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巩固提升: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 15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中国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 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 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把革命的力量从城市转向乡村,创造性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答案 D 2.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党过去“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的偏向,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 事”。毛泽东意在强调( ) A.重视民众运动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B.军事斗争是革命胜利的根本途径 C.掌握革命的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开展国民革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解析八七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没有掌握革命的武装是党在国民革 命后期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时束手无策的重要因素,毛泽东事实上强调了建立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 争对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 C 3.“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首歌谣主要反映了井冈 山时期( ) A.反“围剿”斗争的伟大成果 B.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效 C.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D.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 解析“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即打土豪、分田地,这是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 答案 B 4.“在红军的主力……红一方面军,1934 年 4 月,农民出身的占到了 68%,来自苏区的则占到了 77%。 据统计,整个苏区时期仅赣南参加红军者,便达到了三十万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入 B.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根据地建设的发展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解析在土地革命中,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成为主人。为了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农民积极参军参战, 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5.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 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消灭新旧军阀”“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土豪大恐慌”可判断是国共十年 对峙时期,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开 展土地革命,故选 B 项。A、C、D 三项时间点和题干反映的社会特征不符,排除。 答案 B 6.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 处空白应为 ( ) 三次探索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 化 甲 革命道路的变 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 中央领导的变 化 乙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解析秋收起义不是革命方式变化的开始,故 A 项错误;长征的胜利与中央领导的变化无关,故 B 项错 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故 C 项正 确;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的决策,却不是武装起义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共中央领导 并未变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接受了斯大林的观点,认为革命在进入‘较高’阶段,必须以城乡 的秘密策动和武装暴动为其特征”。当时中国共产党贯彻上述路线的行动是( ) A.继续与国民党合作 B.在城乡发动武装起义 C.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D.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解析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武装暴动迎接革命的“较高阶段”。 答案 B 2.1928 年 12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1929 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 土地”。这一原则性的变动( ) A.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 B.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急躁冒进 C.不利于根据地的建设 D.有悖于土地革命的基本宗旨 解析“没收一切土地”,显然不符合中农和部分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的利益,不适合农村的现实情况。 改正后,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改动后的土地法令更加符合中国的 实际。 答案 A 3.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 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最 能体现“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的是( ) A.八七会议通过的总方针 B.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及实践 C.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D.遵义会议肯定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方针 解析“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国民革命失 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 性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 献。 答案 B 4.观察下面的 1934 年 10 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 映了江西 ( ) 地 区 安远、寻 乌、 信丰 3 县 莲花琴 亭 村 193 户 龙州等 17 村 393 户 5 亩以下 70 74.6 72.77 5~10 亩 20 19.2 11.45 10~20 亩 5 3.6 3.56 20 亩以 上 2 — — 无 田 3 2.6 12.22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性 D.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苏区。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并不能表明土地 革命中群众基础的好坏,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的结果,故 A 项错误;农户拥有 5 亩以下的比例占绝大 多数,故 B 项错误;“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 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故出现此表中的现象,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1930 年 6 月李立三说:“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 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解析由题干时间信息“1930 年”可知 A 项说法不正确,因为毛泽东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已经找到新的革 命道路;C、D 两项说法与题干正好相反,故排除;题干说明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对毛泽东的“工农武 装割据”思想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故选 B 项。 答案 B 6.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 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 的想象。”这表明了长征( ) A.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传播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精神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解析 A 项与材料“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相符,故正确;B 项与材料“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 党赢得了中国”无关,故错误;长征仍旧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革命,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不符,故错 误。 答案 A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 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 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 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 “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由国 民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分析其分歧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在第二次反复中,使中国民主革命转折的史实。综合上述材料,从 中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观点:材料一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2)史实: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为中 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启示: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民主 革命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时,党员 50 余人;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时,党员 195 人;1923 年 6 月中共 三大时,党员 432 人。此后至 1924 年 5 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 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摘编自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 ——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 材料二 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 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 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21~1924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参考答案(1)情况:1921 年 7 月到 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1923 年 6 月到 1924 年 5 月, 中国共产党党员没有增加。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更广泛人民的利益,具 有吸引力;停止增加的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忽视了组织和革命的独立性。 (2)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及成功运用;党内“左”倾错误思 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 成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