哲人,但是只有一个启蒙运动。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者、政治改革者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的、完全没有组织的联盟”可以概括出启蒙人士众多、分布广;形成非正式联盟;‎ 由“启蒙人士统一在一个雄心勃勃的纲领之下,尤其是自由的纲领”可以概括出有一定的纲领。第二问由“这里说的自由包括许多具体形式:免于专横权力、言论自由、贸易自由、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总之,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世界上自行其是的自由。……与其他启蒙哲人一样,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要求把自已当作一个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可以概括出注重个人道德与自由;自视为人并承担责任(或自我尊重与负责)。‎ ‎(4)结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从: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的自由角度回答即可。‎ ‎27.‎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父亲得知后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启蒙学者主张人的理性是检验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否认现在的一切外界权威,把封建的政治制度、宗教、传统的理论,都押上理性的法庭,使它们受到无情的批判。理性论者认为,以往的历史是谬误和偏见的统治,现在,应该抛弃一切违背人类理性的东西,根据他们发现的理性原则重新建立社会制度。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在对理性内容理解上有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宗教迷信是违背理性的,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性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最初的表现形式,并写出一位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答案】(1)形式: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或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人物:莎士比亚。‎ 作品:《哈姆雷特》(写到其他作品亦可)。‎ ‎(2)发展: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留下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解析】‎ ‎(1)从材料“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代表之一。‎ ‎(2)从材料“人的理性是检验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把封建的政治制度、宗教、传统的理论,都押上理性的法庭,使它们受到无情的批判”“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发理性的”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 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以及“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可知它们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认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谈学儒学的精神实质,另外,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韩愈生活的时代儒家学派收到了佛教的冲击,他提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所谓的托古改制也是从儒学寻找突破口他们两个人都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现实服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半开放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儒学即可,应历史地看待孔子和儒学,不应该盲目的肯定或者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