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 ‎2019-2020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3.《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秦穆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4.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 A.分封制 B.宗法制 ‎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6.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7.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8.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0.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11.在中国古代孝道是很受推荐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2.东汉崔瑗曾经说:“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材料体现的书法是 A.楷书 B.草书 C.行书 D.隶书 ‎1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6.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治 ‎17.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天可汗”的由来 B.羁縻府州的施行 C.均田制度的推广 D.遣唐使船的往来 ‎18.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19.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20.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A.两税法 B.初税亩 C.租调制 D.租庸调制 ‎2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22.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3.“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柳永 ‎24.“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重文轻武        B.强化皇权 C.分权制约 D.控制地方 ‎26.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 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的政治建设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27.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A.西夏 B.大理 C.金 D.蒙古 ‎28.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A.宰相         B.副宰相 C.诸侯王 D.钦差大臣 ‎29.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其出发点是 A.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巩固契丹的奴隶制度 C.为了笼络汉族地主官僚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3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以上诗句反映了两宋之际背井离乡的文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中的“胡尘”之“胡”是指 A.西夏      B.辽 C.金 D.蒙古 ‎31.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我国现在的各省,在元朝时的称呼与现在相同的是 A.辽宁省 B.山东省 C.河北省 D.甘肃省 ‎32.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33.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 ‎34.“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      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35.元杂剧的作者中,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主要反映出元杂剧 A.演出角色的多样性 B.剧本创作的多元性 C.演出服务的上层性 D.戏剧内容的娱乐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30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 ‎。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编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编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10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 BBCAC ‎ ‎6-10 CCABC ‎ ‎11-15 BBACA ‎16-20 CBDBD ‎ ‎21-25 BCBAC ‎ ‎26-30 BABAC ‎31-35 DDBBB ‎ ‎ 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进步。(每点2分,共5点)‎ ‎(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促使藏书方式的变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的记诵能力。(每点2分,共5点)‎ ‎(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2分)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6分)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