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I卷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好。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但是其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逆势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的最有可能是墨家。故选A。其他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2. 中国古代某学派“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他们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以下主张属于该学派的是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B.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C.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学派是道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体现的是墨子的“兼爱”的思想,与题干不符,A排除;“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是孔子的思想,B排除;“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体现的是荀子的思想,C排除;“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意思是秋天鸟兽新长出的毫毛是天下最大的东西,而泰山是小的东西,这体现的是庄子的齐物论的思想,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符合题意,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各选项的意思,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翻译能力;解决本题不只需要学生掌握道家学派的相关知识,也需全面掌握其他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3. 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統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 A. 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 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 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 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A正确;材料不是批判儒家思想,故B错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重用,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4. 程颐认为:“父止于慧,子止于学,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B.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 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B ‎【解析】程颐是北宋理学家,提出人和万物一样要各得其所,不得乱来,实质上是强调等级秩序,这有利于强化等级秩序,故B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5.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格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宋代读书人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体现宋代高度重视从儒学义理中寻求政治理念,同时形成了较为开明的论政风气;而明代“君子之思不出其位”,体现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不要议论时政,这两种风气的变化只要是明代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加强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排除B。商品经济的繁荣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6. 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博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A. 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 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 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元朝时期开式美的追求与元朝时期政治开放有关,清朝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与清朝文化高压有很大关系,说明书法艺术与政治关联,故B正确;其他说法均不正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巍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將《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 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 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 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 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答案】D ‎【解析】曹魏刘徽有总结,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没有总结,故排除A。‎ ‎ 仅凭两项成就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中心南移,故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故排除C。 题干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直接联系,故D正确。 故选D。‎ ‎8. 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自称“不信道,不信他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下列不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批判礼教的虚伪,主张童心说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不信道,不信他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说的是李贽的思想,A是顾炎武的思想,B、C和D均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排除。‎ ‎9.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10. 下图为2014年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在被誉为“好莱坞的风向标”的杜比剧院举行首映礼。导演藤俊杰说,“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这绝不会到此为止,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创意智慧和创新勇气,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这充分体现了 A. 中国京剧开始走向全世界 B. 京剧艺术魅力普遍受到世界肯定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 技术进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 ‎【答案】D ‎【解析】“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说明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并进行了创新,故D项正确;A是民国时期就走向了世界;B中普遍说法绝对;C说法与题意不符合。‎ ‎11.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许多著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已经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B、C、D项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选A。‎ ‎12. 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20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这反映了当时青年 A. 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 积极宜传各地齐类报刊信息 C. 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 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答案】D ‎13. 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 A. 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B. 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C. 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D. 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相关知识。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14. 严复的《辟韩》“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已。”他强调的是 A. 进化原理 B. 中体西用 C. 民权意识 D. 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由题干中“转相窃之于民而已”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民权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原理,也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和设议院定宪法的思想,故排除A、B、D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 ‎15. 近代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与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这些主张 A. 催生了洋务运动 B. 促成了戊戌变法 C. 推动新文化运动 D. 指导了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依据题干材料“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可知应是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全面西方的思想,对中国进行彻底的改造。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认识 ‎16.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 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 自由平等思想广为接受 ‎【答案】C ‎【解析】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从女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来看,学校并没有开展女权运动,排除A项;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时还没有能够招收女生的近代学校,排除B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17.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应出现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宣传过布尔什维克主义,排除ABC项。‎ 点睛:材料“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8. 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联合地方实力派 C. 建立责任内阁 D. 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办法是指发动群众进行革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装夺权属于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发动群众革命而非联合地方实力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责任内阁是原来辛亥革命时期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中的办法是新办法即唤醒民众进行革命,这是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最深远的影响是 A.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 C.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点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场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 某学者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翻译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后者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1912年到1940年,后者比前者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 社会科学逐渐衰落 B. 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学习西方 C. 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D. 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显示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A项错误;科技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项错误。 ‎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1. 毛泽东发文称,“(中国共产觉现在领导的)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成小部分“此文发表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 “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 B.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 全民族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D. 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的)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以及涉及“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的信息说明台湾省当时并不在中国的版图境内,应该是抗战胜利前夕,故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2. 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这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较早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杰作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 C. 长征途中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是从国情出发的产物,是较早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较早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杰作是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长征途中、抗日战争时期均有反对教条主义的事例,但均不是较早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杰作,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 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办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话 A. 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B. 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A.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当的十四大上;D.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主要是一国两制的作用,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 ‎24. “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 智者学派 B. 苏格拉底 C. 马丁·路德 D. 莎士比亚 ‎【答案】A ‎【解析】智者学派使人的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了人本身,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马丁·路德是创建新教派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对这段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该材料 A.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 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C. 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 D. 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和人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肯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属于宗教改革,而材料是反映文艺复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属于启蒙运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也属于启蒙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6. 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A. 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 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 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 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答案】D ‎【解析】根据“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可知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D正确;A不符合史实,错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并不能说明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B错误;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思想,基督教不能助力文艺复兴,C错误。‎ ‎【点睛】‎ 抓住解体的关键信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分析解答。‎ ‎27.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是影响近代欧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各项中史实与观点的对应正确的是 A. 15世纪的文艺复兴——“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 B.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宗教是迷信”‎ C.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希腊人错了”‎ D.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宗教改革公开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使欧洲形成了许多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但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A、B两项错误;17世纪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的经典力学等物理学研究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学说,C项正确;推崇古典文化的是文艺复兴,D项错误。‎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自由落体定律、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内容 ‎28. 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定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 君主立宪 B. 人民主权 C. 社会契约 D. 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法律的制定者是授权社会而进行的,这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故C正确;A主要内容是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B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D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实行分权,相互制衡,防止专权,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9. 认为“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娶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的启蒙思想家是 A. 卢梭 B. 康德 C. 孟德斯鸠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考查四位思想家的具体的主张,其中卢梭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方面主张财产私有制,另一方面又主张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即不能过度的贫富分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30.‎ ‎ “20世纪初。煤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1928年,据统计,它仍占世界能源生产的75%,而石油占17%,水力大约占8%。1950年左右煤炭大约占总能源的一半,同时石油和无天然气的比重提升至30%。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经颠倒过来。”造成石油和煤炭比例发生颠倒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大战对能源的需求 B. 石油开采与加工工业的发展 C. 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D. 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的使用,是以煤炭作为燃料的,推动了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得到广泛地使用,石油的使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经颠倒过来”。故选D。ABC项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在电力、石油开采业、内燃机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性成就一个是电器产品的广泛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内燃机的产生、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的出现和老的工业如钢铁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1.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规律。随后,很多西方宣扬白人种族优越的人用此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在西方政界和学界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 A. 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 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 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说辞 ‎【答案】D ‎.................................‎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的影响 ‎32.‎ ‎ 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通过谚语为载体的形式,来反映当时历史风貌。从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谚语 反映的相关史实 A 两汉时期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 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B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个天使掌权”‎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C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广义相对论 D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理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说明儒家思想备受重视,对应;“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为了防止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分权制衡原则,对应;“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这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的相对论,不对应;“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说明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理,对应。故选C。‎ 考点:相对论与量子论 第II卷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52分.33小题18分,34小题14分,35小题10分,35小题10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并时时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1934年林语堂《中国人》‎ 材料二“……这解释了文艺复兴时期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的原因——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 ‎“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往的中心都是人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异同点。‎ ‎【答案】(1)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关注现世生活追求欢乐的家庭生活、和睦的社会关系,‎ 原因: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儒家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后果;长期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神化君主,使中国缺乏宗教。‎ ‎(2)同:都关注今生而非来世(或都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都关注人而非神(或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异:西方人文主义关注个人,强调从神学束缚中解放人性;中国人文主义特别强调家庭幸福、社会关系和谐。西方人文主义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中国人文主义是为了集体的利益与和谐。‎ ‎【解析】第(1)问抓住第一段材料中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即可概括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因而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需结合中国古代君主集权政治、小农经济并联系材料一中“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等信息展开分析。‎ 第(2)问在结合第(1)问答题和材料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即可得出“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异同点”;两者产生的不同影响,应抓住设问“对中西社会制度的演变”去展开,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的转型——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的“人文主义”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中测试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察变》‎ 材料二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答案】(1)特点: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 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影响: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級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加强。‎ ‎【解析】(1)据材料一“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即可概括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即可分析出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从材料二“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 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意义影响型材料题,题干以原始文献史料作为情境创设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并结合所学来回答影响、地位和作用,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当时社会状况角度思考回答;地位可以结合所学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作答。‎ ‎35. 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材料二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21‎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 牛津大学 植物学教授席位 ‎1702‎ 剑桥大学 化学教授席位 ‎1704‎ 剑桥大学 天文学教授席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仇章算术的编纂者”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九章算术》提出了田亩、粮食、贸易、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柏拉图认为学好几何学是进入深奥的哲学殿堂的基础(或理解“理念论”的基础)。‎ ‎(2)趋勢:新增课程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到以自然科学为主。‎ 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学;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洋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席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席创造条件。‎ ‎【解析】从材料《九章算术》认为“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 柏拉图认为:“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方面归纳。‎ 第一问从表格课程设置可以看到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6、17世纪欧洲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一一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的宋元和明清两个相邻的时期,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乐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宋元时期南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的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家了更事的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有品经济进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了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得到完善。(各个时期任答两点即可)‎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小问“孙悟空形象的差异”,一是要注意题目“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明清和“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进行比较;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均可。第二小问论述,注意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所选时段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做一个总结。‎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社会背景;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的多样性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