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铜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说明了“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也成为了“中国”的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宗法制遭到破坏主要体现为嫡长子继承制到破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世俗化是指“礼”教与“乐”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族权”与“王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 ‎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 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D.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 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明显体现了家族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四合院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四合院供几代人共同居住,这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但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本题中的“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体现了等级制度,由此定位答案。‎ ‎3.下表反映出汉初 皇帝 相关记载 高祖时 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 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 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 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 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 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 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儒家学者所鼓吹的儒术和政治主张在汉初被统治者重视,说明汉初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正是汉初的儒家学者从儒家的仁义观点出发,又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因而容易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故选C项;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初思想文化呈现岀活跃局面,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独尊地位确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A. 官僚制度臻于完善 B. 官僚约束较为有效 C.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 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信息可知,这体现了西汉政府对官僚权力的约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西汉对官员权力的制约,没有体现官僚制度的完善;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 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 自耕农式经营 B. 雇佣式经营 C. 田庄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是指“耕者(农民)”租种“富民(地主)”的土地,最终是地主得到收入的一半,而农民得到收入的一半,所以“耕者之田资于富民”是租佃式经营,故选D;自耕农式经营、雇佣式经营、田庄式经营均不符合“耕者之田资于富民”,排除ABC。‎ ‎7.下表是宋代张方平在《论国计事》中对景德和庆历年间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的记载。据表可知,当时 项目 景德年间(万贯)‎ 庆历年间(万贯)‎ 商税 ‎450‎ ‎1975‎ 酒税 ‎428‎ ‎1710‎ 盐税 ‎355‎ ‎715‎ 总计 ‎1233‎ ‎4400‎ A. 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 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朝景德至庆历年间商税、酒税、盐税均呈增长的趋势,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答案为B项。北宋时期仍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项;商税等税收呈增长趋势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反映当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农业等其他税收的数据,不能得出“商税成为主要财源”的结论,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不断增加,则表明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增加,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8.明代末年,都城北京出现了水工、棚匠、厨工等“十作”“三十六行”,南方苏州有了供人洗澡的“香水行”,杭州则开设了许多家茶馆,北方开封还有专为丧仪服务的冥衣铺,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说明当时 A. 社会逐利观念盛行 B. 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 C. 南北商业发展趋向平衡 D. 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末城市手工业分类细致,商品经济发展,说明当时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选项B正确;材料主题是手工业分工细致,并未提供当时人的观念以及逐利行为,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排除C;选项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雇佣关系,而且选项语句表述绝对,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城市中行业分工细致,说明城市的经济职能强化。‎ ‎9.【加试题】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此项调查工作选址时,史学家依据1922年出版的《庄河县志》记载:“我靖远(经远)舰被日军击沉于虾老石之东。民国六七年间,士人发起拆舰事业,殉舰海侯林公大显灵异,人莫敢动”。又参照了民间记忆:“海战发生第二天黑岛人在老人石海域(庄河)救了十六名经远舰上的官兵”等说法。此项工作主要说明 A. 民间记忆普遍具有很高真实性 B. 考古工作应基于历史研究 C. 考古具有印证史料真实的功效 D. 历史材料的呈现具有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依据材料可知,史学家依据《庄河县志》等历史资料并参照了民间记忆进行此项调查工作的选址。这说明需要基于历史研究资料进行考古工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民间记忆只具有参考性,“普遍具有较高真实性”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基于史料进行考古工作,并未表明以考古印证史料的真实性;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基于史料进行考古工作,并非体现历史材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下表为中国近代霍夫曼比例表(单位:万元)。对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工业状况 消费品工业 生产资料工业 霍夫曼比例 ‎1911—1913‎ ‎15084‎ ‎13848‎ ‎1.09/1‎ ‎1920‎ ‎33545‎ ‎22939‎ ‎1.46/1‎ ‎1933‎ ‎103651.5‎ ‎38926.2‎ ‎2.66/1‎ ‎(注:霍夫曼比例即轻重工业比)‎ A. 日益萎缩 B. 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C. 较快发展 D. 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数据来看,消费品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都有所上升,说明当时经济发展较快,选项C正确,选项A排除;从霍夫曼比例来看,轻工业发展情况强于重工业,两者并不是均衡发展,排除B;霍夫曼比例即轻重工业比,并未涉及市场,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时既要注意数据总体变化趋势,也要对关键概念,即霍夫曼比例的理解。‎ ‎11.下表为《中国近代岁入统计比较》(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 年代 地丁杂税 盐课 关税 ‎1849年 ‎77.2%‎ ‎11.7%‎ ‎11.1%‎ ‎1885年 ‎0%‎ ‎9.6%‎ ‎185%‎ ‎1892年 ‎39.5%‎ ‎8.8%‎ ‎20.9%‎ ‎1897年 ‎28.2%‎ ‎15.3%‎ ‎24.7%‎ 这表明 A. 小农经济商品化程度较高 B. 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 C. 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 D.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晚清财政收入更多依赖关税,说明当时中国更多的依赖世界市场,即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在加强,故D项正确;选项A不符合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材料未涉及出口商品种类的问题,也未涉及借外债以缓解危机的问题,故B、C两项排除。‎ ‎12.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剪辫易服”政策 B. 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C. 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D. 时局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剪发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除去胡毛,重振汉室”可见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A项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错在“根本变化”,这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剪发不属于社会生活习俗内容,排除D。‎ ‎13.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解析】‎ 此题注意把握时间:1928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胜利”的信息可知,农民战争要配合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B项符合材料的原意。排除其它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中国革命道路。‎ ‎14.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A. 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B. 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C. 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 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三本帐现象”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出现“左”倾错误。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为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故选B;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本账说明是计划经济时代,有虚夸的成分,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选项C排除;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没能改变国民经济的构成,故D项错误。‎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 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 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 “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料中的改名之风并非是传承历史文化,而是适应形式变化,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材料信息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和“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中甸改为香格里拉,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甚至有的地方为改名为‘夜郎’而争吵”可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还原历史真貌,而是适应新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影响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16.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社会上广泛流行着一段谚语:“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跑学帮”,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 是明显背离实际的夸张之词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设 C. 政府政策唤醒了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梦想 D. “左”倾思想在中国社会仍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期”可知,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谚语反映出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人们希望实现富裕的愿望,选项C正确;谚语本身具有夸张成分,选项A并未体现出谚语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排除;20世纪8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指导思想都发生了转移,排除。‎ ‎17.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 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C. 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 D. 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从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许多公民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愿去遵守。这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因此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B、C两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18.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 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B. 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C.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D.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可知体现的是道德意识的法律化,C选项符合题意。通过法律塑造道德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诚信的重视,A选项排除。契约关系的道德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的说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善意和诚信的重视,D选项排除。‎ ‎19.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 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 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 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填塞法院”计划虽被国会否决,但还是使最高法院转变了立场,反映了总统行政权扩大,司法独立的传统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法官们迫于压力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说明当时权力制衡被破坏,排除A、B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0.“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从事生产,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的辩证认识,故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21.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 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 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 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 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信息可知,当时苏联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重点在工业上,不是农业;B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未消除农业集体化的弊端,C选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箱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惫。整个画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都各有生活的苦衷。该作品 A. 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B. 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 C. 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 D. 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抨击当时的法国政治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绝望,而是对现实制度的一种批判;C选项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强烈的个性色彩的抒发。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1950年1月4日,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说,“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A. 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B. 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 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D. 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援助的是遏制苏联,即遏制苏联式政治经济制度向第三世界的扩展,这说明经济援助成为美国政治和战略目标的工具,故选D项;两大阵营正式形成于1955年,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第三世界开始崛起,故B项错误;美国冷战的中心一直在欧洲,故C项错误。‎ ‎24.目前,区域集团的各种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这反映出自由贸易区 A.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B. 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 C. 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 D. 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由贸易区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自由贸易区是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不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D选项错误,“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与材料中“范围遍及各大洲”的表述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煌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摩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工商务实勤俭”“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消极作用方面分析。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消极作用,根据材料“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工商务实勤俭”“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由尚俭到奢靡。第二小问“主要不同影响”,抓住“不同”,分别分析中国明朝、欧洲的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第三小问“原因”,从中国、欧洲分别分析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 ‎【答案】参考示例1趋势: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阐释: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化巨匠和宗教改革家要求将“人”从神的光芒笼罩下解放出来,追求“人性”的人文主义阶段。文艺复兴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奠定基础。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欧洲掀起了启蒙运动。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贵族特权和教会权威,提出了“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新的国家运作方案,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近代科技发展如新天文学说、牛顿力学体系、进化论等,冲击着封建教会统治,极大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 参考示例2趋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阐释: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法、德、美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礼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参考示例3趋势: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阐释: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弊端也在日益暴露。空想社会主义产生,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1917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诞生了,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中的“理性的时代”“自由平等博爱”可以得出历史发展趋势: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阐释:根据题干要求“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行阐述。首先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展开,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然后就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简要阐述,即文化巨匠和宗教改革家要求将“人”从神的光芒笼罩下解放出来,追求“人性”的人文主义阶段。文艺复兴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奠定基础。对启蒙运动的阐述主要围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运动过程中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进行。如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欧洲掀起了启蒙运动。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贵族特权和教会权威,提出了“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新的国家运作方案,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最后结合近代科技发展如物理学和生物学成就及其影响展开阐述。‎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根据“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根据“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根据“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2)本问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多角度地分析历史问题,根据“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通过逆向思维,可以反向得出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根据“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等,可以得出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再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意义。‎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特点和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前几年本题多是考查中国古代改革,但今年却打破以往格局,考查了中国当代史中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虽然此题一改往年选修题目考查的范围,但是仍属于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要求考生能够平心静气,细致分析,对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8.材料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 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年“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等,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和法西斯国家失败在即等方面分析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演变:根据材料在“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到了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即可概括出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因素:根据材料前而的分析,结合所学可得出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及意识形态分歧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张公权(1889年—1979年),江苏嘉定人,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1903年入上海江南制造局方言馆习法文,1906年赴日学习金融,回国后在上海发起组织立宪团体国民协会及民主党。经梁启超推荐,张公权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6年,他主导了对国务总理段祺瑞的银行停兑令的抵制,维护中国银行业的信用,使中国金融组织免受外资银行控制,也使北洋政府镇压民主革命的筹饷阴谋破产。翌年,任中国银行总行副总裁,修订了《中国银行则例》,明确两点:第一,各地分行发行钞票应维持相当的独立;第二,国家统一难望一时步入正轨,中行业务对象应由政府转移于工商业,尽量为商人和工业服务。久乱思治,他拒绝为军阀混战的各派系贷款,而对南方的国民党抱有好感。1926年,中国银行的南方分行先后几次汇款,作为北伐军兑换之用。1930年,他创办了《中行月刊》,并发表文章强调办银行的经验主要在于“信用”和“服务”。1935年,受蒋介石、宋子文的排挤,被迫离开中国银行,后任铁道部长、交通部长,期间他积极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在1937年至1942年,他领导完成新建铁路达1000英里。抗战胜利后,虽历任中央银行总裁等职,但终于1948年5月辞职。‎ ‎——摘编自傅国涌《民国商人:1912—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公权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公权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国的金融业要独立发展(独立于外国,独立于政府);办银行要注重信用和服务。‎ 背景: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主革命不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2)评价:推动民主革命;有利于中国金融业(银行业)的发展;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近代化;有利于抗战胜利。‎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中“他主导了对国务总理段祺瑞的银行停兑令的抵制,维护中国银行业的信用,使中国金融组织免受外资银行控制,也使北洋政府镇压民主革命的筹饷阴谋破产。”、“各地分行发行钞票应维持相当的独立……国家统一难望一时步入正轨,中行业务对象应由政府转移于工商业,尽量为商人和工业服务。久乱思治,他拒绝为军阀混战的各派系贷款,而对南方的国民党抱有好感。”、“1930年,他创办了《中行月刊》,并发表文章强调办银行的经验主要在于‘信用’和‘服务’”等信息可从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国的金融业要独立发展、办银行要注重信用和服务等方面概括张公权的主张。依据材料中“国家统一难望一时步入正轨”、“久乱思治,他拒绝为军阀混战的各派系贷款”、“中国银行的南方分行先后几次汇款,作为北伐军兑换之用。”等信息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主革命不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等方面分析其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中“维护中国银行业的信用,使中国金融组织免受外资银行控制”、“中行业务对象应由政府转移于工商业,尽量为商人和工业服务。”、“中国银行的南方分行先后几次汇款,作为北伐军兑换之用。”、“1930年,他创办了《中行月刊》,并发表文章强调办银行的经验主要在于‘信用’和‘服务’”、“期间他积极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民主革命、有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近代化、有利于抗战胜利等方面对张公权进行简要评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