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课件(9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课件(96张)

考向揭密 • 素养突破 压轴大题 • 题型增分 通史整合 • 精要必备 目 录 ONTENTS C 4 精准练题 • 高分突破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第一步 建通史 通史思维 —— 把握历史特征 第 11 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 两种社会 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阶段特征 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体现在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等方面。 政治 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思想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政治上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 两极格局的形成 (1) 背景: ①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③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3) “ 冷战 ” 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2) “ 冷战 ” 的表现: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 杜鲁门主义 ”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2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 1967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 (2) 日本崛起: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 不结盟运动: 1961 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4) 中国崛起: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3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背景: 20 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 当今世界形势: ① 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② 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 “ 一超多强 ” 阶段。 二、经济上 ——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继续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1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 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 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 影响: ① 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 .苏联的经济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 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 ( 军事工业 ) 。 (3) 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 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迎来 “ 黄金时期 ” 。 ② 20 世纪 70 年代初,经济陷入 “ 滞胀 ” , “ 混合经济 ” 出现。 (2) “ 福利国家 ” :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 第三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4) “ 新经济 ”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4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 欧洲联盟: ① 过程: 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② 影响: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 成立: 1994 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建。 ② 内容: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 ③ 作用:加强了三国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3) 亚太经合组织: 1989 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 年,中国加入;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5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条件: ① 交通、通信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③ 两极格局的瓦解,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④ 大多数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2) 评价: ① 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 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3)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 ①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995 年 1 月 1 日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② 中国加入: 2001 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三、文化上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文化的发展 1 . 信息技术 (1) 产生: 1946 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 年,互联网产生。 (2) 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3) 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现代主义文学 (1)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 (2) 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 代表作:贝克特的 《 等待戈多 》 。 3 .现代主义美术 (1)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2) 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 “ 自我感受 ” 和 “ 自我表现 ” ,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 4 . 现代主义音乐 : 摇 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 . 影视 : 电 影事业不断发展,好莱坞电影盛行;电视技术突飞猛进。电视进入普及阶段。 考向一 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1 . (2014· 高考山东卷 ) 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 “ 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 。其目的是 (    ) A .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 .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 .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 .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 材料中 “ 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 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 A 项正确;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的建立,故 B 项错误;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故 C 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 (2019· 高考北京卷 ) 日本自 1963 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 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 A. “ 一超多强 ” 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 .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解析: 由材料 “ 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 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 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 C 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 A 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 B 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 D 项。 答案: C 3 . (2019· 高考天津卷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 “ 成本+固定利润 ” 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 A. 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 .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 .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 .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出于 “ 冷战 ” 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题干中 “ 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 ‘ 成本+固定利润 ’ 为条件的防务合同 ” ,体现出国家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 “ 冷战 ” 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 B 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 C 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 “ 冷战 ” 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 D 项。 答案: A 4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 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 A 对: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B 错:图片未涉及欧共体成员的变化趋势; C 、 D 错:图片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未涉及世界贸易范围和经济区域化趋势。 答案: A 视角 1  近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大国的兴衰 (1)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垄断商业贸易,西、葡的崛起主导了世界市场并成为世界大国。 (2)17—18 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 17 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帝国的崛起; 18 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18 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 (3)19 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 (4) 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 (5)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 (6)20 世纪 80 年代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 “ 一超多强 ” 的局面。 [ 新题预测 ] 1 . 1959 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 “ 对于那些举行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 …… 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 ” 这说明 (    ) A .美国缩小了冷战的范围 B .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 C .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 D .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 解析: 题干没有体现冷战范围的缩小,而是强调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故 A 项错误, B 项正确;题干述及美国加紧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拉拢,不能说明美国争霸重心发生了变化,故 C 项错误;美苏冷战,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日趋紧张,而不是趋向稳定,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 · 华尔兹指出, “ 冷战 ” 期间, “ 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 ” 。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 “ 冷战 ” (    ) A .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 .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 .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 .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解析: 美苏 “ 冷战 ” 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 A 项错误, 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苏 “ 冷战 ” 过程中存在 “ 利害关系的大小 ” ,与 “ 冷战 ” 的不均衡性无关,故 C 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美苏 “ 冷战 ” 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 2  两极格局背景下的大国关系 1 . 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2) 美国在欧洲采取 “ 冷战 ” 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3)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4) 随着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2 .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代表盟国接受日本投降,并单独占领日本。 (2) 随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和 “ 冷战 ” 的加剧,美国开始扶持日本,并且在改造日本时保留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与日本既合作、又竞争。 3 .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措施 (1) 金融:通过 《 布雷顿森林协定 》 ,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 国际贸易:通过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 科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 政 治格局: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 国际事务: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 新题预测 ] 3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    ) A .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 .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 .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 .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解析: 冷战结束后,美国积极谋求建立单极世界,故 A 项错误;由材料 “ 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 ” 可知,美国也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故 B 项正确; C 项不符合当今美国的许多行为,故 C 项错误;题干中 “ 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 ” 是一种可能性,非结果,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 . 1964 年 6 月,美国 《 时代 》 杂志指出: “ 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 这反映了 (    )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解析: 1964 年,美国霸权地位并没有丧失,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 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 …… 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 仅表明法国的外交政策,不能显示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 B 项错误; C 项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据材料 “ 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 并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二  “ 计划 ” 与 “ 市场 ” 不同发展模式在竞争、借鉴中共存 1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表 ( 单位:吨 )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 500 万 1 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 万 1 300 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 A 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 1970 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 错:材料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严重的问题,不是强调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 错:材料中并未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且这一时期苏联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D 错: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 答案: A 2 . (2019· 高考海南卷 )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9.1%,60 年代为 10.5% 。日本经济的发展 (    ) A .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 .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 C .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 .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解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促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改变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故本题选 C 项;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出现和发展,故 A 项错误; B 项属于因果倒置关系,排除 B 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 1989 年建立的,与题干直接关联关系不大,排除 D 项。 答案: C 视角 1  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职能的演进 (1) 重商主义阶段及政府职能:重商主义出现于 16 世纪中叶,盛行于 17—18 世纪 ( 工业革命前 )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和工场手工业时期,政府奖励输出,禁止输入,采用保护关税政策适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2)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及政府职能: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政策,其特点是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发展,实行低关税和自由贸易,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及政府职能: ① 过渡:面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自由经济时代向国家干预时代过渡。 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多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这一局面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 “ 滞胀 ” 现象出现后有所变化。 (4) 混合经济时代及政府职能: 20 世纪 70 年代后,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压缩国营经济规模,推动民营化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 [ 新题预测 ] 1 . 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 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 这一论断 (    )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 斯大林模式 ” 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故 A 项表述有误,排除; B 项在材料中并未说明,故排除; 1952 年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故排除 C 项;马林科夫提出这一观点,明显是在维护 “ 斯大林模式 ” ,故选择 D 项。 答案: D 2 .下表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统计,出现表中现象主要得益于 (    ) A.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 .发展知识经济 C .减少政府干预经济 D .推行福利政策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增长率 - 0.3 1.9 - 2.5 3.6 6.8 3.4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故 B 项错误; 1973 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 “ 滞胀 ” , 80 年代纷纷减少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故 C 项正确; 1973 年经济危机后, 80 年代美英法纷纷缩小 “ 福利国家 ” 规模,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 2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政策 (1) 重商主义:产生于 16 世纪中叶,盛行于 17 - 18 世纪中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等保护国内市场。这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 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在 《 国富论 》 中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 凯 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 混合经济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 新题预测 ] 3 .学者许倬云认为: “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另一种则是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 ” 这两种选择 (    ) A .说明实行福利主义政策已成为共识 B .均通过经济改革改变了国家的性质 C .反映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趋势 D .都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政策,故 A 项错误; B 选项 “ 均通过 ” 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且 “ 改变了国家的性质 ” 的表述错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 “ 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 ” 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 C 项错误;由材料 “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另一种则是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 ” 可知面对经济危机,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 . 1990 年,苏联这个 “ 社会主义 ” 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 “ 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 ” 这揭示出苏联 (    ) A .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 .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 .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 .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到 1990 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 A 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 B 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与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 C 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考向三 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 1 . (2019· 高考江苏卷 ) “ 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解析: A 对:材料 “ 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 ”“ 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 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B 错:与材料 “ 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 不符; C 错:材料强调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不是强调商业的文化功能; D 错:材料强调的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不是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 A 2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 B 对:根据材料可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联系史实可知这是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工农业等领域的发展; A 错: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 C 错: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福利制度,且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普遍确立; D 错: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 1973 年,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3 . (2018· 高考江苏卷 )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    )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解析: 材料既指出了全球化对世界进步的推动作用,也涉及全球化对某些国家的不公正之处,说明该学者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故 A 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对反全球化思潮的批评及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但均不全面, B 、 C 两项排除;材料只是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D 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 1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特征 (1) 探险时代 (1500—1750 年 ) : ① 经济上出现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及商贸中心转移,商贸制度创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扩展。 ② 国际关系上一个以近代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③ 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出现。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旧大陆之间传播。 ④ 全球联系主要限于贸易层次,全球性交往的紧密化和普遍性较低。 (2) 殖民时代 (1750—1870 年 ) : ①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② 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③ 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 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3) 帝国时代 (1870—1945 年 ) : ① 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垄断组织成为向外扩张的核心动力,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掠夺方式,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同时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全球化推动有限。 ② 国际社会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成员具有世界性,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 ③ 文化全球化加强。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科技与文艺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4) 网络时代 (1945 年至今 ) : ① 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对贸易全球化、生产、金融、消费的全球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② 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 全球政治体系由统治转向治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各种国际组织出现,国家间利益调整通过协商解决,遵守制度安排。 ④ 网络社会迅速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强。 [ 新题预测 ] 1 .下表为 1999 年全球 500 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 表 国家 / 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 / 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瑞士 11 欧盟 148 中国 10 日本 107 澳大利亚 7 加拿大 12 巴西 3 韩国 12 其他 11 这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 (    ) A .区域集团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B .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 D .受益于南北间合作的不断推进 解析: 表格中仅有欧盟属于区域集团,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全球 500 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多分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全球化进程由西方国家主导,故 B 项正确;结合所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故 C 项错误;仅凭全球 500 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不能反映南北合作程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进入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 “ 盟友 ” 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 (    ) A .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 .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C .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 .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 解析: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 A 项正确;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B 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差距,故 C 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 2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比较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成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建立方式 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 ( 暴力方式 ) 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 ( 和平方式 ) 力量中心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运行机制 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 [ 新题预测 ] 3 .最近,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最高税率近 72% 。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以 “ 国家安全 ” 为由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税 25% 和 10%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    ) A .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 B .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D .中国成为全球化中流砥柱 解析: 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征收高关税,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些举措是反全球化的行为,表明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故 A 项正确;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不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故 B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与材料的内容体现经济全球化面临问题不符,故 C 项错误; “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 无法表明中国成为全球化中流砥柱,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 .下表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 (%) 。这一变化说明 (    )   年份 国家   2010 年以前 2010 2018 美国 16.36 15.85 15.87 日本 7.85 6.84 6.83 中国 2.77 4.42 5.71 印度 2.78 2.91 3.22 A. 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的投票权基本稳定 B .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 C .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得到扭转 D .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虽略有下降,但总体稳定,不能据此推断出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故 B 项错误;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投票权比重的上升说明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这并不能扭转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故 C 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略有下降,中国、印度却不断上升,这说明国际经济秩序在逐步转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主观题素养抢分模板 ( 十 ) [ 命题聚焦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没有提出 GDP 增长或者翻番类的目标要求。这固然反映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已不再是中国经济特征的现实,以及强调改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政绩观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把宏伟目标更直接更鲜明地指向发展目的本身,把提高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加突出出来,立足于围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典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 19 世纪以来主要大国 GDP 在世界所占份额简表 (% ,世界总量= 100%) 。 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国 1820 年 32.5 1.8 5.2 5.5 3.8 3.0 5.4 1870 年 17.2 8.9 9.1 8.9 6.5 2.3 7.6 1913 年 8.9 19.1 8.3 5.3 8.8 2.6 8.6 1950 年 4.5 27.3 6.5 4.1 5.0 3.0 9.6 1973 年 4.6 22.0 4.2 4.3 5.9 7.7 9.4 2017 年 14.8 24.3 3.9 3.3 4.5 5.9 1.8 —— 摘编自安格斯 · 麦迪森 《 世纪经济千年史 》 等 从表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从 唯物史观的角度求高可结合材料,既考虑到纵向,又考虑到横向,得出论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论点。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从 求异思维角度求新可结合悬殊较大的两个国家进行比较,找差异,比如从美英两国得出论题: 20 世纪上半期美英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从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衰落和美国世界霸主的确立史实的角度进行论述。 小结: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点评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大家比较熟悉,知识储备丰富;而且依据阶段分析,线索也比较清晰。由此形成论题,进行阐释,不仅符合主流认识,而且论据充分,较容易贴近参考答案,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二、唯物史观角度 —— 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论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阐释: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GDP 所占份额较低;英法等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财富,沦为二三流国家;德日发动侵略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而最终战败;苏联虽然也经历了战火,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 GDP 总量;美国是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 点评 ]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19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既有国际也有国内,既有历史也有现实,既有政治也有军事等,因此综合分析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可以体现考生的唯物主义核心素养,也可体现考生深厚的学科素养,使阐释内容丰富全面,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欣赏。 三、求异思维角度 —— 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论题: 20 世纪上半期美英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 阐释:美国经济总量领先于世界,而英国衰落。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缺乏创新,两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沉重的损失,英国逐渐丧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小结:珍惜和平发展的机遇、不断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 [ 点评 ]  纵向分析一国经济的变化,比较符合认知的规律顺序,而且可使阐释脉络清晰、简单明了,对比两个或几个国家经济发展差异,需要综合思考,进行分析比较,不常也不易于说明论证,但从求异思维的角度,更能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精准练题 • 高分突破 点击进入 wor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