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衢州高二上历史期中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衢州高二上历史期中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衢州高二上历史期中试卷 选择题 ‎ ‎ ‎1. 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这说明(        ) ‎ A.英国将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战 B.英国的目的是以武力制服德国来遵守条约 C.英国为了维护国际公理而战 D.英国以保护比利时为借口参加对德国的战争 ‎ ‎ ‎2. 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拄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联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曾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多、范围广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3. 一战的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都想给对方致命的打击。1916年2月21日,27万德军对凡尔登发起了杀气腾腾的“处决地”攻势。关于这一战役叙述错误的是(        ) ‎ A.德国意图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 B.使用现代化学武器进行无声的大屠杀 C.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D.英国步履蹒跚的坦克稳住了阵线 ‎ ‎ ‎4. 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        ) ①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格雷 ②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皮洛夫 ③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福煦元帅 ④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捍卫者。 ——美·威尔逊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 ‎ ‎5. “为德国履行本条约之保障起见,凡坐落莱茵河以西之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行起15年期间内均应由协约及参战各国军队占领”。这一条款应当出自(        ) ‎ A.《布列斯特和约》 B.《凡尔赛和约》 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四国条约》 ‎ ‎ ‎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记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 ‎ A.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B.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未能加入,这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 ‎ ‎7. 《九国公约》的下列规定中最能反映出这次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的是(        ) ‎ A.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取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力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D.使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 ‎8. 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 ‎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 ‎ ‎ ‎9.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指(        ) ‎ A.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独裁与民主 ‎ ‎ ‎ ‎10.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 C.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D.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对外扩展的大陆政策 ‎ ‎ ‎11.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主张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 ‎12. 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 ‎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 ‎ ‎13. “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        ) 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等仇恨 ④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反共、反苏的立场上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 ‎14.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由此可见(        ) ‎ A.该作家当年的政治立场是反对法西斯国家扩张的 B.该回忆反映的是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战况 C.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德国地理教科书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进行修订 ‎ ‎ ‎15. “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毛泽东的这番话是针对希特勒在下列哪次战役中的失败后说的?(        ) ‎ A.柏林战役 B.莫斯科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 ‎ ‎ ‎16. 下图是一幅与二战有关的漫画作品。漫画中的“雪茄”代表丘吉尔,“长烟嘴”代表罗斯福,“烟斗”喻指斯大林。对该漫画的理解,有误的是( ) ‎ A.反映了英美苏三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史实 B.英美苏三国联合行动始于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 C.歌颂了反法西斯联盟领袖对二战所作的贡献 D.“V”的意思是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 ‎17. 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志往往左右着国际关系事态,下列史实中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是(        ) ①巴黎和会 ②慕尼黑会议 ③雅尔塔会议 ④万隆会议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 ‎18. 世界名国一般都会为重大军事行动制定一个计划或命名一个代号。以下军事史上的经典计划,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施里芬计划” ②“曼斯坦因计划” ③“海狮计划” ④“巴巴罗萨”计划 ‎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③①‎ ‎ ‎ ‎19. 如图,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 ‎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 ‎ ‎20.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 ‎ ‎21. 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康熙时这套制度得到强化。在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 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B.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的进步 ‎ ‎ ‎22. 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哪个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 ‎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 ‎ ‎23. 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        ) ①统一度量衡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文字 ④修筑驰道 ‎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 ‎ ‎24.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 ‎ ‎ ‎25. 康熙帝是一位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封建帝王,但他并没有引导中国走向开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中国落后于近代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康熙帝的统治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B.康熙帝是一位明君,但他的创新并未着眼于世界发展潮流 C.康熙帝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弱 D.康熙帝与外国断绝了交往,落后于世界潮流 ‎ ‎ ‎26.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依据该条约,下图属于中国管辖的领土包括(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 ‎27. 有人认为康熙帝作出的伟大贡献有:第一、削平三藩,巩固西北;第二、统一台湾,设省置县;第三、抵御外侵,屈辱缔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第五、兴文重教,开科取士。这一评价(        ) ‎ A.夸大其词 B.史实不清 C.实事求是 D.中肯全面 ‎ ‎ ‎28. 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 ‎ ‎29.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 ‎30. 胡适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孔子的学说,经过两千年,至少有一部分失去了时代性,同时经过了许多误解。”下列各项与胡适观点不一致的是(        ) ‎ A.孔子学说的一部分已经过时 B.不能将孔子与“孔家店”等同起来 C.孔子的学说只适用于中国先秦时代 D.打倒孔家店,解放思想 ‎ ‎ ‎31. 下列关于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为其将来的从政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 ‎ ‎32. 亚里士多德曾对学生说:“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他可能在向学生解释(        ) ‎ A.唯物论 B.三段论 C.伦理学 D.中庸之道 ‎ ‎ ‎33. 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体现他对真理的尊重。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相比较较,亚里士多德坚持的“真理”是(        ) ‎ A.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B.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C.具体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 D.中庸之道是明知的态度与方法 ‎ ‎ ‎34.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是(        ) ①所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思想自由 ②在教育领域颇多建树 ③都反对行事极端 ④二人的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推崇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35. 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指出“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这一外交思想的有(        ) ①拿破仑战争时期美国宣布严守中立 ②一战初期美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 ③一战后期美国对德宣战 ④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 ‎36. 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相互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的吗?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37. 华盛顿担任总统时,发挥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外交事务中为保证国家的和平,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网罗人才,组成内阁 ②建立国家银行,活跃国民经济 ③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 ④创立总统否决制度 ⑤改善与英国的关系 ‎ A.③④ B.①② C.③⑤ D.②③‎ ‎ ‎ ‎38. 华盛顿、拿破仑作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 ①都是通过选举而上台执政 ②都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③都为本国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专制作出贡献 ④执政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A.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 ‎ ‎39.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 解答题 ‎ ‎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 ‎——据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整理 材料二    一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 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存在如下两种看法:①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②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 ‎ ‎(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 ‎ ‎(2)关于一战的影响,您更倾向于材料二中的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二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三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请回答:‎ ‎ ‎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 ‎ ‎ ‎(2)材料二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 ‎ ‎ ‎(3)分析材料二、三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 ‎ ‎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观念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 ‎ ‎(2)根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2019学年浙江衢州高二上历史期中试卷 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非战公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C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D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B ‎【考点】‎ 凡尔赛体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信息表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这是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因此本题选B。‎ ‎6.‎ ‎【答案】‎ C ‎【考点】‎ 国际联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未参加国联,故C项符合题意。‎ ‎7.‎ ‎【答案】‎ D ‎【考点】‎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8.‎ ‎【答案】‎ A ‎【考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 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答】‎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影响到英美在华利益。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正是为了遏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故选A。‎ ‎9.‎ ‎【答案】‎ D ‎【考点】‎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0.‎ ‎【答案】‎ C ‎【考点】‎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答案】‎ D ‎【考点】‎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2.‎ ‎【答案】‎ A ‎【考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定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作用,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开始政治军事形势和德国的意图来分析材料。‎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西线作战的同时又与苏联进行作战。 B.从材料中“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可以看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不是针对突袭波兰。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没有体现出德国要首先攻占西欧的计划。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安全体系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 故选A。‎ ‎13.‎ ‎【答案】‎ C ‎【考点】‎ 美苏两极格局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4.‎ ‎【答案】‎ 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可知,该回忆反映的是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战况,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对二战德军在西线的战况的回忆,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政治态度,故A项错误; C项不是材料主旨,应排除; 根据材料“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可知,D项是对材料的误解,应排除。 故选B。 ‎ ‎15.‎ ‎【答案】‎ 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6.‎ ‎【答案】‎ 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 从材料中,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相结合,导致了胜利符号的出现,可以看出,当时形成了反法西斯联盟,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是英国和美国之间进行的,苏联没有参加,B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17.‎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答案】‎ C ‎【考点】‎ 日内瓦会议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8.‎ ‎【答案】‎ C ‎【考点】‎ ‎“一五”计划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9.‎ ‎【答案】‎ A ‎【考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北非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考查西西里登陆、北非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相关的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漫画的能力。‎ ‎【解答】‎ 抓住题目的时间:1943年。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故B项正确。 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故C项正确。 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故D项正确。 1944年6月“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故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 ‎20.‎ ‎【答案】‎ C ‎【考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成就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背景条件,要求学生结合二战期间的历史知识来分析。‎ ‎【解答】‎ A‎.材料主要说的是战争对科技的促进作用,不是说科技革命对战争的作用。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科技决定战争的胜负,事实上德国人掌握了火箭技术,也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 C.材料中的原子弹技术计算机技术火箭技术都诞生于二战期间,他们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要的技术代表,由此可见,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选项说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事实不符,也与材料不符。‎ ‎21.‎ ‎【答案】‎ C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2.‎ ‎【答案】‎ D ‎【考点】‎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备选项材料文字含义中不难判断出A否定了秦筑长城的举动,B C两项高度肯定了秦筑长城的,D项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秦筑长城的功与过,所以答案选D。‎ ‎23.‎ ‎【答案】‎ C ‎【考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4.‎ ‎【答案】‎ B ‎【考点】‎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5.‎ ‎【答案】‎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B ‎【考点】‎ 康熙帝的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清朝前期中国没有赶上世界潮流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康熙帝虽是明君,但没有从当时的时代潮流出发学习、创新,所以导致中国落后。故本题选B。‎ ‎26.‎ ‎【答案】‎ D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7.‎ ‎【答案】‎ B ‎【考点】‎ 康熙帝的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康熙帝削平三藩,密切了西南地区和内地的联系,统一台湾,但设省置县是1884年。抵御外侵,签订的是平等的边界缔约。康熙没有亲征额尔丹, 蒙古是间接统治。开科取士事隋唐,清朝是八股取士。故排除ACD,选B。‎ ‎28.‎ ‎【答案】‎ A ‎【考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论语》不是孔子所著,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项正确,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C项正确,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29.‎ ‎【答案】‎ D ‎【考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0.‎ ‎【答案】‎ C ‎【考点】‎ 新文化运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1.‎ ‎【答案】‎ D ‎【考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 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解答】‎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一位颇受人敬重的御医(也算是一位科学家),这使他经常有机会出入于马其顿王宫,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知识,作为医学家后代,他从小就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这种出身和素养为他一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是博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师,但他没有真正从政,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2.‎ ‎【答案】‎ B ‎【考点】‎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材料是由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概念三段论。“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大前提;“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小前提;“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结论。故选B。‎ ‎33.‎ ‎【答案】‎ B ‎【考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是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相比较,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34.‎ ‎【答案】‎ A ‎【考点】‎ 孔子和老子 苏格拉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5.‎ ‎【答案】‎ D ‎【考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非战公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6.‎ ‎【答案】‎ D ‎【考点】‎ 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是不用怀疑的,因为列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是可以怀疑的,当时不是所有的殖民地都有同样的要求。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的吗?这个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当时战场环境是多变的。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当时不是所有的殖民地,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要求。‎ ‎37.‎ ‎【答案】‎ C ‎【考点】‎ 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8.‎ ‎【答案】‎ A ‎【考点】‎ 克伦威尔的评价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拿破仑的评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9.‎ ‎【答案】‎ B ‎【考点】‎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与历史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整体”,可以知道作者强调研究世界历史应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是史学研究中“整体史观”。整体史观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故B项正确;ACD项包含在B项之中。‎ 解答题 ‎【答案】‎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考点】‎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拿破仑的评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